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考作文虽然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忽略审题。因为新时期高考作文降低审题难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减少与作文题关联性不大的内容,从而减少无关紧要的审题陷阱。事实上,名言警句化的命题思路对审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同时也能有效地规避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等现象。因此,面对新时期的高考作文,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审题训练。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快速审准作文题,本文结合近三年的高考作文总结出了一套相对科学的审题策略,以望服务于广大高中师生。
为节约考生的审题时间,命题人通常会将命题意图藏在关键词附近。因此,考生审题时通过关键词能够快速有效地锁定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图。
高考的公正性决定了高考作文在一般情况下会围绕绝大多数考生对普遍现象的普遍思考而展开。因此,高考作文题干中必然会出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范围词、集体名词及表示频度高的词,如全部、都、所有、大多数、每个、各个、多次、许多、经常、不断、持续等。
这些词语附近一般隐藏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如2024年新课标II卷作文题中有一句“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句话中的“我们”“每个”“都”“不断”清晰地提示考生本句话隐藏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因此,考生审题时应将“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当作题干的核心来思考。又如2024年北京卷其中一道作文题题干中的“每一次”“都”告诉考生“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是题干的核心信息,在审题时应围绕“打开”和“故事”展开。
不过,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尤其是在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时,真理通常掌握在对事物的发展态势有着全面、深刻理解的少数人手中,并以特例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换言之,命题人为了考查考生深度思维的发展情况,会将命题意图隐藏在特例、少数人的观点中。在具体表达中,命题人会采用一些表示特例的词语引起考生的注意,如唯一、第一、只能、只有、最、个别、偶尔、有时等。
特例、少数人的观点在一般情况下会和普遍情况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此情况下,特例、少数人的观点为审题的焦点。如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的“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也有人”和“人们”形成对比,显然属于“少数人”。因此,考生审题时应将“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作为重点。
情态动词、祈使词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祈使性,能够有效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因此,命题人往往会将命题意图隐藏在情态动词、祈使词后,从而引发考生对写作对象的深入思考。这些词语一般包括请、请求、需要、必须、能够、希望等。如2023年新课标II卷作文的“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求知欲望、批判意识最为旺盛的阶段,命题人为了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通常会在作文题干中引入含有内在矛盾的、不确定性的素材,且会在这些素材前运用包含有对立的、不确定的、启迪性的字词引起考生的注意。所谓的“不确定”从哲学角度来看是指事物有多个发展方向,有丰富的内涵,而在作文题中主要表现为事物可能有多种理解、事物可能有多个发展方向等。这时,就需要考生调动相关的积累做出正确的判断。如2023年北京卷作文的“‘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审题时考生就应将“续航”的新含义作为思考的重点。
很多时候,命题人为了体现题干的逻辑性和可读性而将命题意图隐藏在复句中。而复句客观表现为由关联词构成的句子或者句群。换言之,关联词同样构成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倘若题干中出现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复句,那考生就要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判断谁是主要复句。
主要复句就是能够代表、承载题干的复句。如2024年全国甲卷作文的“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本题干中,虽然同时出现了因果复句、转折复句,但因为因果复句是转折的条件,所以转折复句是题干的主要复句。因此,“其实”之后的句子才是审题的重点。
在某些时候,关键词还体现为高频实词和价值判断词。高频实词主要是指在题干中多次出现的实词,也包括多次出现的意思相近的词语。通常情况下,这些实词就是题干的关键所在。如“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其中“相处”“表达”“交流”“相遇”的意思和“交际”的意思相近,所以考生审题时应该围绕“交际”来展开。价值判断词是指鲜明地体现了命题人情感态度的字词,如真正、热爱、不会、会、应该等。如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的“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其中“不会”“不是”“也是”等字词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
关键句剖析策略是指通过思考关键句来明确写作中心的审题方式。
关键句是指蕴含着命题人命题意图的句子,具体而言,就是关键词所在的句子。关键句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结果句、结论句、主体句。结果句是指核心素材呈现出来的最终结局,一般针对的是叙事性材料;结论句是指核心素材中的最终结论,一般针对的是议论性素材;在某些时候,题干中没有呈现出明确的关键词,但是会在内容上围绕某句话而展开,这句话就是主体句。
在找到关键句以后,考生就要根据具体语境思考关键句的具体内涵,从而发现写作的中心。
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的“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根据“一般来说”,我们可断定“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是题干的关键句。此关键句中,“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从反面突出了“本手”和“妙手”的关系。
那如何理解这句关键句呢?紧扣关键词“本手”“妙手”的内涵及其关系来理解。根据上文,“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可知“本手”代表“基础”,“妙手”代表“创造”。关键句中的“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揭示了“本手”与“妙手”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本手”为因,“妙手”为果。而“才可能出现妙手”是“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这一因果复句中的结论句。因此,“才可能出现妙手”是重点句。
换言之,如何出现“妙手”是写作这道题的核心,而根据复句的因果关系可知,对“本手”的深刻理解是“本手”转化为“妙手”的条件。也就是说,本道作文题的写作中心应围绕“对基础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确保创新的出现”来展开。
客观事理策略是指运用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事物发展规律、常理等对从关键句中提炼出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并为其提供客观事理(哲学)依据。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通常体现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的“本手”与“妙手”,从关键句中提炼出来的写作中心是“如何将对基础的深刻理解转化为创造”。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可知,对基础深刻理解的本质是充分认识事物,属于主观意识,而创造是客观的实践行为。换言之,本道作文题的实质是论证如何确保将对某事物的科学认识转化为现实的创造行为。
因此,本道作文题的论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论证“对‘本手’的深刻理解为何能诞生‘妙手’”;一是根据理论在实践中会不断升华的道理论证“对理论的总结、反思、科学实践是‘本手’转化为‘妙手’的条件”。
写作对象是指写作的具体对象,即文章应围绕谁而展开。在突出强调语言文字实践能力培养的当下,考生更应树立写作对象意识,在文中紧密围绕写作对象而展开。
那么,该如何准确地判断题干中的写作对象呢?大多数情况下,核心素材中的主要对象构成写作对象。如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的“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主要围绕人、技术、时间而展开,所以文本的写作对象应为人、技术、时间。
然而,在某些时候,核心素材可能只是为了论证或者表明观点而存在,此时核心素材中的主要对象就不构成写作对象。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2023年全国乙卷
写作任务中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告诉考生在写作中不能拘泥于上述名言警句中的主要对象。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2024年新课标Ⅱ卷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句话中,“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告诉考生核心素材中对太空探索的描述只是为了引出后文的“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因此写作时考生不能将写作对象局限于对太空的探索。
受语文情境教学的影响,新时期作文命题特别重视情境化命题。此时,写作对象来源于写作情境中规定的写作对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2022年新高考Ⅱ卷
本道作文题设置了具体的写作情境:参加“复兴中学团委组织的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因此,考生应从写作情境出发寻找写作对象,而不是在核心素材中寻找写作对象。
在某些时候,核心素材中可能会出现多个对象,这时考生就需要根据对象之间的关系加以辨识:倘若对象之间为包含关系,那么以主要对象为写作对象;倘若对象之间构成并列关系,那么写作时可忽视写作对象,重点表达写作主题即可。
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2024年北京卷
这道作文题中出现了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等对象,换言之,就是核心素材中出现了多个并列的对象。因此,考生审题时就可以忽略核心素材中所提到的对象,将审题聚焦于主要话题——“打开”。
总结
科学的审题有助于考生发现题干中隐藏的命题意图,有助于避免出现偏题、离题等现象,尤其是新时期名言警句化的命题导向更需要考生仔细认真地审视题干,根据关键词、关键句、客观事理发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并确定写作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