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一直十分关心重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然而,“文化大革命”让科技领域遭到重创,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伴随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进程,我国科技事业又重新焕发活力。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纲挈领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掀开了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科技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竞争的焦点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邓小平敏锐地洞察了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于1988年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突破、大飞跃。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而且是第一要素,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科技改革是改革开放的缩影,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是邓小平于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和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的两次谈话的节录。第一部分主要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二部分主要讲要重视教育、科技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经典篇目中,我们可以找到如何实现科技创新的答案,进一步领悟邓小平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领悟改革开放是如何创新的。
向开放要答案,为自主创新蓄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指出,“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必须开放”,“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由此可见,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发展也必然要到开放中去寻找答案。事实上,科技领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科技创新主要就是通过开放创新实现的。实行对外开放,开展对外科技交流,是我国科技实现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验,为我国实现自主创新积累了宝贵的能力和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开放中引进先进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接见外国代表团时就说:“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80年代初,邓小平又反复指出,要扩大对外开放,同发达国家搞技术合作,使我们的技术改造能够快些搞上去。可见,对外科技交流是我们实现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对外科技交流,我们可以吸收和借鉴别国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为实现自主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和西方实行科技封锁的情况下,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环保成本、低自然资源成本,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吸引外方合资合作,换取当时在发达国家濒临淘汰的、换代的和中低端的技术。经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党的十二大以后,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仅14个沿海开放城市就引进技术改造项目5000个,推动了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引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中,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学习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增强我们自己的发展能力,开放创新最终要为自主创新服务。邓小平1982年会见外宾时就曾指出,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些人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1988年10月,邓小平视察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和建造起来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还强调,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转让给我们,更不会轻易让我们在技术上赶上他们。他们卖给中国的,多是老化和淘汰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在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提高鉴别技术先进程度的能力,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创新,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不能被发达国家轻易卡脖子。
向实践要答案,为开拓创新导航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强调,要注意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这表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也是解决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的出路。不光是农业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科技创新要服务经济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又要主动适应世界发展趋势,赶上时代步伐。总而言之,科技的发展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创新,同时在实践的发展中检验成效。
科技要面向经济建设。1982年10月,中共中央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央又提出了两条发展高科技的基本方针,一条是“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一条是“发展高科技,实现现代化”。在讨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过程中,邓小平确定了“军民结合,以民为主”的方针,对制定和实施“863计划”起到很大推动作用。“863计划”最后选择了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一些领域作为突破重点,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进展。邓小平还为1991年4月召开的全国“863计划”工作会议作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题词。科技体制改革中,星火计划、国家科技重点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一系列计划也围绕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解决了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把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充分彰显了我国科技研究促进经济发展的不凡力量。特别是星火计划的实施,探索出了科学技术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推动了农村经济由粗放经营向科技支柱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科技要适应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在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进行长期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的重要判断,并提出了“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任务,这正是主动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在发展高科技问题上,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在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定高科技发展计划的时候,我国也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为赶超世界高科技水平争取了时间。在积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中,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实现众多突破,除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外,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计算机系统、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实验室、多种运载火箭和卫星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也相继问世。
向人才要答案,为持续创新赋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战略的高度对教育、科技、知识分子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强调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解决好教育问题,解决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邓小平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归根到底,实现科技创新必须解决好人才问题。发展科技事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从“863计划”到“火炬计划”,从基础研究到实验开发,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无一不依靠人才。自我国首个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后,我国高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联合攻关,取得了丰硕科技成果。
要“尊才”以“聚才”。早在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就强调要在党内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要为科技系统的尖子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专心致志做研究工作。1982年10月,邓小平在谈到前十年为后十年作准备时又指出:“没有一套办法,怎么能把几百万知识分子骨干用起来?”“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强调要注意解决好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尊重他们,会有一批人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强调知识分子待遇问题要分几年解决,使他们感到有希望。这就是说,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不仅要采取针对性的方针政策,还要保证政策的长远性和连续性。在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方面,邓小平强调,光空讲不行,要“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例如,1986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实现我国科研经费从“计划分配”到“竞争择优”转变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大大提升。
要“育才”以“强才”。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要通过教育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邓小平深知发展教育的重要性,粉碎“四人帮”后就自告奋勇抓教育,指导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实行了教育体制改革。1983年10月,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5年5月,党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教育体制改革激发了地方和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发展,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必须兼顾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兼顾本国发展要求与世界发展趋势、兼顾人才政策与人才战略,只有这样,才能让创新之水“活”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磅礴伟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