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探讨

2024-09-22 00:00:00朱兴丰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核心环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要加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纵向贯通和横向勾连,形成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大中小学应在教育目标上坚持立德树人的共识,引导不同阶段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系统渐进,根据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系统谋划并渐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程和进头脑;在教育平台上做到共建共享,搭建社会实践育人和网络教学两个平台;发挥教师关键作用,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团队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其对爱国主义教学交流常态化。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029-04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永恒主题和核心内容,是大中小学不同阶段思政课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核心环节。目前,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简单重复与内容脱节的问题,未能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制约着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的发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意见为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即在根据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特点和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纵向贯通和横向勾连,构建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具体来说,在教育目标上,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共识共为,促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系统渐进原则,系统谋划并渐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在教育平台上,要做到共建共享,用好社会和网络两个平台;在师资建设上,要发挥教师关键作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团队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爱国主义教学交流常态化。

一、在教育目标上共识共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立德。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性,但是在人才培养方向与教育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各个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最终统一在促进学生深入领悟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达成立德树人共识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在教育目标上达成立德树人的共识。从大的育人方向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树人与立德的统一,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最终成为国家利益坚定的捍卫者。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思政课的目标在于“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因此,在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首先需要达成不同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共识,让学生在获得扎实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怀。另外,用目标共识引领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协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信念和爱国情感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把爱国信念和爱国情感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思政课教师持续共为

提升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衔接成效需要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持续共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爱国主义全过程教育要求,应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段教学主体的作用。教学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接受规律和情感养成出发,在整体规划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同时,提出阶段性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产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展现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风采。通过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思政课中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让爱国主义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真正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二、在教育内容上系统渐进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设计教育内容是促进教育目标有效达成的关键举措。换言之,没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建设,就不能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更不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设计存在简单重复和相互衔接不畅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产生老生常谈的感觉,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内容有效衔接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系统性体现在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衔接贯通,渐进性体现在教学内容难度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

(一)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安排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衔接贯通

推动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出发点是解决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问题,其实质是运用系统思维,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统筹安排,增强育人合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落实到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中,也要坚持系统思维与一体化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把每个学段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整合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大中小学阶段。大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与手段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在教育方向上一致,都突出对国家认同感和爱国行为的培养。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厘清主线引领和板块内容围绕的辩证关系。当前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学设计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但内容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各有侧重。具体来说,小学阶段设定英雄人物与革命精神板块,中学阶段突出社会公德与政治参与,大学阶段侧重家国情怀与政治认同,由此形成虽有差异,但最终指向培养热爱祖国情感、增强民族认同的教学内容格局。

(二)坚持渐进原则,逐渐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学习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这表明,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和步骤逐渐提高和推进。小学低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爱自然、爱家乡为主体,以学生身边常见的事物、人物等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国家和家乡的朴素情感;小学高年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运用国家象征符号,如五星红旗、国歌、国庆节等,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理性认知。进入中学阶段,可以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和理解爱国的情与理。在大学阶段,可以围绕思政课教材,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当然,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都要重视实践教学,因为“一个人获得了关于国家的知识,并不等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一定能外化于行为,国家认同行为的持续表现需要个体积极、真实体验的强化”[2]。通过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促使学生将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化为自觉的爱国行为,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教育平台共建共享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离不开教育平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互通有无,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场域,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接受更为全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具体的平台建设实践中,纵向建设有效衔接的教育机制,横向吸收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教育合力形成。

(一)挖掘学校与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社会实践平台

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共建共享,大学、中学、小学都需要挖掘各自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通过平台进行共享。对此,学者石书臣提出:“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开展参观考察、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大中小学生的互动,发挥‘大手拉小手’的育人作用。”[3]由于不同学段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因此要打开校门向其他共建单位共享包括校史馆、校友展示馆等资源,充分挖掘各类场馆中的爱国主义元素,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爱国人物故事与历史场景,用革命先辈的事迹激励他们发愤图强、立志报国。相对于中小学而言,大学往往拥有更多校本资源,这就需要大学秉持开放的态度,利用自身在专业教育领域的优势,向中小学生分享本行业、本领域专家学者的爱国故事和爱国精神。有些大学建设了爱国主义场馆和实践基地,可以向中小学生开放,帮助中小学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除此之外,在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以纳入所在地的爱国主义场馆资源。这些爱国主义场馆因其独特的历史、展馆布置,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这为大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不同的体验,有利于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同频共振。

(二)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联盟网络平台,实现不同学段学校网络资源共享

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深刻影响着教育形态,使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载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因此,在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平台作用,尤其是搭建基于资源共建共享的爱国主义教育联盟网络平台。首先是网络资源共建,不同学段学校基于自身特点,充分挖掘本校课程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加工制作成为在线课程、微课程等上传平台。具体来说,小学侧重爱国主义启蒙,可以在平台共享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活动和仪式资源;中学可以围绕少年和青年成长仪式上传一些网络资源;大学可以拍摄制作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学术讲座视频、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课程上传到平台上,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课程教学直播。作为资源共享者的教师和学生只需注册平台账号,就可以获得网络平台上海量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接受不同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这表明,通过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联盟网络平台,共建共享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能够真正发挥网络资源的育人作用。

四、教师队伍加强交流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课核心内容,需要从情感培育出发,走向理性认知最后形成实践自觉。教师的引导对爱国主义教育认知转变非常重要。但在现实中,有调研结果显示:“在过去,同样是上思政课,大中小学教师‘各管一段’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家基本是‘背靠背’,各自只管讲好自己这一段。”[4]由于各个学段思政课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上不同,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如果只是从各自教学任务出发,而不开展必要的交流与协作,那么势必难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定期交流和结对共建的方式,能够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向同行、有效衔接。

(一)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渠道,实现相互之间交流常态化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因此实现不同学段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的渠道。通过交流,从整体上把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构,了解相互之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共同性与差异性,避免在各自授课过程中出现重复与脱节现象,以此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一,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建设。集体备课是一项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达成而进行交流合作的教学活动,落实到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上,需要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经常集聚在一起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共性问题,找出不同学段教师实施教育的异同点,最后达成共识。第二,围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开展课堂观摩活动,通过课堂观摩实现教师教学经验共享与教学能力提升。如在“爱国责任”主题的教学观摩中,小学阶段可以围绕重要的国家节日,探讨这些节日的历史由来,同时通过创设节日仪式的模拟现场,让学生深刻体会“国家”含义;初中阶段可以围绕历史人物、革命英雄的爱国事迹,引导学生领悟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高中阶段可以组建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围绕爱国主义热点话题,按照“提出问题—资料收集—社会调查—课堂展示”的活动流程,让学生在合作行动中加深对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大学阶段侧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读爱国主义理论著作,通过理论视角分析爱国责任,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爱国主义外化于行。

(二)促进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结对子,组建爱国主义教学团队,形成教育合力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需要充分发挥老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打造以涵盖大中小学思政课老教师和优秀教师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学团队,最终形成接力式授课、协同作战的教育格局。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学团队的建设打破了学段壁垒,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形成交叉互补优势。在年龄构成上,凸显了老中青教师结合的特点,这有利于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助于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在教学业务上,爱国主义教学团队的业务不仅体现在课堂中,而且体现在社会实践与学习考察中。社会实践与学习考察不仅可以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而且能够让团队建设获得更多的爱国主义教学素材,为团队未来教学互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在教学研究上,大力推进相关科研活动,共同申报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课题,有利于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为后续爱国主义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将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同向同行,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的时代新人。当然,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应通过后续深入的研究加以回应,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欧阳常青,苏德.学校教育视阈中的国家认同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5):10-14.

[3]石书臣.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5):24-29.

[4]赵秀红,林焕新.凝聚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全国各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综述[N].中国教育报,2020-03-18(1).

注: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基金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能力提升研究”(22JDSZK036)、常州第二十届哲社研究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常州爱国主义教育衔接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