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徒有于石窟寺中开窟凿龛以置遗身或身灰的埋葬方式,此类石窟我们称之为“瘗窟”。关于龙门石窟瘗窟的形制文化内涵,及其与传统丧葬礼俗之关系,龙门石窟研究院张乃翥、李文生、杨超杰、焦建辉诸先生已从不同角度各有论述。本文考察各瘗窟并就瘗窟营造试作探讨。
石牛溪位于洛阳龙门西山中部偏南区域的莲花洞与普泰洞之间,是依龙门山体形成的一个天然溶洞,其出露于崖壁下部的豁口形似牛角,故称“石牛溪”。上部为垂直溶洞,自豁口向上仰望可见一线天光。其顶部与万佛洞至唐字洞顶部为同一平台,系伊河侵蚀形成的二级阶地,而石牛溪豁口即为落水洞。石牛溪作为天然形成的落水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形态,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通道,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至地下流入伊河。经过长期的冲蚀,最终形成今天石牛溪的豁口形态。石牛溪豁口高3米,宽1.7米,内壁凿有多个小佛龛。从龛的形制与造型特征看,造像年代上迄北魏正光年间下至唐代景龙年间,造像活动跨越180余年;而石牛溪顶崖南北两侧的摩崖间开凿有100余个窟龛,均为唐代。其中有部分空龛、空穴等遗迹,这些空的窟龛遗迹即是唐代佛教信徒的瘗窟、瘗穴,由此反映出石牛溪区域为唐代龙门石窟中石窟寺瘗葬的集中地之一。
石牛溪各瘗窟现状
石牛溪摩崖上的瘗窟、瘗穴、塔穴,包括副龛在内,共有20余例,现就各窟调查如下。
852龛:圆拱形空龛,高110厘米,宽86厘米,深75厘米。
853龛:圆拱形空龛,高59厘米,宽52厘米,深53厘米。龛底设坛,高3厘米,深32厘米。
856龛:圆拱形空龛,高50厘米,宽44厘米,深42厘米。
857龛:方形空龛,高18厘米,宽45厘米,深32厘米。
858龛、859龛、860龛:均为圆拱形空龛。三龛共处于一方形龛内,方形龛高74厘米,宽193厘米,深56厘米。
861龛:方形空龛,高36厘米,宽120厘米,深50厘米。
884龛:圆拱形空龛,龛口高59厘米,宽58厘米,深59厘米。龛内平面近乎方形,顶为坡顶,外高内低,正壁宽54厘米,整体呈矩形。龛外上方存一凹槽,宽34厘米,高7厘米,深8厘米。
885龛:圆拱形空龛,高63厘米,宽46厘米,深48厘米。龛内平面为方形。
886龛:长方形空龛,高36厘米,宽143厘米,深43厘米。大部残。龛外上方存一凹槽,高9厘米,宽55厘米,深11厘米。
887窟:圆拱形门,纵券形顶,空窟。高108厘米,宽97厘米,深252厘米。长方形平面,口宽110厘米,内宽90厘米。窟内右壁近窟口处刻有铭文:
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铭/和上讳灵觉俗姓武氏□□□□/之次女也外父泗州刺史□□□□/太平长公主□□□□补□□之/尊兼鲁馆之□□□□□之鹿□□归一/今稀□圣□□□□□□□□恳诚至到/天后嘉尚□□为□配□□□□当秾李之年/遂能舍□□珠玉之服玩钟鼎□□□辞荣出尘/离染□□□空□也乃持□□行□□□□探迹幽妙三/藏□□□□福□闻□戒行□备□□□□□以奖例徒来/也于□因□□山普□禅师□□□□授以禅法□□真几/顿悟□拔□获□生忍至□□□来湛入真际色相都/泯契□如□以开元廿年□□忽谓门人令具汤水/澡浴换衣焚香端坐□□□□无常于景福伽兰时春/秋五十二也呜呼生□□□□□第处荣贵而能舍行苦/行而能动自非百劫千□□□□习熟能至此哉遂于龙门西岩造龛即以其月□日□□□礼也季弟崇正哀友于之/义重悲同气之情深如□□□遂为铭曰/练石补天□□□国□□□凤楼才极挺生哲女处荣不/惑弃彼嚣□归于实□□亲能孝□□虔诚戒行园备/风仪肃清六□无染□□明□极乐世界□品上生其二/阙塞之北□门之南□□□潭下□□□石永幽深/天长地久耕凿无□/唐开元廿六□□日镌。
附:887龛西侧存三层线刻方塔,高68厘米,具体形制不清。塔下一方形空龛,高35厘米,宽55厘米,深34厘米。
889龛:长方形空龛,高43厘米,宽131厘米,深42厘米。上方凿一长方形凹槽,高8厘米,宽133厘米,深12厘米。
896龛:圆拱形窟门,纵券形顶,空窟。高105厘米,宽102厘米,深240厘米。
899塔:七层密檐式方塔,高76厘米,塔身第一层圆拱龛内刻一立菩萨像,塔基为方形,密檐上下叠涩,宝珠形塔刹。塔基下部凿一凹槽,高20厘米,宽29厘米,深16厘米。
901龛:圆拱形空龛,高65厘米,宽60厘米,深33厘米。顶残。正壁刻圆拱龛,高40厘米,宽49厘米,深28厘米。
902龛:圆拱形空龛,顶残,高65厘米,宽64厘米,深25厘米。
904龛:方形空龛,高28厘米,宽86厘米,深38厘米。
905龛:圆拱形空龛,高128厘米,宽74厘米,深73厘米。
887窟与896窟
从上述石牛溪区域的各窟龛情况,可知它们为空窟、空穴和少量塔穴,从窟龛形制及塔形来看均属于唐代。其中887窟和896窟规模最大,窟顶均为纵券形,洞窟很深,可容一成年人躺卧。此类形制之瘗窟通常是将窟主的真身遗骨纵向躺卧于窟底。而其他的瘗穴、塔穴,规模小,龛穴浅,应是安置灰身的遗迹。
1.有关887窟(灵觉窟)
887窟内右壁前端刻有详细的铭文,从铭文中可知此窟窟主为“大唐都景福寺威仪和上灵觉”(约686-737年)。铭文部分字迹风化漫漶,模糊不清,难以全部识别。有关灵觉瘗窟的研究,硕果颇丰,在此不作赘述。灵觉,俗姓武氏,系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之女,为武则天的侄孙女。铭文透露出女皇武则天还亲自过问灵觉的婚事,足见她们之间有着非同寻常的亲密感情。但灵觉“处荣贵而能舍,行苦行而能动”,虽出身贵族,但依然舍弃荣华富贵,弃绝尘世、戒行圆备、一心向佛,这充分显现出灵觉对佛国世界的热衷与追求,也终将自己的归葬地选择在佛教圣地的龙门石窟。灵觉窟周围分布着众多瘗窟、瘗穴遗迹,想必灵觉在佛界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以致其周围集聚了众多唐人信众也葬于石牛溪崖。
2.896窟蠡测
896窟内无铭文,其窟主无从考证。但它与887窟规模相当,位于887窟南侧的崖壁上,坐西面东,与887窟相距仅8米远。洞窟形制与887窟类同,瘗葬方式均采用真身遗骨纵卧于窟底,并均选择在石牛溪区域。896窟主的身份也应是非一般的僧尼。
瘗窟的营造
石牛溪区域分布的瘗窟、瘗穴和灰身塔等,规模大小不一、形制不同,可以看出他们的安葬方式有灰身和遗身之别,同时也反映出瘗窟主人应包含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佛教信众,他们与龙门文化结缘,选择在同一区域作为灵魂的归葬地,必定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和地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887窟窟铭中的“阙塞之北,□门之南,潭下……永幽深”,更是道出了石牛溪区域是一处溪谷萦回、碧洞千寻、清净幽深的地貌环境。
1.独特的地理氛围
石牛溪位于龙门山南部伊水之滨的崖顶上。在地质构造上,龙门山为单背斜山,北坡缓而长,南坡陡而短,东西两山临河,山势陡峭,而石牛溪即位于南坡。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冈岭起伏,层峦叠嶂,可俯瞰伊阙秀丽的山水。通过石牛溪内部的一线天,可望见顶部巨大的溶洞,高19米,深达22米有余。由于当代在“牛角”位置进行了增建窟檐等保护措施,外观已有所改变,故自豁口向上难以望见石牛溪的原始形态。现窟檐以上至顶崖仍保留了溶洞幽深的自然形貌,从“潭下……永幽深”之记载,可以想见中古时期,这里溪水潺潺,涌泉不断,整个伊阙定是“石涧泉虚落,松崖路曲回”。另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深邃。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中,更是透露出了中古时期的龙门草木繁茂、泉流涌动、梵音绵长的地域时空。而这些凿岩为穴、洞宇安人的瘗窟就择于深邃之中的龙门之崖。这些安葬于此的佛教信众,可以长久地伴随着潺潺泉流,心灵归寂于自然山水中,形式上已经达到了自己理想往生的至高境界,也成就了石牛溪这样近乎形成一兜率之楼台的“仙岩”功能,无疑更满足了佛教信众所向往的理想氛围。
2.寺而葬
前述诸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龙门石窟中的瘗窟、瘗穴及塔穴共达100余例,分散于龙门石窟东西两山的岩壁上。我们考察瘗窟的分布,瘗窟与造像窟通常不在同一区域,即瘗葬区与造像区分离,呈各自独立的状态。瘗葬区是相对集中的区域。从龙门石窟瘗葬窟穴分布可知,主要集中于西山北段的红石沟、姑姑坪、宾阳洞上方、珍珠泉,中南段的石牛溪,以及东山的万佛沟、老君耙、香山寺下方等区域。这几个区域是瘗窟集中的较大区域,这些区域无一不是山高谷深,临近佛寺(包括石窟寺)。如此,瘗葬地的选择无疑是依附于佛寺而葬的。从石牛溪所处位置看,距离大唐高宗时期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所开凿的大卢舍那像龛即奉先寺十分接近,或许我们可以推断灵觉是以先祖的皇寺奉先寺崇拜为先导而选择此地的。奉先寺作为当时的皇家寺院,其佛家信众和影响可见一斑,灵觉作为皇族后裔,寺而葬,并引发了众多善男信女超度往生的葬行为,从而使石牛溪顶崖形成一处灵魂千秋的归寂之地。
结 语
瘗葬作为佛教信众往生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量出现在我国石窟寺中。龙门石窟中出现的这些瘗窟遗迹,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的佛教状况及佛教丧葬礼俗等提供了丰富资料。本文仅从瘗窟营造与地望浅略探讨,这些瘗窟、瘗穴分布的位置和所处环境,能够表明这些中古时期的佛教信众内心有着纯粹的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并将自己的归葬地选择在悬崖峭壁之上,寄情于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以更接近于佛国仙界,希望自己的灵魂在往生的世界中生生不绝,地久天长。也致使佛教圣地的龙门石窟形成了“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的壮美景象。
[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豫西地区石窟寺及摩崖石刻现状调查”(批准号:2022XWH1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