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的诞生
20世纪90年代,小巧、便捷的通用计算机大规模涌入中国市场,迅速受到家庭、企业的青睐,但其中最关键的CPU(中央处理器)芯片全部依赖进口,因为西方国家在尖端科技领域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自己的CPU芯片呢?”
在这样的背景和压力下,2001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扛起了铸造“中国芯”的重任。
起初,团队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做”,便聘请在硅谷工作过的工程师来当顾问。后来,胡伟武发现,研发最缺的是时间:“要是大家每周工作5天,每天只工作8小时,恐怕很难赶上,必须像当年搞‘两弹一星’一样拼命。”为了按期完成任务,团队常年坚持每周上6天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2002年,研发进入攻坚阶段,胡伟武迎来了一位战友——已经66岁的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黄令仪。有了黄令仪的加入,团队大大加快了芯片物理设计的进程。“每天早上7点我到所里,黄老师已经在了;晚上10点我准备离开,她还握着鼠标,紧盯屏幕上的设计方案,没有半点要下班的意思。”胡伟武回忆起黄令仪时,眼中满是钦佩之情。
经历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团队终于迎来了光明的一天。2002年8月10日清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楼105号房间掌声雷动,安装了“龙芯1号”CPU芯片的计算机顺利启动!
虽然“龙芯1号”在性能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它的诞生却终结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让中国的尖端科技领域终于用上了“中国芯”!
南丁格尔:护理专业的奠基人
在过去,护理行业非常卑微,护士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而医院更是一个邋遢脏乱的地方,甚至成为疾病传播的源头。直到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出现,她创造了一个改变世界的专业,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854年10月,南丁格尔来到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工作。她分析了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从中发现:士兵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得到良好的护理,最终伤重致死。于是,她立即改造医院环境,提升护理质量,改善伤员膳食,终于将伤员的死亡率从42%下降到了2.2%,创造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奇迹!每一个深夜,她都会手提油灯巡视每一个伤员。她手中的油灯也因此成为护士或护士组织的象征。
然而,光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南丁格尔决定着手建立护士培训体系。于是,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新型正规的护士培训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学校开设了11门必修课,包括化学、生理学、解剖学、药物学、外科学、行政管理学等。她总结出了护理教育的三大特点:严谨的科学性、温和的性格和神圣的使命感。自此,护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南丁格尔的护理理念、教学思想被世界各国所采纳,她的精神所凝练成的“南丁格尔誓言”,更是成为全世界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
1910年8月13日,南丁格尔在睡梦中溘然长逝,享年90岁。
而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护理工作者接过南丁格尔手中的油灯,继续着这份伟大的事业,把自己的锦瑟年华奉献在呵护生命的白色圣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