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行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存在重理论内容轻行为训练、重学科内容轻职业特点、重学校教育轻企业资源融入等问题,为此,职业本科院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理论—体验—训练”一体化发展理念;以教材内容为桥梁,打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职业”衔接堵点;以校企共育之力,推进“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职业本科;职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114-04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三教”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该方案为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教材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广大学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理性平和心态的重任,另一方面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所需非智力因素的重任。[1]职业教育教材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载体。编写适合职业本科院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实践意义。[2]
一、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现实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著名的胜任力模型——冰山模型,该模型将胜任力分为两个层次:“冰山之上部分”和“冰山之下部分”。其中,“冰山之上部分”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改变和发展,包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冰山之下部分”是内隐的,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心理素质,这部分的胜任力是不容易改变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的作用。[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冰山之下部分”,即在培养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视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不仅可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其培养学生胜任力的功能。
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是职业胜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能否胜任职业的关键。每一种职业对胜任素质要求不同,因此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培养要与职业紧密衔接,要培养与职业匹配的职业心理素质。现行教材体系中,缺乏针对职业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职业本科院校通常沿用普通本科院校教材,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的设置上,与职业本科院校学情的贴合度不够,未能充分考虑职业本科生源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出现教材实用性不强的现象。[4]开发针对职业本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刻不容缓。当前,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面临以下困境。
一是重理论内容轻行为训练,教材内容“理论—体验—训练”一体化衔接程度不高,甚至出现脱节现象。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要满足教师一边教学、示范,学生一边学习、体验与训练的需求,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单纯的认知层面上升到情感层面、行为层面。然而,现行教材偏重于知识内容的编排,缺乏与心理健康知识配套的心理活动体验环节的内容设计,缺少心理行为技能训练的内容。这导致作为教学源头的教材在教学引导上更偏重于理论内容,致使学生的学习容易停留在认知层面的“知道”,止于体验,学生难以真正地掌握和运用知识,难以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难以实现行为层面的“做到”。
二是重学科内容轻职业特点,教材内容与职业需求衔接不畅。部分职业院校以有利于就业为首要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更倾向于专业课,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低于专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获得的相应资源也比专业课少。[5]在现阶段,职业院校更多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的搭建,主要从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角度来构建教材框架和内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6]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未能将心理健康知识与职业特点融合,导致其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
三是重学校教育轻企业资源融入,校企共育作用发挥不充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职业本科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当前,职业院校已逐渐将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专业课程建设的教材开发等各个环节,并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取得成功经验,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特别是在教材合作开发上有待发展。[7]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者与课程授课教师更多是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背景,而普遍缺乏职业本科院校所设置专业的学习背景,缺乏对相应专业领域所需职业心理素质的了解,难以从教材编写的源头将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有机融入教材编写中,从而出现忽略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培养的现象。
二、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8]很多时候,个体不能够胜任工作或在岗位上没有产生高绩效,并不是由于个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而是因为个体的态度、动机、个人特质等深层次的职业心理素质未能支撑个体完成任务。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对个体的内部特质进行培养。[9]而塑造个体良好特质、激发个体内生动力、培养个体积极态度既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功能。[10]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开发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理论—体验—训练”一体化发展理念
针对“理论—体验—训练”一体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要从教材目标的设置上进行考虑,回归教育对象本位,充分考虑职业本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
在编写教材时,坚持“理论—体验—训练”一体化发展理念,优化内容设置。[11]在理论部分的编写上,考虑职业院校学生本位,注重心理健康知识基本框架和知识体系的搭建,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沿性,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筛选和重塑,将实用性强的心理健康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富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并配套案例、图片、故事等内容,确保学生能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教材体验部分内容的设计与编写,在确保教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循序渐进式、螺旋上升式的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教材的知识点、教学案例、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要设置相应的活动体验环节,通过实践性的活动设计,将心理健康知识由生硬的文字转化为柔软的内在体验。要打通“知道”与“感受”的壁垒,从而实现知识目标到情感目标的升华。
训练是将知识学习从情感目标上升到素质目标的重要方式,也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实现知识迁移。要重视教材训练部分的编写,并根据职业本科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从现实生活出发,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与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立足于教材引导,注重指导和实践,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训练任务,训练任务的内容不局限在教室内开展,可以延伸至课外的专业学习、职业岗位以及现实生活。[12]学生在训练中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通过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二)以教材内容为桥梁,打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职业”衔接堵点
将心理健康知识运用于职业岗位中,是提升心理健康课程实用性的重要方式之一。解决职业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与职业本科专业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要从教材内容的优化设计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紧密结合。以湖北铁道运输职业学院(武汉铁路技师学院)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版)》为例,该教材结合轨道交通专业特色,设置了10个专题、28项学习任务(详见表1)。[13]该教材的内容具有专业针对性,其中案例分析、扩展阅读等板块的内容均源于轻轨交通行业真实案例,通过精心编排教材内容,打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职业”衔接堵点。
鉴于此,以教材内容为桥梁,打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职业”衔接堵点,要从优化教材的内容设计着手。
第一,要凸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递心理健康知识的作用,在强化心理活动体验、心理行为训练等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务、特点与学生所学专业所需心理素质的融通点。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要充分融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对应职业所需的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打通课程与职业的衔接堵点,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方面起到联动作用,从而提升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要明确职业所需要的职业胜任心理素质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特别是学生的职业胜任心理素质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对毕业生就职企业进行调研,明确行业和岗位需要人才具备哪些职业胜任心理素质,并从企业、社会等他评的角度了解毕业生职业胜任的真实情况。同时,对在校生的职业胜任心理素质进行调查。掌握职业本科生职业胜任力的情况,是编写教材前必须厘清的问题。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走上岗位,要打破公共课教师很少接触企业的思维定式。
第三,要引导学生重视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重视自身职业胜任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成为合格职业人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学生存在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轻视通识课程学习的现象。对此,要重视将职业胜任心理素质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同时,挖掘校友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运用案例,并将其融入教材相关章节内容中,通过对身边真实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职业胜任心理素质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三)以校企共育之力,推进“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
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职业本科院校有其独特的育人资源优势。“校企育人”模式在职业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广泛应用,且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本科院校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校企共育”优势。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该学院与广西农垦西江乳业有限公司、广西桂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皇氏甲天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了《动物内科》《动物药理》等12部教材,这是“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的生动呈现。
学校与企业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作用,从而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针对性的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作用,注重整合“学校—企业”双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发挥环境中各个主体与各种因素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发中的作用与价值。[14]要建立并畅通“引企入教”通道,支持和鼓励企业导师以多种方式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行业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的需求和标准统一起来,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并根据行业的发展,更新、调整教材内容和教学环节,确保教材贴近生活、贴近专业、贴近职业。同时,企业可以提供生动的真实案例,使教材与专业、职业对接更为紧密,从而大幅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与应用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必然趋势。职业本科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胜任心理素质。不断优化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专业课协同促进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凤琼.立德树人视域下思政育人与心理育人融合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10):17-20.
[2]戴铮铮,廖苑兰.“通专融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初探: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23(1):99-104.
[3]曾全胜,刘琼.职业院校“工匠型”教师的内涵、特征与能力模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5):92-96.
[4]韩芳,田飞,丁可,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23):141-144.
[5]钱荣.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策略[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9-33.
[6]孙希.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54-57.
[7]魏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8):161-163.
[8]马建青,田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三大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23(8):101-106.
[9]周荣.浅谈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开发[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0-81.
[10]戴朝晖,周志辉.基于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19-21.
[11]徐晓沄.青年学生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北京青年研究,2023(4):87-91.
[12]杨洋.90后金融应用人才职业胜任心理素质研究:基于广州高校的调查[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6-30.
[13]何贞国,苏颖,钟筱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轨道交通专业版)[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14]芦球.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心理素质培养路径探析[J].经济师,2021(9):211-212.
注:本文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活页式教材的研究与开发”(YJJ2212)、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疫情时代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育人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路径探究”(2023C586)的研究成果。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