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四新四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24-09-22 00:00:00唐菀阳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普遍应用。当前,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面临着单一性师资团队、同质性建设方式、脱节性分工格局、零散性资源素材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应打造培育新师资、巧用新思路、搭建新链接、完善新供给的“四新”统筹布局,并从融合通用素质和职业特质、融合专题组课和分类施教、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校本资源和共享资源等方面入手,实现“四融”创新引领,构建高职思政课“四新四融”混合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033-05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强国建设、推动思政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培养德技双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要求。为了应对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对高职思政课传统教学的冲击,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职教理念为指导,满足作为“网络原住民”高职学生对网络环境学习的新要求,以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混合式教学是指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或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提供网络数字资源,形成师生人机互动,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互补融合,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新型教学模式[1]。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应用。该模式遵循了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了教学平台与载体的智能化水平,促进了教学资源与素材的数字化发展,实现了教学效果评价的精准化。但是,囿于教学团队、建设方式、分工格局、资源素材等方面的局限性,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尚有提升和优化的空间。深入分析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现实困境,构建“四新四融”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普遍运用于高职教育的新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流方向和重要抓手。但是,高职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时间尚短,一些关键问题尚未研究透彻,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以下现实困境。

(一)单一性师资团队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既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执教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较高的资源建设水平以及跨界融合思维。然而,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并未很好地适应混合式教学。一方面,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能力提升训练,信息素养状况不甚理想,对线上教学技术的适应性不足,在开发、筛选、整合线上教学资源以及运用平台功能进行师生互动等方面力不从心,缺乏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信心,难以应对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网育”挑战。另一方面,对授课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核心素养、行业发展要求、岗位需求等知之甚少,同时缺乏持续学习、更新思维、拓宽视野的意识,导致思政课教师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也难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二)同质性建设方式

尽管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教学内容基本上参照教育部的统编教材和统一专题课件,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倾向。教师缺乏分类施教意识,也未能结合地域特色、办学定位、生源类别、个性需求进行内容重构、资源深挖、素材替换和活动设计,难以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有悖高职思政课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精准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具体而言,当前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围绕统编教材的理论讲授较多,联系学生实际和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内容较少;依赖教育部统一专题课件的案例故事较多,挖掘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资源素材较少;千篇一律复制抄袭的普遍性话题讨论较多,直面学生思想困惑的个性化问题探究较少;如出一辙画瓢模仿的师生互动较多,精心设计彰显创意的教学活动较少。课程同质性有余而特色性不足的建设方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脱节性分工格局

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最大瓶颈就是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的分工格局脱节,即两个课堂之间的融合不佳。一是教学目标与学习时空协同融合不佳,造成思政课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目标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内容、资源、活动之间脱节,未能构建同频共振的教学时空体系;二是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精准融合不佳,造成师生双向互动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之间脱节,难以形成系统联动的教学组织体系;三是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融合不佳,造成不同时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之间脱节,难以优化科学互补的教学分工体系;四是教学任务和评价机制融合不佳,造成一系列学习任务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权重之间无法精准设定和匹配,难以打造公正立体的教学监控体系。导致脱节性分工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停留在工具化、线性化的层面,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倾向于依靠科技达到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效果,未能够重点关注技术与内容的有机融合,也未意识到技术只是手段和工具,须服务于育人功能的发挥和育人成效的实现。

(四)零散性资源素材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需要系统建设和有效调用线上教学资源。当前可以供高职思政课使用的线上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包括微课、文本、视频、动画等类型。这些线上教学资源具有贴近生活、源自社会、对接职业、虚实结合的特点,更能吸引学生展开思政课学习。但是,线上教学资源呈现海量化、多样化、碎片化的零散性状态,不利于高效利用。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力建设各级各类思政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一些院校为了达到验收标准,盲目扩充线上教学资源数量,形成了一味堆积资源而忽视质量的不良风气,造成资源与教学的实际需求脱轨。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以及建设这些教学资源的必要性、现实意义理解不深,缺乏对校本资源和共享资源的有效分类整合,多是对零散的线上素材随意择用、牵强嫁接,导致所选素材难以与教学主题精准匹配,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不善于挖掘本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专业品牌、学子榜样与思政课教学融会贯通的资源素材,难以形成独具校本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又如,部分高职院校仅仅考虑本校思政课教学的需求,未能协作打造一定区域内众多高职院校共同使用的资源素材库,“各自为政”的弱点明显;部分高职院校甚至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设置校外师生访问课程网站和使用教学资源的技术限制,排斥教学资源共享。

二、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四新”统筹布局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实施混合式教学面临单一性师资团队、同质性建设方式、脱节性分工格局、零散性资源素材等现实困境。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基于“精准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从实施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相关的教学团队、建设方式、分工格局、资源素材等维度,形成培育新师资、巧用新思路、搭建新链接、完善新供给的“四新”统筹布局。

(一)培育新师资,打造多元化教学团队

专业精湛、技术娴熟、凝聚合力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对于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团队专业背景单一、信息素养缺乏、对授课专业学生职业和岗位认知不足等现状,需要通过培育新师资打造优质教学团队来改进。

首先,高职院校在落实教育部关于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要求的过程中,可根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中选择优秀教师进行培训,并将他们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形成复合型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学团队。其次,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按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对思政课教师开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同时增强其数据分析能力和人机互动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打造“思政课教师+助教”团队,由助教向教学平台技术人员及时反馈信息,并对平台建设持续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最后,高职院校应当常态化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合作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或挂职锻炼,深入了解企业性质、行业前景、生产特点、企业规划、历史沿革、企业文化等,从而精准实施混合式教学。

(二)探索新思路,提出特色化建设方式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尚处在模仿阶段,同质性有余而特色化不足。因此,在教育部统编教材和统一专题课件的基础上,应当探索新思路,提出具有特色的思政课建设方式。首先,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进行学情调研,通过大数据研判,抓住学生需求数据反馈的各种信息,适当补充个性化、专属化、定制式的教学内容。其次,虽然教育部统一专题课件中的案例基本上是选用全国性典型人物故事,具有普遍适用的教育意义,但是本地素材和本校案例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深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素材,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再次,抓住学情调研数据反馈的学生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设计讨论话题,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对学生起到及时教育引导作用。最后,因地制宜探索启发式、参与式、沉浸式、情景式和开放式的新颖教学方法,有效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学习强国”、虚拟展馆等新媒体开展线上教学,重点挖掘符合新时代高职学生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的网络实践形式。如开展虚拟红色展厅游览、线上时事评析、主流媒体在线互动等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有效开展思政课学习。

(三)搭建新链接,优化跨时空分工格局

针对高职思政课线上和线下两个课堂之间融合不佳的现状,必须搭建新链接,优化跨时空分工格局。首先,促进教学目标与学习时空协同融贯。思政课中哪些内容进行线上教学,哪些内容保留在线下课堂,取决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的需要。通常核心概念解读、含义特征、历史发展等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内容更适合录制线上微课,供学生线上自主学习;须深入阐释的理论、话题与问题则适合在线下课堂讲授和研讨。其次,促进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精准融合。通过课前预学、课中共学和课后拓学等三个环节设计混合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明确各阶段学习任务,促进问卷、投票、抢答、话题讨论、小组合作、虚拟体验等线上活动与线下教学设计有效衔接。再次,促进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有机融通。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既构成横向的彼此互补关系,也构成纵向的前接后续关系。线上学习反馈的问题,将通过线下课堂探讨和答疑。[2]反之,线下课堂教学结束,也通过线上测试和网络实践检验效果。

(四)完善新供给,建设数字资源体系

在混合式教学条件下,大量教学资源素材将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完善新供给,优化和整合资源素材有助于将海量化、多样化、碎片化的数字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集中规划,分类纳入教学案例库、教学素材库和教学问题库,形成思政课数字资源体系。首先,分类搜集来源生活实际、有助成长成才、富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挖掘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行业特色、校本特色的案例,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纳入案例库。其次,开发遴选系列微课、经典文献、数字文本、动画视频等多元化素材,作为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拓展资源。最后,以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为目标,以大数据研判为抓手,动态搜集学生关注的社会思潮、流行文化和思想困惑,建设教学问题库。上述资源须与相应专题的教学内容精准匹配,以最大程度发挥资源的育人作用。此外,针对学生在线上学习中提出的困惑和发现的问题,组织课堂分享和汇报展示,教师在进行点评和总结中,在与学生思维碰撞、对话互动中,不断生成资源并将其分类纳入教学问题库或教学资源库。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四融”创新引领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现实困境,可以在“四新”统筹布局的框架下,从融合通用素质和职业特质、融合专题组课和分类施教、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校本资源和共享资源等四方面入手,实现“四融”创新引领。

(一)融合通用素质和职业特质

构建德技并修大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终极目标。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须融合通用素质和职业特质。首先,明确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应用型、实践型、技能型人才必备的通用素质。例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所有行业提倡的精神品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所有行业提倡的职业道德。教师要将通用素质融入混合式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具有通用素质的人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其次,挖掘不同行业和岗位的职业特质,以数字时代相关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需求为依据,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例如,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在不同产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结合具体产业讲清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不同职业有不同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需要结合具体职业讲活如何将青春梦、职业梦和中国梦有机结合;不同行业蕴含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需要结合具体行业讲透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法律文化、科技文化、饮食文化的路径。

(二)融合专题授课和分类施教

思政课教学要求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专题课件为基础,进行专题授课。为了避免同质性,增强特色性,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应当在以教育部统一专题课件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线上学情测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分类施教。[3]例如,普通高中生的思政课知识基础较中职生更为扎实牢固,但在行业认知和体验方面则不如早已接触本专业的中职生深刻,因此对普通高中生授课适宜运用常态化的经典案例,而对中职生授课可考虑直接运用行企素材;城市生源多为“网络原住民”,乐于接受数字化、智能化的学习方式,能够高效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甚至能够自己编辑视频、开展直播、玩转微博、制作动画等,适合让他们发挥优势特长,运用新颖学法沉浸式体验思政课学习过程,而农村生源生活环境相对闭塞,学习条件有限,入学前鲜有接触高端电子产品,对线上学习的操作流程需要逐渐摸索,尚不能运用软件或程序完成较为复杂的线上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给予特别关注和耐心指导;以“专升本”为目标的学生能够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按照既定的逻辑框架授课,将理论讲得更深更透,以满足其升学考试的需要,而以就业或自主创业为目标的学生则希望思政课对未来所从事职业有实际的启迪和引领,更喜欢实践性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可尝试从以上几方面分类施教,增强不同地区、不同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课程建设的特色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以线上教学为支点,以线下教学为阵地,有机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是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精髓。以此为基础,突出问题意识,延伸拓展思政课教学时空,整合思政课优质资源,塑造思政课教学新质生态环境。具体而言就是要全面打造线上自主学习、混合互动学习、线下指导学习的三维同频共振跨时空学习体系,打破“教与学”时空壁垒,实现学习、资源、平台之间的融合并进,形成更具交互性和协作性的教学结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及其教学团队制订全方位、立体化的整体教学规划,有区别、有侧重地组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对资源、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重新选择和组合,构建科学规范、无缝结合、衔接紧密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体系,尤其要以动态监控和立体测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为引领,从根本上化解“效与用”评价不准的难题,实现目标、手段、效果的相融相生。同时,思政课教师除掌握线上教学的操作流程外,还要掌握转换教学话语和教学方法,将“说教话语”转变为“网言网语”,将“我说你听”的传统范式转变为“共享交流”的互动范式,使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洋溢时代气息、智能风情和数字韵味。[2]

(四)融合校本资源和共享资源

在建设数字资源体系过程中,需要根据资源的适用范围进一步细分,并按照各校的办学特色、师生规模、资金投入、教学需要等,融合校本资源和共享资源。校本资源最能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的历史底蕴和办学特色,这是独特的、其他高职院校难以复制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实施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应积极探索校本资源赋能思政课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载体,并与各门思政课的相关教学内容精准对接,打造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同时,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院校,应善于借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中国大学慕课网、学银在线等全面覆盖、统一接入、整体利用的思政课数据共享大平台,参考借鉴有益做法,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同时,鼓励以云共享、云交流的方式促进思政课教学跨区域跨学校协调联动,打造区域性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共同体,通过“学习通”“雨课堂”“智慧树”“蓝墨云”等教学平台,各校可共享示范教学包、教学课件、典型案例、时政新闻、经典阅读等优质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结合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在延展的教学时空场域内,充分体现了技术赋能、资源共享、互动强化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趋势。然而,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实施尚在起步阶段,面临着单一性师资团队、同质性建设方式、脱节性分工格局、零散性资源素材等现实困境,因此提出从教学团队、建设方式、分工格局、资源素材等四个维度,形成培育新师资、巧用新思路、搭建新链接、完善新供给的“四新”统筹布局,并从融合通用素质和职业特质、融合专题组课和分类施教、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校本资源和共享资源等四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实现“四融”创新引领。

参考文献

[1]邢秀兰.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2):133-141.

[2]唐海燕.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指向[J].当代广西,2022(6):35.

注:本文系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双线四维六化’智慧教学的优化与升级”(GXGZJG2021A017)、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四新四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2022MSZ019)、2022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叙事教学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范式探究”(2022LSZ104)的研究成果。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