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中国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2024-09-22 00:00:00谭冠晖郭丽圆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历史观教育的课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它与培养“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中国史育人目标同向同行。文章分析将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以及融入的核心要点,阐述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中国史;思想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041-05

新中国史是“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砥砺奋进的奋斗史。高校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树立正确的大历史观,坚定信念,发奋学习,磨炼意志,努力成长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开展新中国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称“德法”课)是大学五门必修思政课中的第一门,其目的是使大学生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使大学生成长为主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人才。由此可知,新中国史教育与高校“德法”课的教学目的一致。怎样更好地汲取新中国史的营养,并将之融入“德法”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让学生保持理论清醒、做到理论自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将新中国史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辉煌创业史融入“德法”课,把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好、讲活、讲透,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规律、把握规律,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保持理论清醒和政治站位坚定,增强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

(二)可以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行动自觉

新中国史是一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奋斗的历史。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坚定的信仰。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内情况,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深得人民拥护的道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远大理想迈进。改革开放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当西方国家的“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时,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越发展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这些伟大成就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国际化的理论创新所结出的硕果。因此,将这段辉煌历史成就融入“德法”课中,使学生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更加透彻,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可以让学生弘扬崇高精神,激励崇德向善

“新中国史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经济完全崩溃、科技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内忧问题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跨越朝鲜入侵中国北方等国际复杂情况,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强调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新中国的成立,吸引了一批像钱学森、邓稼先等优秀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来建设新中国。此时,中国也积极派出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搏斗,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一场战争打出了军威和国威,为新中国建设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涌现出“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塞罕坝精神、雷锋精神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创造了发展奇迹,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精神。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总结概括出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学校将人民创造的一座座精神丰碑融入“德法”课中,能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投身崇德向上、向善的社会实践。

(四)可以让学生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实践本领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将新中国史融入“德法”课,目的不仅是为了丰富“德法”课的教学资源,而且是为了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意志力。新中国成长壮大,历经艰难险阻,但是任何困难与风险挑战,都抵挡不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奋进的步伐,都不能阻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奇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新中国为什么成,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还原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史,将为大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他们深刻领悟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奋斗出来的”[1]。要引导大学生不断汲取历史智慧,增长知识才干,在实践中磨炼斗志、在挑战中敢担当、在困苦中肯奋斗。

二、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要点

基于上述新中国史融入“德法”课的重要意义,笔者结合新中国史教材与“德法”课教学大纲,尝试梳理新中国史的精髓要义和“德法”课各个章节内容,找出它们之间的融合点(如下页表1),以便更好地将新中国史与“德法”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三、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要遵从“大思政”课理念和“八个相统一”原则。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相结合、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体现思想性、针对性与亲和力。

(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相结合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师如何通过故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相结合。现在“00后”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较强,普通的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尝试使用问题链教学法,让学生在思考中寻找答案,在求知中实现教学目标。为实现将新中国史融入“德法”课教学目标,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精心设计问题链,将新中国史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且富有逻辑的历史脉络。例如,在讲授“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专题时,设计这样的问题链:“中国要不要出兵参加抗美援朝?为什么?面对中美悬殊的武器装备,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会不会是以卵击石?”通过问题设计,形成系统的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并在思考中领悟重大事件和决策背后的思想性和理论性。通过问题链,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而且能更好地领悟党的英明抉择与强大的中国精神力量。

WXDjGuHMNYb45rK7Uu2k8Q==除了坚持问题导向,还要坚持系统观念。通过专题教学,将历史事件与“德法”课理论紧密结合。例如,在设计“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专题时,通过参观党史展馆实践课,深入探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我国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对今天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意义?”通过专题教学,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理解新中国史,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因此,在推进新中国史融入“德法”课中,教师要坚持“大思政课”教育理念,强化问题意识和突出实践导向,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新中国史融入“德法”课的实效性。

首先,将社会优秀师资“请进来”,优化思政教师团队。积极聘请校外的革命先辈、科学家、各行业各领域的先进人物、优秀校友等为思政课兼职教师,完善思政课的集体备课制度,构建更加完善的育人模式。例如,作者所在学校在讲授“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专题时,通过线上教学方式,邀请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李延年革命家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将抗美援朝的真实故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在线对话中感受到革命家的忠诚、担当的优秀品质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在讲授“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专题时,学校邀请获得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志明同志到校演讲,阐述其奋斗的历程。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学生深刻领悟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成就,深刻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中国选择道路的正确性,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其次,引导学生“走出去”,切实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鼓励思政课教师走出教室,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作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以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为主题。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广西革命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馆、韦拔群烈士纪念馆、邓颖超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的场景,了解具体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历史背景,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例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的足迹,组织学生参观、调研广西民族博物馆、桂林才湾镇、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南宁蟠龙社区等,让学生深刻领略广西丰富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推动广西文化繁荣发展。三是以红色工业为主题。结合学校以石油化工、食品制糖、工业制造为主体的专业实际情况,学校积极与柳州工业博物馆、柳州钢铁集团等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实践调研平台,并组织学生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南宁市高新区产业园、南宁中关村,南宁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了解广西工业发展历史及其背景,让学生亲身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发展成就,激励学生努力成长为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中国智能制造时代青年。

(三)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因此,教师在将新中国史融入“德法”课中也应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理念,回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作用。

“00后”大学生参与意识很强,获取信息的手段多样化,获得信息的内容丰富而碎片化,但是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差。这就决定了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小组讨论、实践调研、课堂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的专题中,让学生结合新中国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家的报国情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领悟“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信念”,在自我教育中解答大学生关于躺平、摆烂与内卷的困惑。课后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拍摄短视频、微电影、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方式完成实践作业,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达成启智润心的目的。

为了让新中国史更好地融入“德法”课,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确保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历史案例选取的准确性。例如,在讲授“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专题时,选取新中国成立之初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讲好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等,使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力量和坚强保障。

在讲授“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专题中,学生可以分组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外交战士,了解他们在外交事务中如何以国家利益为重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什么还必须坚持爱国主义的问题,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主体性。在将新中国史融入“德法”课时,教师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利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重现历史事件和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习体验。

近年来,作者所在学校广西+ZXhsQvO/1uWPSZnIxsx3g==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推进上述“三个结合”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融入教学质量与效果。例如,在2021年自治区教育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员心声大家谈”暨“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22年全区高校“四史”类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2021年全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四史”优秀微课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在2023年广西高校学生讲思政公开课中获二等奖1项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知识领悟力。

参考文献

[1]李捷.在学“国史”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4-11.

注:本文系2021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新中国史教育嵌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育人效果研究”(2021SZ214,主持人:谭冠晖)、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问题—主题—课题’式合作探究教学改革——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GXGZJG2021B031,主持人:郭丽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项目“新中国史教育嵌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育人效果研究”(桂工业院科Y2021SZ01,主持人:谭冠晖)的研究成果。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