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视角下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

2024-09-22 00:00:00鄂诚湘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智能手机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但是过度依赖智能手机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高校应该具体分析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与负面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为视角,提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的实践路径:满足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需要,利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氛围,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避免手机成瘾。

关键词:大学生;智能手机;手机成瘾;自我防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011-04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出现并获得广泛应用,其中大学生是较大的应用群体之一。智能手机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缺的工具,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但与此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智能手机成瘾的问题。智能手机成瘾又被称为智能手机依赖,其本质是一种行为上的成瘾,即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在生理和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主要表现是因手机不在身边而手足无措、心慌意乱,或者在上课及做其他事情时不时地关注手机。

为了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现状有更直观的了解,课题组对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广西高校1 000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为5.2个小时,大约18%的学生对智能手机有一定的依赖性,使用高峰期通常是晚上六点和九点之间,大约70%的学生在晚上九点之后使用,还有小部分学生使用到凌晨一两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主要用于微信聊天、看短视频、看电子书、看直播等。当前智能手机成瘾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出现,且日益严重。本文主要分析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原因及智能手机成瘾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探讨可行的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

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生命意义感不够强

张秀阁等[1]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感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呈现负相关,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依赖有预测作用,生命意义感指数越低,大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当前,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生命的意义感不强,经常会觉得空虚,导致躲避到虚拟的世界中以排遣空虚,严重的还会患上抑郁症,产生自伤和自杀的行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将学业成绩当作人生的目标,当学业成绩不如意时,便会产生焦虑、逃避等不良心理,而智能手机能够为其提供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大学生不用面对学习的压力。大学生在长期沉迷于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往往未能获得实质性收获,而是浪费了许多成长的机会,当其回到现实之中反而会觉得生活很空虚,越来越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

(二)自我控制丧失

自我控制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和行为进行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能够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订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何桂华[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手机依赖性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弱。一方面由于智能手机携带方便、用途较广泛,已深度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的日常管理相对比较宽松、课余时间比较充足、升学压力较小,这为大学生经常接触智能手机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缺乏清晰的认知,导致其在使用智能手机时不加以控制;部分大学生即使了解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但因其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对较差,也缺乏自我控制的技巧,从而导致其对智能手机成瘾。

(三)应对方式消极

应对方式是指个体为了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对内外部的环境和相关的情绪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应对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应对方式,一种是消极的应对方式[3]。何安明等[4]在对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与手机依赖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即消极的应对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手机依赖性的增强。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问题的处理结果。如果是采用消极的方式处理,可能不仅不会获得好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问题复杂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当部分大学生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智能手机成瘾的问题,会导致其对智能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导致孤独感进一步加剧

频繁使用智能手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人的孤独感,而孤独感强烈的人往往存在自责、幻想或退避的现象,从而使其更加依赖智能手机,也就更加孤独。大学生在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可以暂时逃避孤单,从而逐渐将使用智能手机当成是一种逃避孤独和寂寞的方式。长此以往,这会对大学生的学业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对其正常的社会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二)影响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快捷,尤其是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使其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网络中的信息复杂多样,有积极向上的信息,也有消极负面的信息。在当前阶段,大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仍有待提高,价值观还处在发展形成的阶段,如果他们在网络中浏览了太多的负面信息,容易影响他们的理性判断,甚至对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三)影响人际交往

在大学阶段,学生几乎都开启了离家住校的生活,但是由于处于大学校园的新环境和大学生活的新模式中,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不愿意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向同学倾诉,这就导致他们可能会在网络中寻找倾诉的对象。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更轻松地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心声,因此网络聊天对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5]。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和现实的社交圈子产生距离,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冷淡,在性格上也会越来越孤僻。

(四)影响身心健康

智能手机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但也正因为智能手机的便捷性与多功能性,使得许多人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大学生群体日常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较高,逐渐演变成为离不开智能手机。部分大学生因为不可预测的原因导致智能手机没有办法正常使用,或者外出忘记带智能手机,容易出现情绪烦躁和焦虑的情况。这表明,智能手机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继续发展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防治难度大,自我防控是关键。本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以认同主体(受教育者)为逻辑起点,从认同主体的需要契合、利益关系和社会参照三个维度提炼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提高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防控成效。

(一)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学者关注的理论焦点。林华开等(2020)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概念,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需要,在教育者引导和教育环境影响下,主动、自觉地理解、认可、同意、接受、同化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一致性,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外化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和习惯的实践活动”[6]。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的内涵和本质要从三个方面把握。其一,自身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产生的基础,它包括自我发展需要、情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需要、个人社会需要等。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客体、媒介等,需要用系统观念理解认同发生作用的机制,并且更加重视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张耀灿等[7]认为,确定受教育者为主体,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其三,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活动,其本质是实践的,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是其价值归旨。

(二)实践策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视角下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

认同主体的需要契合、利益关系和社会参照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主体与客体的中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根源。[8]需要契合指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扩展高层次的需要,这是认同发生的基础;利益关系指物质利益或精神利益的满足是认同发生的动因;社会参照指要营造良好的认同氛围,这是认同发生的外在向度。提炼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需要契合: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

有研究指出,网络依赖主要的表征是沟通依赖、信息依赖、娱乐依赖、阅读依赖和无聊依赖[9]。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也具有以上表征。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在上课或课外学习时也是智能手机不离手。在思想政治认同论视角下引导大学生自我防控智能手机成瘾,首先要从契合大学生的需要入手。

一是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摸清大学生的需要,并以此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才能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8]。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机制构建的前提条件是要了解大学生的需要,满足大学生合理的需要,并帮助其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对智能手机正常社交媒介的正当、合理需要,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其实施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发展高层次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并区分了低层次的需要和高层次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培养大学生高层次的需要,引导其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远大的理想、追逐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使其主动防控因为“娱乐”“无聊”等原因造成的智能手机成瘾。

二是回归对智能手机作为工具的理性认识。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度认识工具的本质属性。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工具是不具备任何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无论智能手机的功能多么强大,也是其使用主体——人类赋予了手机存在的意义。对于工具,合理使用是关键。智能手机作为大学生常使用的工具,既要发挥其在大学生社交、学习、娱乐中的功能,也要警惕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智能手机作为工具的价值,使其不否认智能手机的价值和作用,也不被智能手机“奴役”,避免出现“人的异化”。

2.利益关系:观照现实利益

马克思的利益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实施,除了要契合大学生合理需要,更要抓住内在动因。一是平衡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观照现实利益。虚拟世界只有植入现实生活,使其助力现实生活中的人健康成长,才会迸发出持久不息的生命力。高校实施智能手机成瘾防控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同,必须观照学生的现实利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并且与学生的成才相联系,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使其主动防控手机成瘾。二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健康有益的爱好,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做好时间管理、自我规划,减少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自觉处理好智能手机与自我的关系,把智能手机作为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增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培养自律意识。

3.社会参照:营造良好的认同氛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在社会关系中,人们更倾向于根据周围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活跃、性格开朗,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与氛围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社会参照。在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视角下展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必须从社会化的人的视角去考虑。一是创设健康使用智能手机的环境。一方面,通过制度规范智能手机的使用。对当前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问题设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例如,考虑到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和智能手机成瘾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校园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包括在规定的时间内屏蔽网络信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统一管理手机,减少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开展教育。近年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却很少对正确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引导。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开展传媒教育,提升学生对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认知,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自我控制提供良好的途径[11]。二是发挥朋辈的教育干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成立朋辈互助团体,拓展学生的交往空间,营造良好的朋辈互动交往氛围,让学生在朋辈学习互助、生活互助的过程中,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与美好,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生命意义感,从而自觉抵制手机成瘾。

综上所述,智能手机成瘾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与自我的长远发展。对此,高校要提高对智能手机成瘾现象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防控手机成瘾,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从而高效学习、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秀阁,秦婕,黄文玉.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17(4):536-545.

[2]何桂华.手机依赖与大学生认知失败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8):1276-1280.

[3]张芮荧.高校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5):129-131.

[4]何安明,王晨淇,惠秋平.大学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6):4.

[5]田伟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学习倦怠的状况探究[J].智库时代,2020(9):178-179.

[6]林华开,龙静云.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概念界定和把握[J].思想教育研究,2020(5):23-27.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6.

[8]魏永强,郑大俊.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及其生成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16-18,21.

[9]谭培文.马克思的利益观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冲撞与融合[J].学海,2004(1):5-1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1]王晶晶.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心理成因及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153-15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背景下的国际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研究”(2023ZJY2002)、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大学生就业专项重点课题“广西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2021ZJY1118)、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以驻邕五所高职院校为例”(GXGZJG2021B034)的研究成果。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