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三”村拥抱解放大潮

2024-09-22 00:00:00邓志刚
湘潮 2024年8期

1949年8月1日,程潜以个人名义发布和平通电。8月3日,益阳县县长颜健等响应通电,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直到参观了湖南省档案馆,看到益阳县的解放时间是1949年8月3日,我才忽然想起自己所在村的名字应该有纪念解放日的意义。我儿时所在的村子叫“小八三”,这个村名伴随我成长,给我的生命打上了一层红色印记。

当时的桃江县还未单独划县,属于益阳县的地域管辖,从桃江县城坐车到村里,售票员问哪里下车,“小八三”便成了村里人的一个定位点。老辈人和同龄人都喜欢用“小八三”村诉说自己的归属和自豪,这种深入骨髓的认同与其说是念旧,不如归纳为爱国爱家的情感积淀。从我记事那会儿起,所读的学校是“八三学校”,买东西的商店称“八三供销社”,小店叫“八三小卖部”……这些冠以“八三”的地方,是村里人的集体记忆。

一次过节回老家,我特意找爷爷辈的老人打听起“小八三”村名的来历。盛奶奶告诉我,得知益阳县和平解放了,大伙儿聚在一起商量村里的新名。一个家里有两名儿子当解放军的老人建议叫“八三”村,获得大家的一致赞同,有人还提议前面加个“小”字,这样不与其他地方冲突。村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别看“小八三”这个名字不打眼,却凝聚了村里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拼劲。解放后,村里人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貌上自发修筑起了一个水库。爷爷告诉我,修水库时他和几个叔伯弟兄一连几个月睡在工地,家里都是靠邻居帮忙砍柴,这段集体劳动的记忆令他时时怀念。如今这里被人们唤作美人窝水库,成了当地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几十年来,村里从发展竹产业到发展生态旅游,大伙的闯劲更足了,也更加珍惜绿水青山带来的馈赠。

我曾到县图书馆查看县志,找到了县里解放过程、村里修建水库的记录以及交通线路关于“小八三”站名的描述等,发黄的书页就像一代代村里人走过的路,只言片语中承载了全村迎接解放、建设美好家园的历程。虽然对生我养我的这个小山村,我没有作出多少贡献,但村里人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即便这个山村没有大江大河流过,没有高山峻岭矗立,没有英雄豪杰在这里征战,没有文人墨客为这里著书立传,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也会赋予家乡斑斓的色彩——或是一道小吃,或是一件服饰,或是一种习俗,或是一个传说。这些斑斓的色彩,是历史,是文化,也是乡愁。在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的信封上,在“一张窄窄的船票”上,都写着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故乡的名字。

凝结着乡愁的地名,既极具地方色彩,也是一乡之人共同的历史创造。从村名到县志到湖南各县解放时间表,我越发看到一个清晰的湖南解放过程:离长沙近的县区最早感受到革命成功的潮流,革命老区走在解放求新的最前列,湘西山区有土匪和国民党残余势力负隅顽抗。可以想象,新中国的成立实属不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被包裹在幸福生活的甜蜜中,决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和解放付出生命的烈士,也不能忘记那些滋养我们生长的小地方,更不能忘记为了美好生活而燃灯传薪的每一个个体。还好,我们都曾经生活在一个个类似“小八三”村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本,那些名字一直留存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