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周光召,1929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世纪60年代,周光召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默默地干着国家“大事”。他“隐身”秘密工作19年,是托举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一颗璀璨明星。
为原子弹、氢弹“秘密工作”19年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预定时间已不足24小时。一纸来自罗布泊试验场的急电,对原子弹的设计提出了疑虑。上级希望负责核武器理论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马上做一个认真细致的计算——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们紧张运算了整整一个夜晚,次日上午,他们将一份联合签名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报告认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过99%,除不可控因素外,原子弹的引爆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这份报告是原子弹爆炸前的一粒“定心丸”。
10月16日下午,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跨入有核国家行列。
杨振宁曾说:“光召兄的回来,使得中国1964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比预想中)早了一两年。”
1957年,周光召赴苏联从事粒子物理研究,4年里发表了30多篇论文,在国际物理学界声名远播。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破裂。周光召表示要立即回国参加原子弹研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61年,周光召登上南下的列车启程回国,抵北京后被安排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工作。作为理论部副主任,他协助邓稼先突破原子弹原理研究,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开始了长达19年的“秘密工作”。
1963年,理论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突破氢弹原理上来。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当时法国也在探索氢弹,为了抢在法国的前面爆炸,长中国人的志气,周光召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理论部大楼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
1999年,周光召获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隐姓埋名的19年里,周光召参与并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弄清了核武器产品内部的运动规律,为核武器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推行科技体制改革
周光召公开亮相时已是1980年春,在广州召开的国际粒子物理会议上。钱三强向到会的李政道介绍周光召时说:“他是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科学家中的佼佼者。”李政道说:“在我们当中他也是佼佼者。”
对外开放后,周光召接受国外的邀请,迈出了国门。他把自己当作小学生,从头学起,广种广收,不仅弥补了与世界理论物理学界隔绝十几年产生的科研信息短缺问题,而且迅速站到学术前沿。
1980年9月,周光召应邀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在美国,周光召为中国物理学界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促成了中国学者赴美学术交流,二是帮助恢复中国物理学会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
自1987年以后,周光召作为中国科学院当家人,将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战略举措来抓。周光召提(上接P46页)出了“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的建院模式和“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新办院方针,推出了研究所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设立开放实验室(所)、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期间,周光召主持制定了学部成立以来第一个全面指导学部工作的基本文件,学部制度体系自此建立并不断完善。
周光召推动我国学部委员制向院士制度转变,实现了我国院士增选的制度化,主持选举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特色院士制度由此确立和规范发展,成为党和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集中体现。
从中国科学院院长职位上退下后,他从1996年起又担任了10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联系全国科技工作者,自称科普工作的“开路小工”。1999年10月,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在杭州召开。
在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的10年间,周光召赴全国近百个城市,做科普报告近200场。每到一地,他都会结合地方的工农业生产、科技发展、资源环境治理与保护、人才培养等问题,强调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以求发展。他认为,唯有普及科技知识,使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科技才能真正推动国家的现代化。
为了纪念周光召对中国科学事业作出的贡献,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同年12月,湖南决定设立湖南光召科技奖,这是湖南省最高综合性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