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昱清
毕业中学:成都市第七中学
录取院校:复旦大学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化冲突为谈晤 以坦诚迎共鸣
马克思曾说,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人际交往中,因为观点、立场、知识水平的差异,我们常常与人发生矛盾和冲突。这虽对坦诚表达自我提出了挑战,但更给人们相互深入了解造就了机遇。
面对冲突,暂时的缄默只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冲突与争吵固然可怕,但我想更可怕的是我们为了回避冲突而拉远了彼此间的距离,导致没有一个问题被看见、被解决。我们虽然可以暂时逃避表面上的争吵带来的不快与愤怒,却要承受内心长久的疏远和煎熬。正如《蔺相如与廉颇列传》中,蔺相如一时的相避并未能真正平息廉颇的怒火,而若蔺相如哪次避之不及,争斗必然一触即发。只有廉颇理解了他的苦心,上门负荆请罪,二人相谈甚欢的那一刻,两虎相斗的僵局才得以真正化解。
诚然,若我们大胆表达自己,必然会带来观点的碰撞。但坦诚交流,迎来的就只有冲突吗?非也。
坦诚交流,亦可化干戈为玉帛。古人云:“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冲突之下,其实有一条人与人之间深层心灵交流的小径,只要我们能拨开逃避和畏惧的迷雾,就能将冲突转化为一次拉近彼此距离的机会,我们才能更全面更立体地读懂对方,看到对方眼中不同的世界。在当代年轻人“断亲”的社会问题下,若能带上一份相互尊重的诚意,家长尝试理解孩子学业和工作的压力,年轻一辈能够读懂家长想让其少走弯路的苦心,那坦诚也不失为缓解彼此矛盾的一剂清润良药。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每个人生而不同,交流的目的并不是要同化彼此,让世界只有一种声音。但我想,真正的相遇或许就是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毫不相同的我们也可以在某一时刻同频,交响,共鸣。
而如何做到这样真正的相遇?在我看来,既不能一味沉默,也不能毫无保留,不妨借用中国代表在万隆会议上的那句话——求同存异。人际交往如此,文明之间的交流亦是如此。当代中国提倡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合各国共商全球性议题,共建经济走廊,共享发展成果,正契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题中之义。
在相遇的旅途上,不仅要遇到别人,遇到世界,还应遇到更好的自己。害怕冲突,本质上是害怕冲突带来的麻烦与情绪。不妨转换视角,把冲突看作自我与外界的交互和磨合,坦诚交流,理解差异,在此基础上相互尊重,彼此借鉴,携手同行,才能终迎共鸣。
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题以思辨类材料作文为主,要求我们紧贴材料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重中之重是展现思辨性——我的理解是要以联系的观点多角度、穿透性地分析问题。
接下来就以2024年全国甲卷高考作文题为例分享一下我的审题方法。
首先将材料分层,根据材料的情境进行联想。
本题设置的情境是与他人相处中自我表达的选择。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一些相似的观点,比如卡内基曾说:“人际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的相处方式。”这有助于为我们文章的观点提供论据。
其次是聚焦关键词,厘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在构思写作时,先锁定提取关键词——“避免冲突”“不愿表达”“坦诚交流”“真正的相遇”,然后思考:不愿表达能否真正地避免冲突?坦诚交流带来的是否只有冲突?何谓真正的相遇?如何走向真正的相遇?从这些问题中梳理出文章的框架。
最后拓展文章的深度、广度,揣摩核心概念的言外之意。
一方面要对接社会,站在时代高度回答现实问题。例如我当时就联想到社会热点“断亲”问题正是亲人之间表达与交流障碍的体现;另一方面要多方分析比较,挖掘观点背后的逻辑和内涵。
接下来,我想为大家做一些高中作文复习经验分享。
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经常在考场上出现绞尽脑汁而下不了笔的痛苦。曾经的我借鉴了很多优秀作文,尝试套用模板来写作,也曾短暂地缓解了这样的问题。因为在考场上留给我们审题构思的时间有限,要在短时间内生发思路,就需要我们平时加强审题训练,积累常用写作模板,如二元思辨作文常用的二者互为前提、二元对立统一,等等。但光知道套用模板写作是不够的,因为套用几次模板后我发现,脱离了写作模板,没有了例文参考,我只会笨拙地做内容填充。后来我想明白了,模板写作并不能表达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行文写作才会感到生硬无趣,重复无聊。后来我渐渐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加入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国内国际政治新闻动向等,同时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并加以思考,才使文章有了自己的思想,行文写作也慢慢变得言之有物。
要想使文章写得生动,内丰意满,就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和应用,以我的经验,一般是按各大主题整理相应的名言诗句、历史典故和社会时事热点等,这有助于让我们在看到类似的主题情境时快速生发观点。在素材的使用上,可以尽量把名言诗句及有助于表达自身观点的哲理性文字放在文章最显眼的地方。同样的材料在很多议题上都可以重复运用,但要学会多角度切入分析,构建材料与作文主题的关系。
列提纲时,头脑中要有大概的框架结构,厘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写作时用恰当的语句进行衔接,这样能够使行文的逻辑框架清晰,更容易在作文的思辨性上加分。尤其是首尾段的中心观点要明确,最好能与文章标题互相呼应。
我认为议论文得高分的关键是要展现自己的思维密度。写作时最忌讳的是过于紧张而导致大脑一片空白,停留在对主题概念翻来覆去、不知所云的解释上,与其如此,倒不如先联想相关现实的例子,再从具体的事例论述过渡到更深层的哲理辨析,或者套用常用的思辨作文模板,如时与空、情与理、主与次等,在原有的材料基础上找到新的论述角度进行延伸拓展。
以上是我对高考作文复习的一些拙见,希望能够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