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探析

2024-09-22 00:00:00李达铎梁春苗邱海英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两者在目标上一致、内容上融通、监督上共通,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的统筹引领,建立有效融入机制;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健全学校廉洁教育体系,增强财务人员的廉洁意识。通过这些方式,推进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的深度融合,以廉洁文化建设推动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廉洁文化;高职院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065-04

20世纪80年代初,新公共管理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和发展,欧美发达国家政府部门为提高管理效率和充分调配资源,将内部控制理念应用于政府日常管理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内部控制机制被广泛运用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机构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管理制度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将内部控制引入企业管理中,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加以引导。随着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中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内部控制机制,从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和提供公共服务。高职院校属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不仅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而且管理着国家拨付的大规模的财政资金,肩负着科学合理使用资金和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任。为强化党中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建立高效、廉洁的内部控制体系,推进高职院校全面从严治党,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价值意蕴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内部控制是高职院校有效防范风险、规范权力运行的主要手段,也是学校服务和治理升级的重要支撑,内部控制对高职院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是我们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积极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发挥廉洁教育的基础作用,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把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内部控制体系中,全方位统筹规划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近年来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也对职业教育提出“推进职普融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新论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既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加强学校廉洁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密集通报的高校腐败案例一再警示,要以内部控制为抓手,强化内部监督,加强对高校各级“一把手”的监督,确保其廉洁用权、规范履职。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廉洁风险防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加强高职院校廉政建设的现实需要

廉洁文化是革命、建设、改革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要承担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也要肩负起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进入新时代,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管理及权力运行方式变得更加复杂,要求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更加公开、透明,为此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内部控制体系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廉洁文化建设和内部控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内部控制体系中能够有效改进高职院校廉政建设,营造克己奉公的校风、学风,建设一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的教职工队伍,为高职院校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支撑。

(三)强化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内在要求

当前,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模式和办学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招生、招聘、科研等自主权逐渐增强,学校基建项目增多,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多样。高校既有行政事业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内容,又有企业管理的业务;既要实现社会效益,又要兼顾经济效益。[1]高职院校经济活动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是强化内部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深入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内部控制是高职院校现代管理的重要方式,是高职院校强化管理的重要工具。高职院校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内部控制体系中,推进内部权力运行法治化,把权力关进内部控制制度的笼子里,能有效防止权力滥用及内部腐败。高职院校以廉洁教育为抓手,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内部控制体系的全过程,有效管理学校经济活动,对学校各类经济活动进行引导和监督,对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控,确保内部控制建设不存在盲点。

二、高职院校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的内在联系

内部控制体系是高职院校廉政建设的关键一环,廉洁文化建设也是高职院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两者存在内在联系,在目标上统一、内容上融通、监督上共通,都是服务于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健康有序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清正廉洁校园环境提供重要保证。

(一)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目标一致

高职院校廉洁文化的目标是以法纪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政警示等手段引导学校管理者廉洁自律与不谋私利、教职工爱岗敬业与遵纪守法,从法律、思想以及制度上约束个体在学校中的行为,营造清正廉洁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学校各项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和公平公正,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对参与内部控制运行的教职工如学校负责人、部门领导、内控管理专员、财务人员等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约束,阻止内部控制运行中权力的滥用,避免出现贪污腐败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2012年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在总则第一条就强调“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2]显然,廉洁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党纪法规严格规范高职院校的权力运行,避免权力滥用,帮助教职工牢固树立廉政风险意识,使权力运行在法律的轨道上,在科学公正的制度内运行,营造廉洁自律的校园环境,保证高职院校各类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和党纪党规,维护学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持续增强学校防治腐败的能力。由此可见,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两者有效融合,利用廉洁文化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和感染学校教职工,能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法治化,并能促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二)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内容融通

《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强化纪法意识,推动敬法畏纪,把学习掌握党章党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必须依法依规分别授权,明确授权范围、授权对象、授权期限”。廉洁文化建设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都强调权力的运行要在党纪法规的框架下,强调党员干部要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此外,高职院校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都强调人、财、物的使用和管理,利用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加强对重要环节、主要领域、重要人员、核心岗位的监督,从而规范和制约权力的运行,强化对人、财、物的监督防范力度,保证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推进高职院校校园廉洁文化建设,促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监督共通

《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领导干部述责述廉,将执行廉洁纪律情况作为重要内容,述责述廉报告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廉洁文化建设要求把监督机制贯穿于党员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任用各环节,利用监督制度让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时刻警醒。《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制度,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监督检查制度是保障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既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内部监督,也包括财政、审计及教育等管理机构的外部监督。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关键一环,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监督是共通的,都是以惩治腐败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依托内外监督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三、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的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的统筹引领,建立有效融入机制

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科研项目、基建工程、后勤服务、学生资助等各类经济活动,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学院协同办公,也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引领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顶层设计能否对内部控制发挥有效引领作用是内部控制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高职院校必须从顶层设计上重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加强内部控制体系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廉洁教育,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的运行规范化和系统化。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全面加强廉洁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建立专门机构专项负责,通过制定具体规章制度积极推进,不仅要将其纳入学校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全过程,而且要将其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中,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重点来抓,形成常规化治理,构建廉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同时,建立协同机制,共同构建廉洁校园。高职院校紧抓人、财、物等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关键要素,结合内部控制的运行特点和运行流程,建立学校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组织建设,使内部控制管理专员、职能部门分管领导、二级学院分管领导、财务人员协同配合,形成高效科学的协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完善廉政建设。高职院校根据学校内部控制发展需要,结合廉洁文化建设,健全内部控制中的领导制度、报告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等管理制度,提高廉洁制度的针对性,把廉洁制度建设贯穿于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到事前防范环节、事中控制环节、事后监督环节,确保制度的执行力和长效性,使制度管权、管人、管钱、管事常态化。

(二)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要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引导教职工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强化拒腐定力,进而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对校园内教职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职工将廉洁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人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内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校园载体全面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将廉洁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职工在耳濡目染中学习和领会廉洁自律的内涵与要求,推动校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

首先,高职院校通过财务大厅、财务办公室、板报栏、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校史馆等公共设施展示与廉洁文化有关的宣传标语和廉洁故事,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不谋私利、廉洁自律的精神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呈现。其次,高职院校利用学校认证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校园广播等校园互联网媒体平台,发表廉洁故事、廉洁人物、廉洁家风等内容的文章,也可以播放廉洁微视频,运用信息化手段讲好新时代廉洁故事,传播廉洁文化精神内涵及中国共产党人廉洁事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传播方式,营造良好的廉洁文化网络环境,厚植校园廉洁土壤,促使教职工筑牢廉洁思想防线。最后,高职院校建立由学校党委牵头的廉洁宣讲团,组建一支传播新时代廉洁文化、宣传勤廉榜样先进事迹的宣讲队伍,同时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的要求开展专门的廉洁讲座,让廉洁文化深入各个职能部门和学院。廉洁宣讲团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特点,以教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廉洁文化,宣扬廉洁故事,让新时代廉洁文化入心促行,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育人功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党风廉政建设。

(三)健全学校廉洁教育体系,增强财务人员廉洁意识

增强财务人员的廉洁意识是高职院校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学校规范内部控制管理和提高财务使用效率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财务人员是内部控制运行的主要执行者,其是否具备廉洁意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运行流程是否规范。高职院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应强调“两手抓”,一手抓业务,一手抓思想,不能重业务而忽视思想引领,要完善财务人员廉洁教育体系建设,让其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廉洁意识。一是要坚持廉洁教育常态化。高职院校要将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推动廉洁教育常态化,经常性对财务人员进行党纪法规教育、警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将廉洁从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进来,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强化财务人员的法治观念、廉洁意识和理想信念。二是要加强廉洁文化相关文件和精神的学习。组织高职院校财务人员开展专题学习,让他们学习与廉洁文化有关的文件,如学习《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了解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引导财务人员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三是要把廉洁教育纳入技能培训。将廉洁教育纳入财务人员日常技能培训,既要及时更新财务人员业务知识,又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廉洁教育,培养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精神。

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反腐工作,强化高校廉洁政治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的高校政治生态,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财务人员的廉洁意识还不够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廉洁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体系融合程度不够。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探寻廉洁文化建设与内控控制体系的契合点,从校园文化、廉洁教育体系等方面持续强化内部控制体系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延绍.廉政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会计之友,2020(18):93-98.

[2]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EB/OL].(2012-11-29)[2024-03-07].http://kjs.mof.gov.cn/zhengcefabu/201212/t20121212_713530.htm.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23KY0989)、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2年度校级绿色创新专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培养路径研究”(2022YZLSCXA03)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