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1904—1932),湖南桂东人。192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系湘南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党组织派遣回桂东成立党支部,在桂东领导农民运动,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曾任桂东县委书记,红十五军政委,红十师师长等职,是鄂东南、鄂豫皖苏区的创建者之一。1932年3月,被张国焘秘密逮捕后被杀,年仅28岁。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陈奇为革命烈士。
桂东县沙田圩地处罗霄山脉南段,为湘赣边界的重要集镇之一。这个偏居一隅的小集镇,却在我军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就是“第一军规”即“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颁布地。
1928年3月30日下午,为策应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由井冈山转战进驻桂东沙田。陈奇也随军回到了家乡。
队伍来到沙田的时候,天色已晚。村民们远远见到是一队士兵来了,争相逃避,都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了。沙田从明朝开始,便是湘南、赣南和粤北的商贾辐辏之地。当时,沙田圩场有100多间店铺,分上廊、中廊、下廊三条街道,人们在这逢圩赶集时,热闹非凡,但此刻举目所及,偌大的圩场冷冷清清,家家户户门窗紧闭。
毛泽东带着陈奇等人在沙田圩场上慢慢走着。几位腿脚不便、来不及走的老人,看到部队入圩后,惶恐不安,躲在门后面透过门缝往外窥视。陈奇走上前去,轻轻敲了敲一户人家的房门,用家乡话自我介绍:“老人家,我就是桂东人,是沤江的,你们不要害怕。”
“你是桂东人?”老人们见陈奇说的是家乡话,语气又很和善诚恳,才敢接话。
“我们这支部队是中国工农革命军,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我们的领头人是毛委员。”陈奇向几位老人介绍。
“你们不是土匪吗?”老人们似乎还有所顾忌。
“我们是来自工人农民的队伍,是专门为老百姓造福的。我们来到沙田并没有破坏老百姓的房屋,也没有抢老百姓的东西。你们到街上去看看,我们与其他的部队是不是不一样?”陈奇一边宣传工农革命军的思想,一边和言细语地进一步介绍情况。
“确实不一样,你们不像以前来的队伍,他们随便就抢老百姓的东西。”几位老人逐渐放下了戒备心。
“老人家,请问老乡们都到哪里去了?”陈奇接着问道。
“听说又有部队要来,大伙都躲到山里面去了。”老人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陈奇。
原来,以前来到沙田的军队,大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年前,井冈山王佐部队也到了这里,虽然没有打穷人,但是士兵依然洗澡不避人,取老百姓的门板和稻草铺床,拉民夫帮着扛行李。再加上国民党此前大肆污蔑工农革命军是“土匪”,“见屋就烧,见物就抢,见人就杀”,不杀的,也要在脑门上打一个“火印”,说明此人已经“从了革命军”,凡是“从了革命军”的人,国民党军回来后,一定会被当成“土匪”“暴徒”,予以打压。兵荒马乱的年代,屡受兵匪之害的群众不明真相,听信了谣言,非常害怕,大都逃到深山野林或者附近村庄去了。剩下一些不太相信这些谣言的,没有走的,也被负责县内防务的挨户团、“灶头勇”(指由“每户一丁”编成的武装)去桂东大岭坳阻击工农红军时赶进了深山老林。
陈奇向毛泽东汇报这些情况后,毛泽东命令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群众,又派人找到地方党组织的成员,亲自了解当地情况,分析现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还在井冈山时,毛泽东就知道桂东一带的工农群众极富革命斗争精神,也知道陈奇早前在桂东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马日事变后,这里组建的农民赤卫队拿起了枪杆与反动派开展斗争,1928年1月,沙田还进行了年关暴动。他决定在沙田住下来,向群众进行宣传,并进一步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在沙田复兴工农革命运动,推动桂东乃至整个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运动。
当晚,毛泽东在万寿宫召开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的负责人会议,提出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就要把桂东拿到手,把桂东作为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的一个前哨。
会议决定以班、排为单位组织宣传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消除群众顾虑;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建立工农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和做好军队筹款工作。由于陈奇是当地人,有群众基础,所以宣传队的工作主要由他负责。
陈奇组织宣传队深入乡、村,出告示、写标语、进山喊话,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在老乡家里,宣传队队员帮助群众挑水、扫地、舂米、推磨,见事就做,与群众促膝谈心、交友,消除群众顾虑,建立军民鱼水情。
地方上的党组织成员和原来的农运骨干、积极分子,大部分是陈奇的旧部,见陈奇回到桂东,都热情高涨,积极协助工农革命军的工作,很快就把那些引起极大民愤、进行过反攻倒算的土豪劣绅揪了出来。群众发动起来了,躲在外地及深山老林里的人,也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中,投入毛泽东领导的沙田农民运动的大潮之中。
没过多久,沙田一带就传开了这样一首歌谣:
斧头砍断寄生柴,革命军专打反动派。
工友农友团结紧,革命胜利来得快!
桂东的革命热情高涨,离不开陈奇在这里打下的良好的群众基础,毛泽东看在眼里,很是高兴。第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要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解决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花大心思、下大力气。
4月2日晚,温暖的春夜,窗外星光闪烁,室内小油灯明了又暗,暗了又明。毛泽东彻夜未眠,反复思考着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他想到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军的兴衰成败,想到秋收起义后军队建设的经验教训,想到军队与老百姓、军队与地方、官长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想到陈奇汇报的当地老百姓对工农革命军不太了解的问题……
想到这些,毛泽东的内心很不平静。他再度挑亮油灯,将前几个月曾经宣讲过但未系统成文的军队纪律写在纸上,反复斟酌,逐项修改:将1927年讲过的“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改为“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把1928年元月宣布的“六项注意”第五项“上门板”、第六项“捆稻草”调整为第一项和第二项……他系统地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1928年4月3日上午9时,工农革命军指战员高举着红旗,整齐威武地在沙田圩老虎冲的旱田里集合。农民赤卫队队员和刚刚组建的少年先锋队队员也手持梭镖,身背大刀、鸟铳,站在工农革命军队伍的两旁。旱田周围的小路上和斜坡上挤满了工农大众。毛泽东身穿灰布军装,严肃地向部队进行纪律教育。
毛泽东先把他前段时间殚精竭虑加以思考的问题告诉大家。他谆谆告诫同志们,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就不成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就不能打胜仗。然后,他正式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并扳着手指,逐条逐项进行解说:
“三大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三、打土豪要归公。
“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随着革命的发展,“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逐步完善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最后凝铸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第一军规”。
陈奇牢牢记住这些革命军纪,在后来开辟苏区、领导红军部队的工作中,他始终坚守,从未违背。
(摘自“湖湘英烈故事丛书”《文武奇才·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