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在纸上的名字
2020年10月开始,杨小春不管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两张约5英寸大的“照片”。这是杨小春一家人的念想。
有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给好朋友看,继而会感慨道,我奶奶,想了一辈子,寻了一辈子,可她临死前,都不知道爷爷的下落,也不知道他在何时、在哪儿打仗牺牲了。
大家发现,这两张5英寸的“照片”,其实是一篇网络新闻打印出来的两部分内容,杨小春将它剪成两部分,再过塑,乍一看,大家都以为是照片。
杨小春的爷爷叫杨衍寿。听奶奶说,爷爷家三兄弟都参加了红军,长征后,只有三爷爷负伤回来。而爷爷杨衍寿1934年10月随红军长征,从此杳无音信。一些人带来杨衍寿牺牲的消息,那时,儿子杨大毛还不能走路。杨大毛,也就是杨小春的父亲。
在杨大毛的记忆里,母亲勤劳能干,但一个女人带着小孩,艰难可想而知,她想起自己的丈夫,时常以泪洗面。
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可是,仅仅知道他牺牲了,他在哪儿、是怎么牺牲的,她却一无所知。
“我心里不能接受,我这辈子甚至不知道他‘走’时是在哪儿、他的灵魂在哪儿。若他在天有灵,我是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到他‘走’的地方,停在那儿,想想他也好。”杨小春始终记得奶奶和三爷爷的妻子聊天时的那一声叹息。
杨小春知道,奶奶时常思念着爷爷,心中承受着失去爷爷的悲苦,但她的心里,亦隐隐藏着一份荣光,这份荣光,让她在困难时能看见远方的曙光。对于革命,对于红军,杨小春一家是有着特殊的情愫的。
这还因为杨小春的父亲——杨大毛。
杨衍寿在杨大毛很小时,便响应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号召,参加红军奔赴反“围剿”的前线。
《红色沙洲坝》收录有《杨大毛的故事》一文。
1933年8月的一天早上,村长抱着杨大毛在村头的大樟树下玩,警卫员也抱着毛泽东的儿子小毛来到大樟树下,毛泽东问村长:“这是谁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多大啦?”村长回答说:“这是一个红军的孩子,现在还没有名字,大家暂时叫他石头,出生还不到一年。”
毛泽东说:“他与我的小毛同年,他大一点,就叫大毛吧!”
就这样,杨大毛的名字被全村人叫开了。
长大后,杨大毛经常以义务讲解员的身份出现在游客的面前:“我的一生非常幸运,因为我的名字是毛主席起的……”杨大毛总以这种感恩的语气,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发生在沙洲坝、发生在红井旁的故事。
就这样,宣传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沙洲坝工作、生活、战斗的峥嵘岁月,成了杨大毛晚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大毛说,小时候,他的日子过得很苦。后来,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祖国强大了,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他了解沙洲坝的历史和故事,见证了沙洲坝这些年的变化,把这些说出来,就是为了知恩、感恩、报恩。
杨小春说,父亲曾告诉他,自己一辈子务农,事业上没做出什么成绩,但却有两件事值得骄傲:一是晚年作为讲解员讲解沙洲坝的红色故事,二是送儿子杨小春去当兵。
杨小春记得,那是1976年的春天,他在锣鼓声里踏上了参军之路。离开前,少言的父亲认真地叮嘱道:“在部队,可要好好锻炼,多学习,长本事。”
在杨小春看来,当兵的那段生涯,培养了他后来坚守一生的宝贵品质。5年的军旅生涯,让杨小春成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1981年,杨小春从部队回到家乡瑞金,因为出色的表现,被分配到当时的国企红都糖厂工作。20年的时间里,他兢兢业业,业绩总处于单位前列。
2001年,许多小型国企纷纷破产,红都糖厂亦不能幸免,杨小春下岗了。许多人都是中年下岗,这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在这种巨大的打击面前,一些人萎靡不振,一些人郁郁寡欢。
接到下岗通知的杨小春内心没有太多波澜,他清楚地看到,这是大形势发展的必然,他要做的,是寻找新的出路、新的人生方向。
因为出色的管理能力和行政能力,加上勤劳苦干的良好口碑,杨小春很快被象湖镇的某居委会邀请,参与居委会的工作。
大半辈子平平淡淡,却也安宁充实。年过六旬的杨小春这样评价自己。
杨小春曾说,这一路走来,他的生活几乎是平静的,可有件事,却成为他自懂事以来内心最大的鲠。
这个鲠是什么呢?
——关于爷爷。杨小春曾告诉瑞金的媒体记者,他希望,媒体朋友们能够帮助他了却一个心愿,帮助他的家人了却一个心愿。
为了得到爷爷的消息,杨小春一家曾走遍大江南北,搜寻各地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或烈士陵园。
一家人就这么找啊找,盼啊盼,杨小春奶奶去世前,依然没有关于爷爷的任何消息。奶奶走了,后来父亲杨大毛也离世了。这个对父亲没有任何记忆的男子,临死前拉着儿子杨小春的手说:“要是有朝一日能有爷爷的消息,记得帮我磕几个头吧!”
杨小春从来没有放弃寻找的希望。哪里有革命烈士大型纪念活动,提前得知消息后,他一定会买好车票前往。他不放过他认为有一丝希望的每一条线索。
多年过去了,瑞金的媒体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们依然没有杨衍寿的消息。后来,一名记者告诉杨小春一个办法:上网寻找。
就这样,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的杨小春硬是学会了上网,还学会了打字。从那以后,上网成为他每天必做的事。
一年又一年,冬日的白雪落下,春天的嫩芽冒出来,直到2020年10月,一个个黄澄澄的橙子挂满树枝头,杨小春一家,终于得到了有关爷爷的准确消息。
那是10月的一个傍晚,落日的余晖洒在杨小春的办公桌上。杨小春望着电脑,忽然眼前一亮。原来,他在百度搜索框里输入“湘江战役”几个字后,突然一条“特殊”的新闻映入眼帘。以前,他搜索过不同的关键词,比如: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腊子口战役、湘江战役等。他曾翻遍了相关新闻,却一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可是,只要不绝望,希望总会有的。杨小春始终相信这一点。
于是,当他这一次输入了“湘江战役”几个字后,让他惊奇的事发生了。
这条新闻源标注着:2019年4月16日,桂视网。
新闻的标题是“湘江战役红军英烈名录”。
杨小春睁大眼睛继续往下看。他有种莫名的激动。这里会不会有爷爷的消息呢?他不禁猜测。
新闻里写道: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中旬分别从江西于都、瑞金、福建长汀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连续突破国民党设下的三道封锁线后,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下旬抵达湘桂边境,在桂北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等地与国民党蒋介石三十多万优势兵力进行了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场大血战——湘江战役。最终,中央红军浴血奋战七天七夜,以损失三万余人的沉重代价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的征程。
中央红军胜利突破湘江封锁线,不仅保存了中国革命希望的火种,同时也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湘江战役成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起点。
湘江战役的硝烟已经散去七十八年了,当年中央红军将士血染的红土地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烈士的遗志正在变成现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正在迈向一个新的起点。
由于条件所限,当年在筹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时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绝大部分都没有收集到名字,这给前来碑园瞻仰先烈的社会各界人士留下了许多遗憾。历史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2010年年底,在中国证监会有关领导和广西证监局的大力倡议下,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慷慨捐资一百万元,修建这座红军英烈长廊。经碑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努力,收集整理了两万多名红军英烈的名字,镌刻镶嵌于长廊中,供后人瞻仰。对于整个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英烈,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谨代表我们对红军先烈的敬仰之情!
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长征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广西壮族自治区证监局
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管理处
二〇一二年八月
新闻的下面,是一个个烈士的名字。
看着一个又一个名字,杨小春流泪了。这哪里是一个个名字,这分明是一个个英魂、一片片赤胆忠心啊!
杨小春继续往下看,猛然间,一个熟悉的名字让他为之一振。
突然间,他泪流满面。
杨衍寿!没错,这是爷爷的名字。
杨小春的手有些发抖,他匆忙将网上的资料打印出来,朝象湖镇镇政府飞奔而去。而后,镇政府的人又陪同他走进瑞金市政府,他们要将此消息向上级呈报,并核实真假。
杨小春知道,这些年来,家里人一直在找寻爷爷的消息,当地政府也艰辛寻找了多年。
对杨小春来说,这是多么关键的时刻。从奶奶开始,到自己已然年过六旬,80年的等待,80年的搜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杨小春亦无法言说。
多番努力后经政府有关人员核实,终于确认杨衍寿的名字镌刻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英名廊上。得知消息,杨小春与家人相拥而泣。
三代人,80余年,从懵懂少年,到华发丛生,杨小春苦苦找了几十年,终究是圆了奶奶和父亲的遗愿。
一天,电视台的记者找到他,问及他得知爷爷消息的感受。杨小春一阵沉默后,说道:“爷爷那一辈的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唯有感恩、珍惜。”
杨小春还聊起了自己31岁的女儿杨长婧,杨长婧大学毕业后,去了东莞工作,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的薪水。
“他们这一代,日子过得好了,比我们可幸福多了。”杨小春微笑着说。
他表情很平静,内心却波澜四起:“奶奶和父亲,终于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