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2024-09-22 00:00:00唐卫湘
湘潮 2024年8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第一站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了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求学工作等情况。

革命文化是湖南最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湖南文化的鲜明特色。芦淞区是株洲中心区,也是人文荟萃的红色热土,诞生了湖南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八叠支部,株洲市最早的党支部——中共株洲转运局支部。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彭德怀、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在芦淞开展革命活动,留下光辉足迹。新中国成立后,芦淞区成为我国“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六大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先后创造了新中国10余项航空工业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芦淞大刀阔斧抓改革、促发展,1996年在全省率先成为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级城区(不辖乡),走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缅怀革命先烈,牢记苦难辉煌

芦淞人民一直秉持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芦淞”一名的由来就是最好的佐证。卢,古通“芦”,1937年,芦淞境内第十一兵工厂修建了一条通往湘江边的简易公路,时人为纪念卢沟桥事变和淞沪会战,便各取一字,将其命名为芦淞路,芦淞由此得名。

翻开芦淞的历史,许多英雄儿女为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艰苦卓绝的探索,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据统计,芦淞区拥有红色革命遗迹11处,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123人。他们当中,有农运领袖汪先宗,有在淞沪会战中英勇就义的抗日英烈张彀中,有被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详细报道的红岩烈士钟奇,有在朝鲜战场牺牲的邱少云式英雄董显成……芦淞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一往无前、舍生忘死,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时间回到1906年,由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为了将江西萍乡的煤炭转运至湖北汉阳铁厂,修筑株萍铁路,设立株洲转运局。从此,株洲有了区间火车,成为水陆联运码头。除转运局的工人之外,株洲还有放排、挑箩、泥木、漆业、缝纫、五金等十多个行业,产业工人队伍多达数千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工人们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日子过得非常贫苦。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1922年9月,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得益于同安源的组织、地缘关系,胜利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株洲,株洲转运局工人也提出增长津贴等请求,但遭到拒绝。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领导下,1923年1月26日起,株洲转运局的工人开始罢工,并得到湖南省总工会等多方支持。2月28日,迫于压力,株洲转运局答应了工人们的请求,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1923年9月,为了壮大株洲工人运动,推动党组织发展,中共安源地委派黄静源来株洲组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株洲办事处。12月23日,中共株洲转运局支部成立,该支部又称安源路矿第七党支部,黄静源任书记。在党组织领导下,株洲成为全国党员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广大农民也开始觉醒。1924年6月,株洲地区普降暴雨,八叠乡(今芦淞区枫溪街道八叠社区)遭受特大洪灾,早稻颗粒无收。正值青黄不接,大土豪却勾结奸商,囤积居奇,每担米由7元涨到12元后,还在不断上涨。他们还将谷米往外运,牟取暴利。农民有口无粮,只得吃草根、观音土,发出哀叹:“七月望扮禾,望来水一河。谷米黄金贵,农民怎奈何!”

豪绅地主的恶劣行径逼得农民走投无路。为了生存,八叠乡农民汪先宗挺身而出,领导农民向豪绅地主开展平粜阻禁斗争,取得了胜利。八叠乡农民的平粜斗争,不仅揭开了株洲农民运动的序幕,也为株洲农村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平粜斗争的胜利还在湘潭、长沙、萍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起了中共湘区执委会书记李维汉的高度重视,他指示中共安源地委到八叠乡开展工作,发展党组织。

1924年8月,中共安源地委派易春庭到八叠乡开展农民运动,从事农村党组织筹建工作。八叠乡是易春庭的老家,在易春庭的发动下,参与平粜斗争的汪先宗、汪春华、汪兴堂等人入党。1924年9月,中共八叠支部成立,由易春庭任书记,隶属中共安源地委领导,这是湖南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

1925年5月,八叠乡成立秘密农协会,汪先宗任总干事,邓高良、汪兴堂为执行委员,继续组织农民开展平粜阻禁斗争。八叠附近的3个乡也先后成立秘密农协会,会员发展到800余人。与此同时,党组织也不断壮大,仅八叠乡就发展党员20余人。

1925年10月,八叠乡豪绅勾结团防局和军阀开始向农民发起进攻。这年冬天,豪绅汪孝逵家被抢劫,他借机诬告汪先宗为匪,伙同团防局将汪先宗逮捕。1926年2月4日早晨,反动军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汪先宗杀害。汪先宗临刑前,面不改色,昂首高呼:“农民团结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场面极为壮烈。

汪先宗的牺牲激起了全省工农群众极大的愤慨,长沙、湘潭等地的工人、农民、学生纷纷举行大规模集会,追悼先烈。1926年12月,在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开幕那天,中共湖南区委为黄爱、庞人铨、黄静源、汪先宗四烈士举行了全省公葬仪式,宣扬四烈士的英雄事迹,号召工农群众继承四烈士之精神,努力革命。

毛泽东曾指出,株洲农民运动领袖汪先宗被杀害对湖南当时农民运动的发展影响很大。汪先宗唤醒了农民的觉悟,加速了赵恒惕军阀统治集团的灭亡。

探寻伟人足迹,感悟红色精神

株洲是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地和思想发源地之一。

1920年11月,毛泽东到株洲等地进行考察,了解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工农队伍等方面的情况,特别重视在株洲发展党组织。

1927年2月,作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在张俊阀等人的陪同下,来到醴陵北三区龙凤庵村(今属芦淞区白关镇)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当时庵里的木菩萨都被打倒堆在角落里,一些已经被当作柴火烧掉了。后来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直接引用了“北三区龙凤庵农民和小学教员,砍了木菩萨煮肉吃”这一生动案例。

1927年6月下旬,毛泽东奉命回湖南任省委书记,在株洲召开湘潭、醴陵、安源、衡山等地党的负责人会议,研究恢复发展党组织、农会、工会与反“清乡”等问题。

1927年8月31日,毛泽东刚刚参加完湖南省委部署秋收起义的会议,准备去安源。在株洲转乘火车时,毛泽东要求株洲区委做好秋收暴动的准备。他指出,株洲是个重要地方,要把这个地方的工作抓紧恢复起来,并部署了相关任务。毛泽东离开株洲赴安源后,派来懂军事的涂正楚到株洲领导起义暴动。9月11日深夜,株洲暴动如期举行。短短11天时间,株洲就组织了60支枪、数百人的工农武装,并顺利攻占团防局,占领火车站,充分显示了当时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和株洲广大工农群众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1930年9月13日,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失利后转移到株洲。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会议,史称株洲会议。当时会上有四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不应该放弃对长沙的进攻计划;二是撤退到岳州;三是撤退到江西袁州;四是撤围长沙,改打南昌。经过毛泽东的耐心劝说,与会人员最后达成共识,作出进攻吉安的正确决定。9月14日部队从株洲出发,10月4日晚,红军和赣西10万工农武装顺利占领吉安城,成功实现转兵。株洲转兵扭转了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一次严重危机,避免了红一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

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得知在株洲的国营三三一厂成功试制新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亲笔签署对国营三三一厂职工的嘉勉信。同年,毛泽东专列经过株洲车站,他回忆在株洲的革命经历,了解株洲的发展情况,并与株洲地方干部和铁路工作人员交谈,鼓励他们把建设祖国的任务完成好。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永志后人的崇高精神风范,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进。

推进党的事业,不负伟大梦想

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创造新的历史,对未来最好的把握是投身建设未来。踏上新征程,芦淞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七个有新作为”要求,紧扣“一个高于”“两个走在前列”“三个明显提升”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大抓落实,担当实干、争创一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新芦淞,争当株洲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先锋队。

坚持制造强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毫不含糊坚持先进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和产业发展“千百十”工程,聚焦航空、服饰、新材料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全国一流的通航整机制造基地、全国一流的通航运营中心和全国一流的服饰产业集群。

坚持创新引领,持续增强核心竞争优势。深入开展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建设,传承“厂所结合”基因密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揭榜挂帅”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实现就地产业化,巩固扩大科技创新领先优势。

坚持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国企、园区、财税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一批货真价实的芦淞改革经验和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筹办湖南(国际)通航博览会、湖南服饰博览会、白关丝瓜节等重大活动,持续擦亮“航空新城、时尚芦淞”“湖南通航,从芦淞起飞”“芦淞衣,天下服”等品牌。

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主动融入长株潭一体化,走区域共兴、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办好“三微”“六位”等民生实事,妥善化解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从严治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加强干部梯队化培育,灵活运用“预安销号”制度,提振信心、提高效率、提升质量、改进作风。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体推进“三不腐”,加快建设清廉芦淞。

(作者系中共株洲市芦淞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