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性分析

2024-09-22 00:00:00王万程李高岩
广西教育·C版 2024年7期

摘 要: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关注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并剖析其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支撑。在深度把握并理解“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高质量”“文明传播”“人民至上”五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依据西部地区实际构建了一个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内涵为核心构件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这一框架,从“本土位置”“高质量发展”“文明传播”“教育为民”四个维度,分析和探讨了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取径,旨在为西部地区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提供一种分析模型。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21-0004-0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1]。其作为一种西部区域性的以“应用”为核心追求的教育形式,必须深耕于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语境中,并着眼于地区经济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方利于担当其服务西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时代使命。这是该教育形式存在的理由,也是其发展的方向。只有密切关注并顺应这一趋势,才能确保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为区域发展带来显著而持久的驱动力,进而在促进区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现代化过程被理解为一种具有变革性、全球化特征的历史演进,是长期性的,并呈现出一种阶段性特征[2]。在全国范围内,各区域现代化进程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普遍性特征。然而,由于各区域在方位、经济、社会及文化特点上的显著差异,其现代化进程中的路径选择也必然不可避免地展现出差异性。这说明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个单一模式或策略就可全覆盖的过程,而是需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资源配置及具体需求定制策略,因此,多样性和地方特色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维度。深入探讨各区域如何选择其现代化路径,对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地方战略以在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普遍性追求,进而促进国家整体性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五个要点,把准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在庞大的人口规模下获得一种普遍的富裕状态,促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共存[3]。在此过程中,站在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领域审视,以下五个要点构成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障。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时代发展和人民幸福团结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的重要路径,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良好局面的根本保障[4]。正是基于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和政策连续性,才能更好地促进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通过不断加强顶层设计,陆续出台《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全面深化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有效地激发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活力。其中,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获得了重点支持。

第二,“中国式”体现在其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上。“中国式”反映了深植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与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独特路径。这种价值取向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集体利益与全局性的和谐发展,其发展策略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均衡发展等方面,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体现了一种集体的全局意义。

第三,坚持高质量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发展的重心从速度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强调在保障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推行更加有效率、更加协调的发展模式。这一转变对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而言,意味着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教育理念更新与课程体系革新,方能适应“高质量”的发展要求。

第四,推进文明传播。文明传播不仅关乎物质领域的富饶,而且涉及精神领域的丰满。“中国式现代化”的追寻,并不局限于经济层次的规模扩大,而是平衡地注重精神与文化层面的昌盛和提高,这反映了对全人类自由发展的全面理解以及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深厚期许。在此过程中,教育在传播文化和知识方面肩负着关键的历史使命。对应用型高等教育而言,它强调技术性的应用知识传播,注重人的塑造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这是其内在逻辑,其历史使命必然在这个逻辑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第五,遵循人民至上理念。在教育领域,这体现为“教育为民”的价值导向,强调教育体系的发展必须坚守服务社会的原则,并致力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这一理念同样构成了应用型高等教育基础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找准本土位置是其关键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式”,核心意义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九个坚持”重要论述中提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5]。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实际上是对中国独特的历史脉络、文化积淀及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回应。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和国情有着独特的连续性和复杂性,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有别于其他国家,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教育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基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上层建筑。中国教育必须立足于自身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发展方向。这种扎根本土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倡导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这一论断还体现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辩证关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依托于中国具体社会实际,通过不断的实践检验和反馈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模式。这种结合,不仅仅是在形式上的借鉴,深层次是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精髓,将其内化为一种教育发展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6]的要求。具体到地方,就是要在结合地方特点和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国内外发展动态,避免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通过实事求是的实践逻辑,精准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明确发展方向。以贵州、广西为例,两地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具备民族融合、文化共生和生态和谐等特点和优势,这为这两个区域的应用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在办学视野上,两地应在结合当地基础特点的前提下持开放态度,不仅要关注全国发展还要面向世界,因为两地都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重要区域之一,西部地区也是全球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之一。以点观面,发展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地方历史,宣扬民族文化及展示民族团结奋进的风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展现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三、加快高质量发展是其必然维度

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性的新要求,体现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增长转向综合质量提升。这个要求,不局限于经济层面,还涵盖了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高质量发展,标志着社会各领域的系统性进步与质量提升,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提出了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必须回应这一内在要求,通过提升内部要素效率、改革资源配置方式等途径,加快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路径,教育现代化需要汇聚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力量。然而,当前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普遍性问题,如发展思路转变不到位、人才培养转型缓慢及现代大学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转型发展以适应新要求。

具体而言,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在凸显自身特色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应用型学科建设,优化现有学科、发展新兴学科、改善薄弱学科、大力建设重点学科,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科水平与影响力,通过教学科研创新,加快培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地方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和紧缺型人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举措也有助于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推进文明传播是其基本维度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物质基础的变革,更是文化进步与文明创造的综合性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使命被赋予新的意义,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机构,其文化职能与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一职责要求高等院校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其生命力与影响力。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包括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及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深植基层,在发掘和研究地方历史文物、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及文化遗迹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先天的条件。这使得其在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需要在传承创新与对外传播两个方面,构建双驱主体自觉,系统地梳理、总结和提炼丰富的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要挖掘与展示其时代价值;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转化创新,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在校内,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开展主题教育与微党课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育人全过程,探索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意志和决心。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还应以高质量就业导向重塑育人体系,引导学生走上社会大舞台,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五、实现教育为民是其核心维度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面貌和路径,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追求,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大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创造者与驱动者,同时亦是现代化成果的享用者。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样秉持着这一核心理念。然而,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院校与重点高校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的定位和实践,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各类高校需差异化深入考量本地及行业的具体需求,进而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和发展重心。

面对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国家重大策略部署,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紧跟时代脉搏,积极探索和构建更加完善的校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以及联合培养与定向生培养等机制。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将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等深度地嵌入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大图景中,更加贴切地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例如,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开展诸如学历提升计划、国家培养计划以及岗前培训等针对社会人群的继续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现实发展中多元化、多层次和高标准的人才需求。同时,应把践行教育资源共享理念作为一种提升教育质量、弥合人才培养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更为具体地说,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实践一种共享理念,积极引进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实现教育公平和效率并举。如此,既对现代化范畴中的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命题进行现实回应,也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在教育领域得到具体贯彻。通过这种教育与社会发展实践之间深度融合的系统性体系的良性运行和不断优化,在各种应用场景中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不断迈向新的发展台阶,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人才储备。

总体而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叙述框架内,我们的观点是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采取主动和自觉的策略,对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独特定位与优势进行深入研究与审视,并实施有针对性的创新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整合地方优势资源,同时精确识别并填补地方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为地方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持。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需要在遵循时代趋势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寻找一条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具备地方特色,并且能够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现代化教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辛俊亮,黄白飞,杨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24(15):168-171.

[2]苏德,王甜.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向度、挑战及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4):9-19.

[3]许光伟.主体逻辑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主线考察[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3):1-10.

[4]尹大伟.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之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学理论,2024(2):60-62.

[5]檀慧玲,万兴睿,罗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9(6):10-12.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