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侗族刺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体现侗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侗族绣娘是侗族刺绣的创造者、生产者和展示者。在油画教学中,从侗族绣娘身上提取剪影式造型并应用于学生的练习与创作中,能使画面变得厚重而具神秘感、更加厚实而耐看;挖掘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元素,提取有意味的绘画形式,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剪影式造型应用于创作中,从而传承与创新侗族刺绣文化。
关键词:侗族刺绣;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油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165-04
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承载社会变迁,蕴含时代气质,体现审美历程,观照人文精神,展现文化创新,是社会生态、民族审美精神与美术家自觉艺术表达三者综合的结果。通过怎样的视角和形式展现人民之美、文化之美以及艺术家的真性情,是美术教学工作者探索的焦点。本文以侗族人物中的“绣娘”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提取贴切的绘画语言、总结其规律并恰当地运用到油画教学中,使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可教可学的方法。侗族刺绣是指尖上的艺术,是集纺织、印染、剪纸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能很好地体现侗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绣娘便是侗族刺绣的创造者、生产者和展示者。古朴神秘的侗族文化具有“尚黑”的特点,侗族绣娘的剪影式造型来源于勤劳的绣娘身上,常常表现为因用蓝靛染布而浸黑的双手,热辣阳光下晒侗布的身影,背光下的刺绣场景,以及刺绣里各种剪纸造型等。因此挖掘侗族刺绣元素中剪影式造型,提取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进而将剪影式造型应用于油画教学中,对侗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侗族绣娘简介
侗族刺绣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农耕文化的再现,表现了侗族人铭记祖先、崇尚自然、祈福避祸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侗族服饰的精华部分。侗族刺绣的妇女俗称绣娘,是男耕女织里的女主角。绣娘的称谓没有年龄上的限制,有年轻未嫁的姑娘,也有年过花甲的老者,但往往以结过婚的妇女居多。在侗族村寨,在风雨桥上,在河边,在鼓楼里,在屋檐下,在阳光里,在月光下,处处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坐着、站着、蹲着,动态十足。纺织、挑线、染布、晒布、锤布、剪纸、刺绣等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飞纱走线,时光在她们巧手间穿梭。那勤劳的双手因长年累月在蓝靛的浸染下变得乌黑发亮,这乌黑的双手和劳作的身影是她们朴素而美丽的剪影。侗族绣娘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地把刺绣文化传承下来,侗族刺绣也因此不断地散发出时代的光芒。
二、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概述
(一)剪影造型的内涵及应用情况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给“剪影”下的定义有两个,一是依照人脸或人体及其他物体的轮廓剪纸成形谓之剪影,二是比喻对事物轮廓的描绘。剪影是对人、物、景等进行的形象描绘的一种表现,是作者对对象形体的瞬间把握、对形体的敏感性认识。其在造型中忽略物体的光影、颜色等因素,单纯地抓住其中最本质、最突出的形体轮廓,用恰当而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因此有着丰富的内容而简洁的形式。我国鲜有人专门对剪影进行理论性研究,且研究的重点大多是在鉴赏与创作技巧上,因此较少注重剪影造型,或者说剪影式造型。日本人左滕泰生在其主编的《画面构成技法》中阐述画面平面化的方法,特别提到了剪影的平面化问题。这是对剪影进行理论性研究的一次尝试。左滕泰生提出的剪影式平面化的这个概念,是对中国古代绘画或者说东方古代艺术造型的具体分析和总结得到的一个结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物绘画的剪影式造型的另一种表述,它们内涵相同,只是表述各异。左滕泰生也因此成为以剪影造型入画的重要影响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及其剪影造型成为油画的重要创作理论及元素。左滕泰生的剪影式平面化理念与现代绘画理念更接近,因此它更容易被年轻的剪影学习者接受,其剪影造型也被广泛应用于油画创作中。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剪影式造型最典型的特点是平面性与写意性,这也是油画创作中运用剪影造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的提取要素
为了方便,文中所述的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不是指纯粹的绣娘身上的造型,而是把它看作一种符号,代表侗族的服饰、建筑等,以及各种社会生态表现出来的造型,也包括侗族人文元素。因此文中所述的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包括侗族人文中的各种剪影式造型及其元素。一般来说,少数民族人物题材强调装饰效果、强调写意用笔等。有些画家投展的作品多数属于工整且具有装饰性的类型,这些作品完整性高,但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挖掘与个人的独特诠释。因此如何从少数民族人物题材中提取贴切的形式语言来创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1.提取侗族文化中“尚黑”的审美元素
清代文献把贵州古州镇附近的侗族称为“黑苗”。究其原因,估计有二,一是侗族村寨中的鼓楼、风雨桥以及侗族木房子中的木结构均涂为黑色,盖青瓦,唯瓦沿间用白色;二是侗族服饰主要是黑色,男性的服饰整体黑色,女性的服饰只在关键处有小面积的刺绣点缀。另外,《侗族简志》也有记载,祭牛神时以特制的黑糯米饭喂牛,等等,这些都以黑为底色。
图腾崇拜对侗族“尚黑”有重要的影响,“尚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侗族人的心性——对神秘、难以捉摸、高深莫测事物的敬畏。当然,提取侗族文化中“尚黑”的元素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油画创作中要呈现的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剪影是造型中高度概括的一种表现形式,强化背光效果,让造型更具有剪影特点。比如,纷繁的民族服饰在背光之下显得神秘,这是黑服饰与黑夜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它通过“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审美特点来塑造绣娘的形象。这样的剪影式造型有构成之美、想象之美,更能体现侗族的“尚黑”文化,这是中国的美学思想跟民族形象塑造紧密结合的一种表现。
2.提取侗族刺绣里的剪纸元素
刺绣也称为剪纸绣,老手艺人,其剪纸出神入化,花鸟虫鱼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在油画创作中融入侗族刺绣里的剪纸元素更能强化刺绣中的剪纸效果,使油画作品更具表现力。有些剪纸的造型,比如在表现现实场景中的动物、修片上的剪纸造型,都可以直接借鉴并应用到油画上,这样的造型就更具想象力和神秘性。
3.提取侗族绣娘的剪影式造型的人物元素
剪影式造型是少数民族人物绘画题材的重要表现手法。侗族绣娘的剪影式造型题材有“黑”的元素,有剪影的元素。广西是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炎热,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中,身上留下了辛苦劳作的痕迹——黑黝黝的皮肤。这一种“黑”与常年浸染着蓝靛而变得黝黑的侗族女性的双手,共同构成“黑”的特质,成为侗族女性的独特的美,成为剪影的天然特质。因此,通过剪影式造型来表现侗族绣娘的形象更准确、完整、生动。相反地,如果用侗族服饰中刺绣的细节中五彩斑斓的图案和颜色,则容易抢了人物的形象。因此忽略刺绣中的细微,展现人物的整体外形,更能表现和突出侗族绣娘在刺绣中的动态美。
4.提取建筑剪影式造型元素
在侗寨里,那些久经人间烟火熏烤和氧化的建筑变得暗黑。在背光下,这些老鼓楼、老房子、老风雨桥、老柱子更具有剪影式特质,因此侗族尚黑也有其环境促成的原因。在画中强化建筑物的几何化与剪影效果,更能突出“绣娘”主题,也更容易取得好的表现效果。
5.提取侗族刺绣装饰元素
侗族刺绣装饰元素可转换为油画的光斑和肌理。在绘画肌理上,基于老绣片、旧服饰、木楼墙壁等肌理,融入与敦煌壁画相似的肌理,可以强化历史感和神秘感。侗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侗族女性的服饰,其图案、色彩、造型更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别是老绣品,其色彩经过岁月的沁润,变得沉稳而神秘,肌理斑驳,与敦煌壁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通过色彩丰富的层次与肌理表现刺绣图案,会使画的抽象美得到更好的发挥,这刚好与剪影里的模糊性有相同的特征。
6.提取时代元素
广西老一辈画家孙见光先生以朴拙的手法表现侗族人物题材,对民族文化和人物性格进行生动表达;沈铭存以细腻温润的笔调把侗族服饰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质感;年轻一辈画家也在不断地试验和探索,如在绘画中融入“侗绣直播”元素等,这是笔墨随时代而变的一种表现。时代之“光”(如电灯、灯笼等)常被应用到绘画创作中,映射着古老神秘的侗族文化。
三、侗族绣娘的剪影式造型在油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自20世纪西方油画传入以来,我国油画家经过漫长探索,在表现形式和语言上有自己的特点。后来又受左滕泰生剪影式平面化理念的影响,在其朴素的平面构成绘画语言中,将内部结构简化使油画平面化,在实与虚、主与次中进行必要的重心转移使画面的视觉中心向主体物转移,成为别具特色的油画。如王怀庆画的油画,他利用剪影构成形式来表现独特的意涵。又比如,近代俄罗斯艺术大师萨卡洛夫,其作品中简单而非凡的剪影式构图、整体而概括的造型、近似剪影的平面化处理,画面也没有过多地刻画细节,但却利用近乎平面的色块组合,使之巧妙地产生特殊的视觉效果。这种独特的艺术见解与实践,是对永恒的美不懈追求的结果,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了解剪影式造型在绘画中的运用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剪影式造型在以侗族刺绣为题材的油画创作中的运用问题,通过油画来表现侗族文化,用“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使两种文化交融,实现艺术创新。通过剪影式造型理念,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整体概括能力,让绘画更具有构成感,让学生避免抠细节而忘乎整体,以便能腾出更多精力去呈现画面的绘画性和艺术表现力。现以“绣娘”这个题材的剪影式造型提取为例,讲一讲侗族绣娘的剪影式造型在油画教学中的应用。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对当下社会题材的关注和表现能力。以下是剪影式造型在油画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了解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的基本元素。基于前文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的提取要素,教师通过PPT讲解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的元素及其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剪影式造型,基本掌握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的特点,领悟其中之美。剪影式造型其实是一种观察视角的结果反映,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观察方式、一种心态。学生在进行形体塑造之前,要先观察整个物体的外轮廓,在把握大形体的情况下观察并提取或者说剪辑反映物体最显著特点的外形,在头脑中形成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元素系列图谱。
第二步,提前制作好有底色的油画框。课前先用油画颜料在油画框上制作一个暖色的底色,可以是中黄、土黄、橙黄、土红等,只要能表现阳光的暖色即可。底色颜料干后就可以在课堂中运用了,一般要提前两天准备。
第三步,题材的选择与准备。在题材上,围绕民族主体来开展阶段性训练。在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关注和表现当下生活,寻找背光的场景与剪影式造型,选择适合自己创作的绘画题材。比如,那些车站里来往的游客、海边的渔民、集市上的人物、夕阳下的老厂房、落潮后的老渔船等,这些题材中的点线面及正负形丰富而有变化,具有天然的画面感。有了题材之后,也不一定马上创作,比如,有些题材需要通过采风写生后才能有更多体会。因为这些题材跟日常生活有些距离,需要积累到足够的素材,才能把一个主题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和收集素材,比如图1中的素材,为绘画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步,选择工具,制作草图。理念选择工具,工具产生效果。在准备创作素描小稿和色彩小稿时,用水墨画代替铅笔素描,这样更能直追画面形式感和趣味性,更具有概括性,避免学生误入用铅笔抠细节、依葫芦画瓢的俗道而导致画面散碎,缺乏整体感。比如,从局部观察市集人物,看到的是花花绿绿、繁琐的细节。如果用水墨创作草图,并通过剪影式造型来处理,那么就能使形体意味和色块关系得到更好的呈现。因此,制作草图时要用水墨画代替铅笔素描,这样更能表现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的素描效果。
第五步,画面构图。剪影人物要成组、成型,而不是孤立和琐碎。这需要学生在制作草图阶段构思好,画面和构成要根据主题来构思,根据主题来勾勒,并在勾勒过程中慢慢地突出画面的形式感。比如,在表现集市人物的场景时,要突出人物的数量感和人物之间的前后穿插与重叠,使画面上密密麻麻的人物形式显现出美感,突出绘画性,避免“照片式绘画”“依样画葫芦”的现象。这需要学生具备解构与重构画面的能力。画面有构成感才能产生意象,让人有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第六步,油画布上的深入表现。通过草图的反复修改,学生基本能通过画面将自己的构思表现出来。这时教师可筛选学生好的构图作为教学实例来进一步指导,让学生进入实际的绘画阶段。在正式画布创作时,学生要严格并谨慎地按照草图来画,力求画面主体突出,形式趣味强,有较好的画面节奏感。在处理轮廓线时要留有少量的光斑,使画面变得厚重而有神秘感。因为油画具有很强的塑造性特点,所以在深入塑造时要反复进行覆盖,直接画法与间接画法交叉使用,罩染与厚涂灵活处理,并通过有意与无意的碰撞,保留一定的意外效果,这样画面才有可能更厚重而耐看,更能体现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之美。
在油画教学中,通过剪影式的造型把勤劳的侗族绣娘的形象表现出来,突出侗族绣娘的美和个性。比如,染布的双手、阳光下的身影、背光下的刺绣场景以及刺绣里各种剪纸造型等。挖掘侗族刺绣元素中剪影式造型,提取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进而将剪影式造型运用到教学中,从而使侗族刺绣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笔者试图在侗族绣娘中提取剪影式造型,总结其造型规律和审美趣味,以丰富油画教学内容,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现代美育。
参考文献
[1]刘新.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程:美术学毕业论文写作教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2]吕胜中.造型原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周宪.艺术的心理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