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4-09-22 00:00:00陈雁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组织行为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在整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前,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跟不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跟不上管理实践的发展、考核方式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为此教师可通过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补充实践性教学内容、提高考核方式的科学性等进行改革,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对接,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竞争力。

关键词:数智时代;组织行为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122-04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标高水平,其关键在“应用”。2018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本科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在注重“教得好”的同时更注重“学得好”。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1]。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要抓手,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教师如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把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与具体所授课程内容相结合,值得广大教师深思。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组织行为学是一门讲授组织行为逻辑,特别是运行逻辑与决策逻辑的课程。组织运行与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基于对信息的加工,而在数智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极大地改变了收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式,组织内部对数据和信息的收集能力空前提高,这也极大地改变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范式[2]。显而易见,在数智时代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正迎来一次巨大的变革,为适应数智时代的特征,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挑战。

一、数智时代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组织行为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它通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的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等行为的能力,以期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变革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完善和丰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数智思维、数据分析与处理、表达沟通和团队协作等应用能力,既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又符合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时代对人才的需要[3]。尽管大家对数智时代背景下组织行为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着广泛共识,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改、怎么改,仍需不断探索。

(一)课程教学模式跟不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遭受严峻的挑战,教学方式的数智化转型已是题中之义。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指出,现有教育教学方法在支撑数字时代复杂教学实践方面的局限性日渐凸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尚未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重视。基于此,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是适应时代发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习惯使用以单向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在授课内容方面更系统且条理更清楚,但是在数智时代背景下,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并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很难做到长时间高度专注的听讲。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正确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等各种信息设备,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此外,传统单向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最新数字技术的应用,缺乏对学生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4]。

(二)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管理实践的发展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更是至关重要[5]。针对数智时代的特征,部分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教学实践中,因为高校多数年轻教师存在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的现实情况,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而缺乏实践经验和案例的分享;第二,由于教材的编写到使用再到修订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组织行为学课程实际使用的教材没有办法将时事、鲜活生动的案例纳入其中,这就需要教师持续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总之,在整个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保持理论的完整性,又要注意实践和案例教学的匹配性,同时教师要对比较深奥晦涩的理论进行合理取舍,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行业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其知识结构是围绕着行业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其能力体系是以行业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同时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在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甄选教学内容,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但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的人才培养过程,鲜有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结合起来的案例。

(三)课程考核方式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决定了教师在考核方式上必须选择适合本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需求,特别是对运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能力的要求,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6]。

组织行为学课程的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是链接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是优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考核侧重于理论知识或者说知识点的考核,忽视了对各种应用能力的检测,考核方式单一,题型基本以名词解释、单选选择、简答题等形式为主,通常采用一张试卷一次考核定成绩的方式。同时,传统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期末考试成绩,过于强调结果而往往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采用试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用始终是有限的,而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主题展示等方式进行考核,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二、数智时代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要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真正做到“为应用而学,在应用中学会”[7]。

(一)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学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课前,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应对所授班级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学习积极性等情况,做到授课时有的放矢。同时,在数智时代,学生面对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多而庞杂,如何选择更合适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是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8]。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学习平台分享学习资料,让学生在线上提前预习或准备资料,改变过去学生预习的模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课前的充分准备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授课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或者能更好地参与案例讨论等。课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讲授法,转而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具体章节内容实施翻转课堂,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和输出,以促进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以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为例,谈谈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案例分析是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标准化的方式,把现实中所面对的组织行为情境提炼成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和分析,教师从灌输式地教学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这能让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在校园内也能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实际管理问题。但教材编写过程中,撰写者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其选择的案例难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感。针对这类教学问题,组织行为学课程可以采用“双师制”联合教学的模式来解决,即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授课,互相配合。学校教师提前通过教学平台发布和本次案例讨论相关的教学材料,学生通过平台提前学习资料,完成练习或提出疑问,学校教师根据教学平台数据,及时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在课前充能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课中,学校教师针对本次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然后,由企业导师介绍实践中真实案例发生的背景资料,学生根据之前的分组进行讨论。之后由各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阐述本组观点,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进行点评。接下来,由企业导师阐述当时企业最终采用的方案,并让学生继续讨论该方案应如何实施。最后,企业导师阐述企业中该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他情况。采用“双师制”联合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企业中“真枪实战”的氛围,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更好理解实践背后的理论逻辑。如此,打破过去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从书本到书本进行教学的局限性,增强了组织行为学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补充实践性教学内容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选择组织行为学理论知识内容时力求其基本理论的论述简洁、系统而并非繁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既详略得当又突出重点,便于学生领会该课程的精髓内容。除了理论知识的合理选择,教师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就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比如,在有关“个体”的章节内容,关于个人性格的了解,就可以采用测试法,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测试,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价值观等,这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进而在与人沟通、团结协作时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在学习“团队”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模拟的方式,创设与真实情境类似的场景,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项目中体验如何去分工、协作、谈判、决策等行为。

教学资源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数智时代,利用好现代技术,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当下的时政热点,对组织行为学课程内容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把教材内容和网络资源深度融合,让教学内容变得立体丰富,既弥补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也能解决教材特别是案例内容更新不够迅速的问题。除此之外,组织行为学课程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安装沙盘、企业经营决策系统等教学软件及企业管理模拟系统软件,以保证实训内容的顺利实施,充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三)提高考核方式的科学性

课程考核是组织行为学课程实现教学目的、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运用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改进课程设计、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组织行为学课程以往采用的单一期末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效果,因此,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必须采用更全面更科学的综合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要关注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而且要将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表现、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纳入成绩评定中,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定[9]。此外,在考核方式上,不一定非得采用考试的形式,除了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不管什么形式,只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都可以灵活采用。

即便是采用考试的形式,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师也要转变过去以知识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转向对能力的考核,如更加侧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非对知识的识记。在试卷设计时,偏记忆型的试题比如名词解释、填空题等的比例应该下降,而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半开放与开放作答、考查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试题的比重应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使课程学习与管理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能力化,从而以考促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推动组织行为学课程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有助于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对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竞争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杨飒.慕课10年:数字化为高等教育插上腾飞翅膀[N].光明日报,2022-12-15(09版).

[3]马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4):101-105.

[4]张馨尹,李锋亮.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终身教育研究,2024,35(2):47-55.

[5]张云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3):156-157.

[6]宋云,赵建义,王瑶.应用型人才培养“学— 赛—创”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6):9-11.

[7]王国斌,马婕,刘志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J].大学教育,2024(4):65-67,72.

[8]胡仁青.金课建设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1):183-185.

[9]陈鸿,殷凤梅.人工智能时代下程序设计类公共课的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24,34(2):101-104.

(责编 蓝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