原文选读 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2024-09-22 00:00:00
湘潮 2024年8期

毛泽东提出的文章“三性”,构成好文章的基本要素。

在其他场所,毛泽东还很具体地谈到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他说:“文章的主要要求是概念明确,判断恰当,前后一贯,合乎逻辑,再就是文字生动,讲究一下词藻。”他批评说,有些人“忙得要死,昼夜奔忙,考据之学、辞章之学、义理之学不搞”。他提倡“理论、逻辑、外国文都要学”,“发表意见,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

毛泽东批评一份文件“三性”不足:“我读了两遍,不大懂,读后脑中无映象。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看不见,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其原因,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

看到比较满意的文章时,毛泽东总是高兴:“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读了为之神往。”他评价陆定一的一篇文章说:“陆定一同志论教育的文章,虽较长,理论水平颇高,逻辑性、准确性、鲜明性三者都具。”得到这样的评价,实在难得。

“三性”是纠正“党八股”的路径,包含着对文风的要求。毛泽东说:“文风这个问题,我讲一万次了,许多同志还没有改正过来,我在有生之年,得要把这件事给整过来。”

“请注意:我们发出的任何一件东西,必须是精制品。”毛泽东在给陆定一的一封信中说。毫无疑问,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即是“精制品”的标志,是抵达“精制品”的路径。

翻阅《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等著作,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文章中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立场观点犀利、确定、鲜明;语言语气果断自信,具有强势的风格。毛泽东正是通过“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书写,建立起他的文章的中国气派、中国作风。

第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文章的思想正确、事实准确、文字精确。准确性是核心,是鲜明性、生动性的前提。

毛泽东曾经评价《史记》说:“像《史记》这样的著作和后来人对它的注释,都很严格、准确。”

“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毛泽东强调:“要写文章,……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全面地认识它,写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写出来经过大家讨论一下,搞成比较谨慎的作风,把问题把思想写成定型的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准确性。”

准确性的反面,一个是“装腔作势”。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党八股的文章和演说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装腔作势,则不实事求是,不实事求是,就谈不上准确性。毛泽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任何机关做决定,发指示,任何同志写文章,做演说,一概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要靠有用。”十几年后,毛泽东仍在批评文风中的“装腔作势”:“你的架子摆得越大,人家越是不理你那一套,你的文章人家就越不爱看。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准确性的反面,还有一个是似是而非,缺乏逻辑性。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在这里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码知识。”他在一个批语中写道:“凡是使人看不懂,看了之后觉得头痛,没有逻辑(内部联系),没有论证,因而没有说服力的文件,以后千万不要拿出来。”他严厉地批评一份文件“是一个坏透了的文件,没有内部联系,没有合理论证,已经证明毫无用处。写这样文件的同志,根本不用脑筋,对于事物根本不懂,……一窍不通,今后应当认真改正”。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口头报告中提出讲真话要做到“三不”——不偷,不装,不吹。

不偷,就是不抄袭,不偷人家的文章;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得还装腔作势,不要猪鼻子里插葱——装象;不吹,就是不吹牛皮,不夸大其词,不报虚数。这也是对文章准确性的要求。

准确性还包括语言、句法的规范性。毛泽东批评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句法有长到四五十个字一句的,其中堆满了‘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第二,鲜明性。

毛泽东常讲,一个政治家要善于打起旗帜。旗帜就是纲领,要有鲜明的纲领,旗帜很高,面很大,色彩很鲜明,才能一下子把群众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对政治家提出的要求。他同时要求文章也要具有鲜明性。

鲜明性就是旗帜鲜明,亮明立场观点,“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含糊其词,不能隔靴搔痒。

“吾人惟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毛泽东的这句话,其实讲的就是鲜明性。

《共产党宣言》中申明:“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说:“我们必须坚持真理,而真理必须旗帜鲜明。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用钝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来的。”

毛泽东说:“文章要有分析,要有说服性,要入情入理。”有针对性才有说服性。他说:“对一切应当争取的中间派的错误观点,在报纸刊物上批评时,尤其要注意文章的说服性。”

毛泽东如是说,如是行。他的文章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鲜明性——

“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对敌人仁慈,便是对同志残忍。”

果断,决绝,斩钉截铁。正像他自己说的,“抓到痒处,不是教条的”。

鲜明性是毛泽东文章的风格。

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并且邀请中国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毛泽东对即将组建的代表团指出,最重要的是准备在联合国大会的第一篇发言。这次你们去,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超级大国的威风,给受外来干涉、侵略、控制的国家呐喊声援。要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经毛泽东、周恩来审定的代表团发言稿,旗帜鲜明地为受外来干涉、侵略、控制的国家呐喊。乔冠华团长发言结束时,会场爆发出长达两分钟之久的热烈掌声。

要做到鲜明性,必须立场分明,有表扬,有批评。毛泽东在谈到工作汇报时说:“应当有形象的材料,有批评,有议论,有主张。不要枯燥无味、千篇一律。”

第三,生动性。

毛泽东在《〈中国工人〉发刊词》中说:“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

毛泽东喜欢看列宁的著作,主要是要从列宁的著作中学习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开展革命的道理,同时还因为列宁的作品生动活泼。1958年4月毛泽东在武汉会议上说:“他(指列宁)说理,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

文章生动则好看。毛泽东常常用好看不好看来评价文章。他在听取汇报时说:“发言要精,要生动,要多种多样,要短,要有内容,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千篇一律。一片颂扬,登到报上净是好事,那就不好看。”挠到痒处,点到痛处,说得具体而尖锐,这样的文章才好看。

讲究词章修养,注重形象思维,生气流溢,文章则生动。毛泽东在谈到如何写评论时说:“评论是说理的,但不排斥抒情,最好是理情并茂。”

投奔延安参加中国革命的美国人李敦白在回忆毛泽东时说:“他还有一种特别的才华,能够把深邃的思想转化为一般人听得懂而且喜闻乐见的语言,语言艺术极其高超。我刚到延安的时候,就很惊讶于他能把问题概括这么精辟,同时又能用小孩都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如讲统一战线策略,只‘有理有利有节’六个字就完整表达了,谁都记得住。”

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做到了“理情并茂”,生气勃勃。

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对这个宗旨,他反复讲,从不同侧面讲,讲得生动活泼。他说:“并不是人民一开始就信任我们,很长一个时期并不信任……经过工作,大家觉得我们为人民服务还不错,慢慢地才信任和选择我们。”“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给我们饭吃,吃了饭不为人民服务,干什么呢?”“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不管刮多大的台风,我看人民政府、共产党、老干部、新干部,只要是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的,吹不倒;半心半意为人民服务的,那就要吹倒一半;一点心思都没有,跟人民敌对的,那末就该吹倒。”何其深刻。

毛泽东提出了抗日军政大学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后来将“奋斗”二字改为“朴素”。这是政治论述。且看毛泽东如何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到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艰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灵活、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何其生动。

毛泽东总结了中共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且看毛泽东如何用《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形象地讲“三大法宝”:“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送你们三样法宝。”“第一个法宝是统一战线……第二个法宝是游击战争。你们不要看轻这‘游击战争’四个字,这是我们十八年艰苦奋斗中得来的法宝。……第三个法宝是革命中心的团结。”何其鲜活。

毛泽东在讲到人民军队的纪律性和自觉性时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吃苹果论”,多么形象深刻。

毛泽东说:“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毛泽东在1953年11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得更为形象:“我们的党要领导一切:要领导飞机大炮,领导生旦净丑,领导生老病死;就是说,要领导军事、经济、文教卫生和其他一切工作。”这表达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气势,一种体制,一种权威,形象得让人过目难忘。

许多人把经典作家的“本本”当作万古不变的“圣旨”,毛泽东破除迷信,不守教条。他说:“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讲得如此直率,这是那些把“本本”当圣旨者所不敢说的。

毛泽东的这些话,意识形态大词与人间烟火水乳交融,比兴手法高超,道理讲得通俗明白,语言有味,句子奇绝,又生动,又充满趣味。

一些文章过于专业化,影响了生动性。他出主意说:“太过于专业化,有时就容易枯燥,人家看的兴趣就少。搞专业的人也要看专业之外的东西。”

通俗的文章容易生动。毛泽东提倡写通俗一些的文章。他说:“写文章要通俗,使工农都能接受。”“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板起面孔办报不好。”

香港作家董桥说:“我心目中上佳的短文具备‘事、识、情’,‘事’是实例、故事,‘识’是观点、看法,‘情’是文章的情趣、风采。”这一番话似可加深我们对毛泽东所说“三性”的认识:“准确性”——“事”,“鲜明性”——“识”,“生动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