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中文系,可我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走进阶梯教室,里面乌压压坐着彼此还不太熟悉的新生们。老师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授着专业知识,眼神时不时扫向讲台下的学生们,间或停顿片刻,示意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言和讨论。而我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一言不发,心里全是抵触情绪。
我喜欢读那些充满诗意的句子,也喜欢动笔写下心中的小情绪。我抱着“想成为一名作家”的心愿选择了中文系,可等待我的却是枯燥的文学史,那些鲜活的作品、有趣的灵魂,在这里都被压缩成一个个书名号以及三五行概括性的话语。现当代文学课已经让我大失所望,更何况还有文艺理论、训诂学、音韵学等一堆如古董般生僻且过时的课程。
那段日子,被动接受知识的我就像射击场上的靶子,全然没有了快乐。直到一封邮件的到来,才打破了僵局。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登录邮箱,意外看到教授现当代文学课的邱老师发来的一封课堂问卷调查。我知道这只是群发问卷而已,可以不用理会的。但那天我不知怎的,突然有了兴致,不仅完成了问卷,而且还在问卷里噼里啪啦地表达了一通我对课程的不满。
没想到,下次再上邱老师的课时,他专门感谢了为数不多完成问卷的同学,然后郑重地点出了我的名字,夸赞我的真性情,并希望我能和他当面交流。就这样,课间时,我主动走到了他面前。邱老师并没有批评我的想法,而是亲切地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当我说到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后,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随后,他向我推荐了当代欧洲最核心的文学家之一的安贝托·艾柯以及他的著作《悠游小说林》。
其实,听到这个作者和书名的时候,我感到有些羞愧,因为这些对我来说很是陌生。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是一个假的文艺青年,只是阅读了几本“流行读物”就妄自尊大。后来,邱老师又根据我的喜好给我列了一份书单,上面的内容都让我大开眼界。“这就是文学史的意义,像一个地图,方便你按图索骥。”没想到,邱老师不动声色地回答了我在问卷中提出的问题。
就这样,我对文学史的抵触情绪一扫而空。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文学史的作用并不止于“按图索骥”,它能让我从更高层次来认识、评价这些文学著作。关键是,这些与写作一点儿也不冲突,只有见识了更优秀的文学作品,我才能在叙事技巧以及语言驾驭上有更高的造诣与追求。
“根深才能叶茂,触类才能旁通。”这是邱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国语言文学浩瀚博大,大学四年的学习也不过是触及一些皮毛而已。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静下心来把最基础的知识学扎实。为了能更好地阅读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我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说文解字》。有了古代汉语这把钥匙,那些著作中的文言字句一下子就通畅起来,古代文学就这样被我“攻克”了。
有了学习方法,我的大学生活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白天进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晚上去图书馆品读经典著作,偶有间隙,便进行写作的练笔、投稿。比起开学时的无所事事,后来的日子里,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那些暂时没时间和精力阅读的书籍,我只能无限期地往后排,常常会心生“沧海遗珠”的遗憾。
没有想到,一封偶然的邮件,打开了我的心结。回望四年的学习,从抗拒到认同,再到渐入佳境,认知和态度尤为重要。只有敞开怀抱,脚踏实地,才能在浩瀚的学海中自由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