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境“四不”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建构

2024-09-22 00:00:00兰伟兴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是提高师生避险技能、确保生命安全的一项幸福工程,延及师生的家庭幸福。部分高校的应急疏散演练存在目的形式化、内容老旧化、过程表演化、结果弃置化等弊端,应着眼问题前端“治未灾”,建构包括更新理念认识、重构培训体系与开展实境化演练三大主题内容,形成闭环管理的高校实境“四不”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关键词: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实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081-05

2024年1月19日,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一私立学校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3人死亡。2024年1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一临街店铺发生特大火灾,造成39人死亡,其中多人为大学生。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统计,2023年1月至6月,全国小商业场所发生的火灾占比接报总数的88.4%[1];同年1至10月,全国共接报74.5万起火灾,导致1 381人死亡,2 063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61.5亿元[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避险减灾能力。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是各高校师生规避火灾风险、降低火灾危害的行动指南,应急疏散演练是提高师生避险能力、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消防应急疏散演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演练目的形式化

部分高校的消防应急演练虽然每年都开展,但存在为演练而演练的弊端,只为完成年初确定的例行工作任务,或是应付上级行政部门要求的原则性演练要求。对及时扑灭初期火灾、迅速安全撤离火灾危险区域的演练目的不够清晰,导致作为应急疏散演练依据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缺失或是脱离自身实际、实效性不足,有的甚至将突发事件处置方案作为演练依据。

(二)演练内容老旧化

消防应急演练内容多数是形式单一的灭火器使用培训,如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扑灭火池内的固体物质火灾,因为经费有限而不能做到每人操作一次。有些高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应急疏散演练,然而因为担心在演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而导致数年的校内演练地点基本相同,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剧本娱乐、电竞酒店等快速发展的“新业态”场所,以及校外教培机构、多业态混合经营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由于各种原因而极少进行真实情境的应急疏散演练。

(三)演练过程表演化

形式化的演练目的,必将导致表演化的演练过程。消防应急疏散演练中,高校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为了能够抓拍到疏散演练中的一些“精彩”镜头会提前进入摄录位置,甚至疏散路径偏离真实火灾情境下的疏散路线,配有图片的新闻稿一经发布就认为演练任务结束。疏散演练中自我保护的注意事项等科普知识经年累月的重复灌入式说教较多,而疏散中为何须保持镇静、如何快速找到安全出口等专业知识讲解较少,演练场景入眼而理论未入脑入心。

(四)演练结果弃置化

部分高校在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结束后未及时进行评价,有的仅有交差应付式的总结,没有针对演练中发现的不足对预案进行完善或整改。有的在演练过程中甚至没有安排专业的观察员,导致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发现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演练而演练,不能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更没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改进方案,将演练结果废置,没有真正有效地把演练结果予以应用,导致未能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高校消防应急疏散演练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相关职责部门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充分、专业的应急疏散知识教育培训,未经历过真实的火灾应急疏散场景,不能从整体上看待消防应急疏散演练与应急预案之间的血肉联系[3];由于本校历年来鲜有发生火灾事故,高校相关领导产生麻痹和侥幸等心理;以往应急疏散演练的内容陈旧、缺乏真实感、效果不理想等,也可能使学校领导对演练的重要性产生怀疑,进而忽视演练。

(二)专业领域人士缺失

首先,部分高校对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深入研究较少,对消防安全管理职责部门人员的专业教育培训缺失,导致校内没有专业的消防管理人员。其次,有些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人士在演练中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受到资金预算等条件限制,与消防部门或其他专业机构的合作不够紧密,聘请消防专家进校指导演练的动力和意愿不强。最后,某些地区的消防专家或应急管理人才可能本身就比较短缺,从而缺乏获得专业支持的机会。

(三)日常工作任务繁重

部分高校消防管理职能部门人员数量较少,日常行政事务工作量较大,有的还需承担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任务繁杂。此外,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需求变化较快,需要不断调整工作重点以应对新的挑战,而职能部门未能投入较多时间研究应急疏散演练相关专业问题。应急疏散演练是系统工程,职能部门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其他部门、教师、学生等多方进行频繁的协调和沟通,在分配和管理资源时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都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

三、构建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为了培养师生应急疏散技能,增强师生在突发紧急状况下的临场应急疏散本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提升师生的获得感,笔者所在学校基于当前消防应急疏散演练预案中存在的不足,着眼问题前端“治未灾”,对演练过程进行整体设计,设计了实境化的“四不”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主要包括更新理念认识、重构培训体系、模拟真实情境等环节,并定期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完善不足,形成闭环管理,如图1所示。

(一)更新消防演练理念

一是提高对消防演练的重视度。有消防安全管理职责的领导应从理念上更新对应急疏散演练重要性的认识,剔除旧有固化思想,践行“以人为本、生命无价”理念,明确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是保障校内人员生命安全的一项幸福工程,必须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相关领导应严格落实国家对“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各项工作要求,健全“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全员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应依需充实校内专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力量、加大资金等资源投入,增强消防安全的管理韧性;为师生提供相关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师生对应急疏散演练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二是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要求。学校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须强化系统观念、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努力提高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应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指南》《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社会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编制及实施导则(GB/T 38315)》《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B/T 40248)》等对消防安全疏散设施及应急疏散演练的准备、频率、注意事项、结束后的总结完善等方面的相关要求,配置消防安全专职管理人员,聘请持有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资格证人员为消防控制室值班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红线”和规范标准的“界线”[4],严守师生生命安全的“底线”。

(二)重构应急疏散培训体系

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应急管理、消防救援部门或专业机构的联系,建立紧密的合作交流关系,在内部人员的培训教育上增加资源投入,定期聘请消防专家进校指导,新开发能够切实提升师生消防应急疏散避险素质的培训教育课程。建筑火情经确认发展成难以控制的火灾后,紧急安全疏散避险是第一要务,提高师生避险素质的教育培训可以入门认知、必备知识、必备技能等三个方面内容为重要抓手,开展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教育。

一是了解火灾烟气危害。火灾烟气对人具有窒息性、毒害性、灼热性、蔽光性、恐怖性等危害,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是阻碍疏散逃生、影响抢险救援、导致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5,6]。据不完全统计,建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总数的四分之三都与火灾烟气有关[7]。火灾烟气中可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气、甲醛、光气、氯化氢、乙醛、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这取决于燃烧物质本身的化学成分。火灾烟气会对眼、喉产生刺激,影响人的视域,使人心跳加速、情绪混乱、动作迟钝,人在疏散逃生时产生的恐惧性、从众性、趋光性等会极大影响人的心理、生理、智力及其行为。烟气为60℃时,人可短时间忍受;120℃时,人体将在15分钟内受到不可逆的损害;达到170℃时,人将无法生存。

二是掌握火灾事故规律。火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从国家消防救援局2023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火灾易发场所、高发时段、高危时段、四大火灾原因等火灾事故规律。统计结果显示:午后及晚上火灾数量大而死伤少,夜间数量小而死伤多。中午12点至晚上8点期间,该8小时时段的火灾数量合计占全天的52.4%,其中下午2点至4点期间,该2小时时段的火灾占比最高(13.9%);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6点期间,该8小时时段的火灾数量仅占全天的16.2%,但死伤人数分别占全天的40%和33.4%[2]。电气隐患为引发火灾事故比例最大,其他三大致因依据为用火不慎、遗留火种、吸烟等,其占比分别为29.1%、22.1%、20.1%、12.2%,合计占比为83.5%。电气隐患引发的火灾共计21.7万起,造成418人死亡、59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6.3亿元,分别占总数的29.1%、30.3%、28.6%和42.6%。

三是谨记生命安全通道。安全的疏散路径是火灾时人员紧急避险的生命安全通道,可在最短时间内将受灾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学校开展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前须清晰告知师生应急疏散路线,牢记安全出口、疏散门的位置、类别的识别技巧。建筑内发生火灾时,根据各区域的火灾危险程度大小,可划分为危险区域、次危险区域、室内相对安全区域、室外安全区域。疏散路径与各区域及其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安全出口主要包括以下两大类4种形式:(1)通向建筑外的安全出口,包括室外楼梯的出入口及直通建筑外安全区域的出口。(2)通向建筑内的安全出口,包括安全疏散楼梯间的出口(步梯,一般其最底端出口能通行至建筑室外安全区域)及直通建筑内相对安全区域的出口[8]。疏散门主要包括以下3种形式:(1)由功能性房间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门;(2)由功能性房间直接开向疏散楼梯间的门(如住宅的入户门);(3)由功能性房间直接开向室外的门,不包括套间内的隔间门或住宅套内的房间门。每栋建筑一般均设置两个以上安全出口,每种安全出口与疏散门的形式、位置是需要掌握的。电梯不是安全出口,火灾时禁乘电梯;消防电梯是消防员灭火救援时的专用设施,亦不应乘坐。

在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上方,一般均安装有“安全出口”、应急照明灯具及疏散指示标识。初次进入一座新建筑时,识别安全出口的最有效办法是实地核查安全出口所在位置,尤其是疏散楼梯间的位置,确定其是否可畅通至建筑外安全区域。

四是谨防慌乱并有序疏散。因为知晓,胸有成竹,所以冷静淡定,泰然处之。火灾会使人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慌乱撤离,不仅无益于有效逃生,大量的人流还可能导致踩踏等次生灾难。功能性建筑在投入使用时,通过防火分隔等防火设计,配置较为完备的疏散设施等措施,以确保建筑内火灾发展到人身耐受极限前人员能够疏散到安全区域,换言之,保证建筑内人员疏散完毕的疏散时间小于火灾发展到危险状态的时间。

火灾条件下,除建筑首层区域外,其他楼层一般无法有效控制人员疏散至建筑外安全区域的时间。所以,疏散至“建筑内相对安全区域”的安全出口位置时,即认为到达安全地点。疏散时间,也就是受灾人员从“建筑内危险区域”通过“建筑内次危险区域”疏散至“建筑内相对安全区域”出口的时间。在建筑设计实践中,通过平衡协调安全出口、疏散门的数量、宽度、位置,以及疏散距离、疏散楼梯间形式、防火分隔设施、疏散指示标识等措施来控制疏散时间,并增加适当裕量,以达到消防验收的要求。对2人/m2的人员密集场所,疏散速度取41m/min,当疏散距离为80m时,疏散时间需要2min;学校教学楼的水平疏散速度取22m/min,当疏散距离为57m时,疏散时间需要2.6min。例如,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剧场、电影院、礼堂的观众厅或多功能厅场所,疏散时间控制在2min;体育馆观众厅的疏散时间分别控制在3min、3.5min[8]。

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9]。因此,在应急疏散演练有效的情况下,熟知安全出口位置分布,克服慌张、恐惧心理,做到心态紧张而不慌张、疏散有序而不杂乱,撤离果断而不贪财拖拉,火灾初期完全可以疏散至建筑外安全区域;即使火势已处于剧烈燃烧的发展期,有意识地闭几口气、调整好呼吸,撤离到安全区域也并非难事。

五是提升报警及自救能力。火情初起阶段是灭火最佳时机,可就近用手提灭火器灭火。当火情难以控制时,应果断撤离逃生,迅速按下位于走廊、楼梯间、电梯前室等公共区域墙壁上的“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箱内的“消火栓按钮”等直接或间接消防报警设施,向消防控制室(值班室)报警,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119,告知消防部门发生火灾的单位、准确位置、火势大小、燃烧物名称、是否有人员被困、联系电话、是否有危险物品等重要信息。

撤离时务必保持镇静,用水、饮料等浇湿后的衣物或毛巾掩住口鼻,循着应急疏散指示标识(或智能疏散系统)、记忆中最近的疏散路线,通过安全出口迅速逃生,特别紧急必要时可考虑借助消防水带等索降逃生。切忌贪恋财物翻找背带而浪费宝贵的救命时间,错过最佳逃生时机。撤离逃生过程中,发现有大批人群冲向自己时,应尽量避开,可就近蹲靠于墙角处,等人群离开再行撤离。当顺向进入人群后应保持镇定、稳住身体重心,防止摔倒;异常拥挤时可右手紧握左手腕,双肘撑开于胸前,以保障呼吸;切忌停下贸然弯腰拾捡物品等;摔倒难以站起时,应侧卧并设法靠近墙角,双膝尽量前屈以保护重要内脏器官,双手交叉相扣以保护后脑、颈部,两肘向前保护双侧太阳穴[10]。

(三)开展“四不”实境演练

为了切实提高师生应急疏散避险技能,应更新以往演练形式,施行实境化的“四不”应急疏散演练。施行实境化“四不”应急疏散演练首先须更新演练观念,践行以人为本、生命无价理念,演练不是目的和终点,只是检验应急疏散预案适应性、专业培训体系有效性的一种考核方式。

实境化演练是指,演练场景源于高校、小商业场所、多业态经营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真实火灾事故案例,依据火灾事故规律与四大火灾致因,精心科学设计应急疏散情境,如在火灾事故高发时段、高危时段、部分安全出口关闭或堵塞的人员密集场所等复杂场景下进行应急疏散模拟演练。“四不”演练是指,应急疏散预案提前公布,但不告知具体的疏散演练内容和参加人员;明确演练的功能性建筑场景,师生工作、学习、住宿等地方都是演练范围,但不告知具体的楼栋位置地点;按各时段建筑火灾风险大小规律设计疏散演练内容,但不告知具体的应急疏散启动时间。

该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在某高校进行了全流程试用,在演练环节邀请了数名消防专家在适当位置进行观察评估,结果显示该演练方案达到了预期目标,校领导高度重视,师生疏散避险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消防专家访谈结果表明,在相似的人员密集场所情景下,师生应急疏散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好,自救能力、互助意识得到加强,体现了该演练方案的有效性。通过重构培训体系内容,受训师生均表示对火灾应急疏散有了新的认识,恐慌感大幅降低,因为心中有底,所以疏散过程高效有序。

参考文献

[1]国家消防救援局.2023年上半年全国日均火灾超3000起[EB/OL].[2023-07-17].https://www.119.gov.cn/qmxfgk/sjtj/2023/38420.shtml.

[2]央视网.今年1—10月全国火灾形势报告公布[EB/OL].[2023-11-09].https://tv.cctv.com/2023/11/09/VIDEf3md18jHcVbHxna74z22231109.shtml.

[3]兰伟兴,杨萍萍.高校化学实验室应急预案动态闭环管理探索[J].轻工科技,2020(5):128-129.

[4]兰伟兴,石林鑫,杨萍萍.类型教育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以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23(17):99-103.

[5]张扬.复式住宅火灾危害性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4(2):146-149.

[6]杨继光.火灾中烟气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J].消防界,2022(9):26-28.

[7]陈鑫宏,毕海普,邢志祥,等.火灾烟气危害评价HTV模型的应用与验证[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9):20-25.

[8]江苏消防.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EB/OL].[2023-07-18].https://j s . 1 1 9 . g o v . c n / 2 0 2 1 1 1 / 2 0 6 a e b e 8 4 8 d 2 4 5 7 5 8 9 4 f2 2 6 3 9 f f 3 e 7 2 1 _ c _ 3d35986ea8ea4ce781db.html.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EB/OL].[2021-04-29].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ZmY4MDgxODE3YWIyMmUwYzAxN2FiZDkwOTMxMjA2MGE%3D.

[10]王力申.长沙区域商业综合体人流密度及行走规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注:本文系2024年度广西学校安全稳定与应急工作研究课题“广西高职学生安全道德研究与实践”(GXAW2024C079)、2021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高校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2021KY1525)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