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最大的特点是将曲艺和戏剧相结合。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它吸收融合了大鼓、弋阳腔、坠子、花鼓等曲艺形式的精华,同时又借鉴了京剧、昆曲、河北梆子、五音戏等戏曲中的腔调和艺术表演呈现形式,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自成戏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吕剧的诞生
(一)山东琴书
吕剧的前身是山东琴书,又称“小曲子”“唱扬琴”“山东洋琴”等,是一种曲牌联唱体结合地方民歌而形成的包含唱、说和表演为一体的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山东琴书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南路琴书(鲁南苏北)、北路琴书(济南章丘)和东路琴书(惠民以东)三个地域性流派。
山东琴书放弃了格律严谨、唱腔冗长的长短句牌子曲,选择了如《凤阳歌》《垛子板》等唱词浅显易懂、演唱灵活的曲目作为基本唱腔,这为吕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山东琴书紧贴百姓日常生活,又融入了地方方言、风俗习俗,曲调朗朗上口,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琴书艺人的演出足迹不断延伸。1896年时,琴书在东营广饶北部开始大范围演出,可谓“村村听扬琴,妇孺皆会唱”。其中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当数张兰田、时殿元等人。
(二)化妆扬琴
清光绪六年(1880年),山东琴书传入了东营广饶的北部地区,当时东营黄河流域发生了漫溢现象,山东琴书成为了灾民们行乞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山东琴书很快就在东营牛庄镇的时家村一带扎下了根,并在广北一带逐步普及。但琴书表演受制于其坐腔形式,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演员表演张力等方面有所限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性。吕剧主要创始人——时殿元,天资聪颖,思路开阔,少保守,又善创新,一直在探索新的表演方式。1900年的冬天,时殿元带着同乐班在诸城赵村演出时,偶遇一个京剧戏班,京剧戏班鲜艳的服装、齐全的行当、丰富的乐器吸引了众多观众,同乐班被冷落了。对此,时殿元并没有沮丧,反而因此产生了改造琴书,以求更新表演形式的想法。他效仿京剧,将琴书原有的坐腔表演改为化妆演出。他同同乐班的成员选取琴书段子《王小赶脚》进行改造,采买旧花衣裳做服装,用竹篾等扎成驴形做道具,购置旦角头面和化妆油彩做装扮,操坠琴、扬琴、竹板做乐器,经过排练,整出剧目唱做俱佳,妙语连珠,别开生面。一出面目全新的剧目诞生了。《王小赶脚》主要以“驴”为道具,群众就称同乐班为“驴戏班”,时殿元感觉名称不雅,改名为“化妆扬琴”。化妆扬琴的出现,实际上已经标志着一个新的剧种——吕剧的诞生。
吕剧的成长繁荣
(一)化妆扬琴的逐渐成熟
《王小赶脚》化妆演出大获成功后,时殿元和同乐班更加孜孜以求,勇于尝试。他们根据首次演出的经验,又陆续将《蓝瑞莲打水》《王汉喜借年》《王天保下苏州》《空棺计》《金玉奴》等书目改为化妆扬琴演出。此时,伴随着化妆扬琴演出剧目的不断增加,艺人们对化妆扬琴的表演、唱腔、伴奏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然洒脱、幽默夸张、善于形象表演的风格,自成一派。因其表演特点,化妆扬琴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一阶段化妆扬琴在唱腔上有了新突破。原有的“凤阳歌”唱腔,音调平缓,略显平淡,艺人们在不断演出实践中反复琢磨,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唱腔精髓,并进行加工,最终形成了适合于吕剧的新唱腔——四平腔,其唱腔优美、张弛有度,舞台感染力极强。之后,艺人又在表演中加入二板和武场伴奏。唱腔的不断丰富,给此时的化妆扬琴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吕剧的正式定名
但吕剧生逢乱世,新中国成立前,国内局势动荡,战乱不断,化妆扬琴演出日益萧条,剧种近乎绝响,无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扶持下,化妆扬琴获得了新生,对整体剧种进行了二次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唱腔上,在原有四平腔、二板等腔调的基础上,新创设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板等唱腔板式。这些板式不仅丰富了音乐唱腔,还促进了剧种的进一步成熟发展。
50年代初期于艺人们对《小姑贤》《蓝桥会》等曲目进行改编,突破了原有的唱腔,创设了“反四平”曲调,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力。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园以“吕剧”挂牌首次公开演出改编的《小姑贤》《李二嫂改嫁》,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使其全国闻名,并且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这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此,“吕剧”这一齐鲁大地戏韵的新唱腔自此正式定名。可以说,新中国赋予了吕剧新生机。
(三)吕剧的繁荣发展
50—60年代吕剧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山东省内相继出现了很多专业演出团体,演员数量日益增加,演出剧目层出不穷,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吕剧都成为人们喜闻乐见、广泛传唱的剧目。此时,吕剧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唱腔已经成为“东柳”的代表。1959年,广饶县被山东省文化厅确定为吕剧发源地。此后数年,吕剧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活动。为了加强交流,院团之间开展合作,1979年,广饶县吕剧团携手垦利县吕剧团上演传统剧目,为当地群众奉献了精彩异常的表演;1991年,山东省东营市举办了“东营市首届吕剧汇演”,8个代表队240名演员参与其中,呈现了12个新创剧目,展现了吕剧的独特魅力;2002年,吕剧作为重要的演出节目之一参加了东营市举办的首届“黄河之春”艺术节,充分展示吕剧的文化成果,得到了人们赞誉。不间断的演出,为吕剧积攒了可观的人气,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为推动吕剧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经验。
吕剧的今天
(一)新的平台
2006年,吕剧首次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东营区吕剧成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定了吕剧发展的传承谱系,这成为了吕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乡村振兴战略中一股富有活力的且不可忽视的建设性力量就是以“艺术乡建”为主线的乡村建设运动。“艺术乡建”以田间地头的传统和村民诉求为基础,注重情感融入和主体参与,更具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巨大。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吕剧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方向。每年5月,东营市都会组织吕剧团下乡镇演出,在田间地头为群众表演,在辗转村镇的过程中传播吕剧,这一活动延续至今。吕剧,这一来自民间的演出形式始终没有脱离群众,根植于群众,为群众服务,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2017年,吕剧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向全国喜爱戏曲的人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2019年,东营市广泛开展了“吕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吕剧、了解吕剧,从而喜欢上这一剧种,为吕剧的传承埋下了种子。
(二)新的创作内容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由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创作的吕剧现代戏《先驱王尽美》正式公演。该剧讲述了革命先驱王尽美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很高赞誉。
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广饶刘集村的一群头顶高粱花子的农民,用鲜血和生命守护中国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以此为背景,山东省吕剧院创作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吕剧《大河开凌》于2018年4月首演,一经演出就获得了很大反响。《大河开凌》通过小人物诠释大主题,表达了中国民众尤其是乡村民众在《共产党宣言》指导下开始觉悟,并投身中国革命解放事业。
吕剧创作以“小切口”折射“大时代”,以“饱满的人物和故事”带领观众体察时代印迹,激发情感共鸣。山东省广饶县吕剧艺术中心排演的现代戏《夫妻井》,展现的是胜利油田的一对年轻夫妇默默无闻守护七口油井的真实故事,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的普通百姓甘于奉献的精神。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创排的《银杏树下》,描述了农村养猪专业户李青山、王翠兰夫妇家婆媳、邻里关系的小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伦理故事,倡导知恩图报、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类似这样的剧目还有很多,比如山东省吕剧院的《荷花微雨》《一号村台》等都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
时至今日,我们聆听吕剧,透过诙谐、优美的唱腔,仿佛看见了它百余年发展画卷徐徐呈现。百年发展史上,吕剧始终在不断兼收并蓄,谋求突破创新。新时代下,吕剧仍不忘传承与创新并重,在坚持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打造更适应新时代要求和人们文化需求的表演形式和演出剧目,吸引更多人关注吕剧、喜爱吕剧。
作者单位:航天规划设计集团勘察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