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担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使命,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天然内在联系,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两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不够重视、融合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树立融合理念,增强主体意识;强化机制建设,健全融合机制;重视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双创”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137-04
为加强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1-3]。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教育目标相辅相成
劳动教育的目标包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双创”教育的目标包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相辅相成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业能力等素质,紧紧围绕创新创业进一步将劳动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开展服务性劳动,增加创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双创”教育需要依靠劳动教育,同时“双创”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劳动的过程,大学生具备正确劳动观念和良好劳动品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学阶段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不管是自主创业,还是灵活就业,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勇于开创的创新精神。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两者深度融合,既能增强大学生劳动素养,又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教育内容相互融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要围绕创新创业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要围绕创新创业,培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在劳动中敢于创新创造,勇于尝试创新性劳动方式,提升自身创造性劳动的知识与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也随之改变,大智能时代对劳动者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求更高,创造性劳动的特征更趋明显,而且对创新型劳动者的需求更加强劲。劳动教育内容的关键是创新劳动和创造劳动,“双创”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两者的教育内容均以劳动实践为基础,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相互融通。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要培养大学生能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创”教育要鼓励大学生以创新性劳动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三)教育方式相互共通
从教育方式上,新时代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具有很多共通之处,其中实践导向最为明显。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主要方式有家庭劳动实践、学校劳动实践以及社会劳动实践等,大学生可以依托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参加多样化实践,以社会劳动实践为例,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实训、社会志愿服务、顶岗实习等。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培养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职业经验和创新能力,利用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完善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同样,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也依赖于创业实践。高职院校“双创”教育需要构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机制,大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在学校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基地开展实践,也要在校外创业示范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大学生通过不断实践,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创业技能,激发劳动潜力和创新思维,积累劳动经验和创业经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创业观。因此,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教育方式能够相互共通,都是以实践为导向,依托校内外丰富的实践资源,根据教育的目的开展灵活多样的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使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困境
虽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二者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发展不足,存在参与主体不够重视、融合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以至二者长期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
(一)共识之困:参与主体不够重视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对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落实工作不够及时。从2014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再到2020年颁布《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1年又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党和国家为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指明了方向,但个别高校并未将文件精神真正贯彻到人才培养过程,而是仅停留于纸面。其次,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对二者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内在关系把握不到位,对两者融合育人的作用与功能认识不足。这些教师习惯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割裂开,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忽视“双创”教育融合对劳动教育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在“双创”教育中,教师容易受到绩效奖励、职称评审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主要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展开教学,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忽视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的培养和引领。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重视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基本都针对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定期组织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大赛等,但因两类课程不属于专业课程,考核又相对简单,部分学生对相关课程不重视,其主动开展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对两者融合的理念和作用认识不够充分,未能意识到劳动素养和创新创业素养对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4]。
(二)共治之困:融合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且系统工程,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机制建设不够健全,造成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成效不佳。一方面,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复合型师资队伍不足。部分高职院校不够重视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课程,相关教师大多是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没有设置专职教师。以“双创”教育为例,大多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师由行政人员兼任且每学期进行更换,聘请校外“双创”导师开设专题讲座但这类讲座仅是偶尔进行,同时部分校外导师也对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不够重视。另一方面,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尚未设立专门机构去考核评价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效果,造成组织管理的失位。组织管理的失位无法保障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效融合,使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难以为继,进而影响二者融合的可持续性。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融合的激励考核机制尚不健全,未将融合成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和和职称认定的依据,同时也未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养考核要求。
(三)共享之困:资源整合不充分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需要两者资源共建共享,但大多院校还是习惯性将两者割裂开,资源整合并不充分。首先,缺少资源共享平台。部分高职院校并未主动建立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资源共享平台,这就限制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在资源上实现相互融通。其次,课程资源整合不够。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上具有高度统一性,共享师资和平台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但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将两者的课程资源融合互通,劳动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相互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劳动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各自为阵,没有结合两者共通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实践活动都是单独开展,并未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资源整合与配置较为滞后[5]。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当前,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都是高职院校研究的热点,但是一些高校将两者割裂开,两者的深度融合不足,基于此,推动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发展长效机制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树立融合理念、健全融合机制、整合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双重教学资源,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以有效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
(一)树立融合理念,增强主体意识
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树立融合理念,在构建融合发展的方式、目标和任务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落实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有关文件精神,将两者的融合贯彻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引导行政部门、教师以及学生树立融合理念,增强参与主体意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理念,将融合理念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劳动素养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型劳动能力,让劳动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其次,教师是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主导力量,要把握两者融合的内在关系,充分认识融合的作用和功能,在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防止在两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片面化。再次,大学生既要重视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理论课程学习,又要积极参与融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树立创新型劳动理念,在劳动教育中充分发展创新思维,养成自力更生、创新实干的品质,同时又以劳动精神引领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勤勤恳恳,养成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吃苦精神。
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促进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融合,开设有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劳动素养等课程,构建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必修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课程采用“课程+劳动”模式,把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安全等融入课程教学,在劳动课程采用“课程+创新创业”模式,把创新创业理念、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等融入课程教学,注重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课程之间相互融合,学生通过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增强创新型劳动意识。
(二)强化机制建设,健全融合机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机制的构建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成效,针对目前融合机制构建的不足,高职院校有必要健全两者融合机制。高职院校要强化融合性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既要做好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工,又要建立起相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作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要完善融合性管理机制,不仅要明确劳动教育和“双创”教育的组织,还要健全部门与部门、部门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建融合性教学资源库,共同组织开展融合性实践活动。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印发《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试行)》,方案中明确要求教务科研处、学工处、后勤处、各学院等履行主体责任,其中教务科研处负责课程融合的考核,学工处负责组织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实践活动,后勤处负责提供资源保障,各学院负责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通过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推进学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其次,构建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提升二者融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让教师在劳动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主动聘请企业创新达人、企业劳动模范、杰出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导师,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再次,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一是将教师开展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成果纳入职称评审和业绩考核,激发教师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将参与劳动教育与“双创”活动作为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之一,注重对融合过程进行监督与考核。
(三)重视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需要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平台,充分进行资源整合,高效率利用多方资源,助推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实现有效融合,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
首先,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高职院校搭建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建立两者融合的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类比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和创造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精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例如,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以赛促融,利用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其中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现场总决赛金奖的项目“宝贝爱劳动——儿童劳动课程服务商”,就是充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实际和专业特点,以塑造劳动价值观、工匠精神为目标,结合民族工艺和本土工艺,为幼儿园、小学、机构等单位提供劳动教育课程服务,课程内容充分将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创业中国、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创业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一站式服务,向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和劳动资源,进而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其次,注重课程资源整合,积极建立融合课程体系。课程是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载体,也是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而课程资源整合是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要通过课程资源整合为两者融合开辟空间。高职院校应统筹规划对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梳理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的内在联系,厘清两者融合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挖掘共有共通课程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数据库,让不同课程教师都能够共享具有融合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实现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课程资源利用最优化。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不仅教育目标相辅相成、教育内容相互融通、教育方式相互共通,而且二者还可以实现平台共建、师资一体、资源共享。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为实现两者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要从融合理念、机制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着手,构建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同构共生的机制,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4- 01-10].h t t p s : // w w w . g o v .c n / z h e n g c e / 2 0 2 0 - 0 3 / 2 6 / c o n t e n t _ 5495977.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4-01-10].h t t p s : / / w w w . g o v . c n / g o n g b a o / c o n t e n t / 2 0 2 0 / c o n t e n t _5535329.htm.
[3]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2024-01-10].h t t p s : // w w w . g o v . c n / g o v w e b / x i n w e n /2 0 1 5 - 0 5 /13/content_2861327.htm.
[4]胡婷婷,钱俊.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困境和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2(24):108-112.
[5]杨秋月,顾建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6):123-128.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机制研究”(2022ZJY2820)、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劳动精神培育研究”(2022ZJY2829)的研究成果。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