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改革开放的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024-09-22 00:00:00王桢
湘潮 2024年8期

编前语: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从此,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今天,我们重读邓小平的名篇,缅怀他的光辉业绩,深入学习他的改革思想,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翻开《邓小平文选》,读者可以发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的题解有些特别。其中介绍:“这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为随即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充分准备。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3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本来是要讨论经济工作的,但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一段时间来在真理标准等问题上的几次思想交锋,使会议议程改变。会上要求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呼声非常强烈。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呼吁:“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本身就有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准备的意义,所以它的顺利召开使之后的事情显得“水到渠成”。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也就成为随后举行的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今天,我们重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份解放思想、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既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奋斗历程的一次回顾,能够更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解放思想,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创造酝酿对外开放和各方面改革的新局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迫切希望国家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迅速出现好的变化。然而,由于十年内乱遗留下的种种困难,加上长期奉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人们的思想遭到禁锢,党和国家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中国将向何处去?人们不约而同将期盼的目光集中到了邓小平的身上。

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工作后集中精力解决的事情。邓小平反对“两个凡是”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他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王震等人的谈话时说:“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应该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对待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他说:一个人能够‘三七开’就很好了,很不错了。”邓小平认为能否正确对待“两个凡是”的问题,是关系到能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问题。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他再次强调,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东西,不能割裂、歪曲和损害毛泽东思想。

要做到真正的解放思想,就要从理论上破题。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也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针对时弊,构思了一篇理论文章。据他回忆说:“‘两个凡是’发表不久,我就在理论上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判断理论、认识、观点、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胡福明带着思考着手写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观点很快引起了胡耀邦等的重视,他专门组织了一批同志,对原文做进一步修改完善。1978年5月10日,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登载。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第二天,《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就此拉开了序幕。

然而,文章一经发表,非议便接踵而至。一些主张“两个凡是”的人严肃批评这篇文章和发文部门,他们把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责为“非毛化”“砍旗”,甚至有负责同志指示宣传部门对这场讨论要“不表态”“不介入”。邓小平很快注意到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1978年5月30日,邓小平指出:“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我们有很多年轻同志不懂得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道理了。”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他直接批评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并号召要“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在随后的两个月里,他又多次谈到这件事。有了邓小平的明确肯定和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以万夫难当之势在全国铺开了。

真理越辩越明,随着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开始出现酝酿对外开放和对各方面体制进行改革的新局面。对此,邓小平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实事求是,客观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坚定推行改革开放的决心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最拥护;改革开放的所有做法都要经过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都要以人民是否满意、答应、高兴为标准。这是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粉碎“四人帮”后,虽然人心思定、思富、思改,但要正确认识当时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呼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此时中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要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1977年,邓小平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反复追问:社会主义不是比资本主义优越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经过深入反思,邓小平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多年来屡遭挫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难以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抓。

为更好掌握中国发展情况,邓小平离开了北京,他要亲自到地方去看一看。1977年11月,邓小平乘专列抵达广东省广州市。在听取广东省委负责人汇报时,邓小平对农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谈了看法。他说:“现在农村中好些东西是搞形式主义,实际上我们也存在‘苛捐杂税’。”“说什么养几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多养几只就是资本主义,这样的规定要批评。”1978年9月,邓小平来到了一望无垠的松辽平原。在吉林省长春市,邓小平谈话的中心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他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现实问题。”在辽宁省沈阳市,邓小平诚恳地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针对一些地方干部思想仍较为僵化的情况,他提出“要教育所有干部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返京途中,邓小平又去了唐山、天津等地,他在视察时反复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实际上毛主席是真正讲实事求是的”。邓小平对自己的这几次出行有过诙谐的评价,他说:“我是到处点火。”

除了在国内开展调查研究,1978年已74岁的邓小平还主动走出国门,出访包括日本、缅甸、尼泊尔、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内的7个国家。当看到日本工厂生产汽车的能力是中国长春一汽的几十倍时,邓小平说:“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了。”世界现代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中国的发展确实太落后、太慢了。他正视中国发展“掉队”的情况,客观地说:“中国荒废了10年,在此期间,日本等其他国家进步了。因此我们落后了20年。”邓小平对现代化有了直观的感受,奋起直追的紧迫感溢于言表。

邓小平在国内外调查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和观点,很快引起了党内的强烈反响,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历史转折作了思想准备。正是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思想前提,从而成为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新起点。

团结一致向前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改革开放扬帆起航

1978年11月10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原定计划主要讨论三项议题:一是如何进一步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二是1979、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安排;三是讨论李先念在国务院务虚会上的讲话。由于此前邓小平建议在三中全会上讨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得到了党中央的赞同,因此这次会议要求,头两三天讨论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这以后再讨论前面所讲的三项议题。

1978年11月12日,在东北组分组讨论中,已远离政治中心十几年,在党内仅保留中央委员职务的陈云率先开了“炮”,他提出搞经济工作,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但目前,“干部和群众对党内是否能安定团结,是有所顾虑的”。随即,陈云提出了包括薄一波、彭德怀、陶铸等一批冤案和“天安门事件”在内的六个影响很大的历史遗留问题。这六个问题,正中“左”倾错误的要害,说出了大家憋在心里很久的话,得到了与会者的强烈响应。由此,会议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并逐步脱离了事先设置的轨道,开始成为向“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发起的一场总攻。原定20天就能结束的会议,最后开足了36天。经过深入的讨论,绝大多数与会者认为,中国要发展,必须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在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前,邓小平曾委托胡乔木等人帮他起草一份讲话稿。此后,鉴于中央工作会议的议题方向发生了改变,12月初,邓小平让胡乔木等人重新起草讲话稿。邓小平很重视这次讲话,他草拟了提纲。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会议开到这个程度,大家的意见已经比较一致,对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认识的阻力已经不大。在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突显出来,需要一一作出回答。在起草讲话稿的过程中,邓小平多次同起草组成员谈自己的看法。12月2日,邓小平约见胡耀邦、胡乔木、于光远。他拿出了亲笔拟就的讲话提纲,在这份400多字的提纲中,清晰反映了邓小平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入思考。12月5日,邓小平又约见胡乔木等人,就讲话稿的主题、内容、文字和结构进一步发表意见。他在谈话中说:“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一切向前看,否则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

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牢牢把握住了中国历史转折的脉搏,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课题,他以朴素的语言和感人的阐述,启发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路,指出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正确方向和指导思想。从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的一句鲜明口号。这次会议增选了中央领导机构的成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邓小平后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永远闪耀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灿烂光辉。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