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党的生日,每年的7月刊我们都会做一些特别的策划,比如2021年就曾推出“建党百年、致敬英雄”的专号。今年的第7期杂志,一整本就是一部长篇小说,这是杂志创刊以来第二次做这样的尝试。我们希望用这种特别的方式推出《秋月高高照长城》这部内容厚重、情感深挚的作品,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成长小说。
我记得咱们杂志上每年都会刊发战争题材的小说,我对舒辉波老师的《躲猫猫》印象深刻。这是作者“战争与成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战争的伤痛与抗争描写都异常真切。我觉得可以借用“战争与成长”这五个字概括儿童文学写作战争题材的三层内涵。第一是战争背景,第二要有人物成长,然后最关键也最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个“与”字。“与”代表一种关系的存在,作者刻画好这种关系,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
我还记得我们杂志在2018年8期推出了第一个长篇小说专号—黄蓓佳老师的《野蜂飞舞》,就是一部动人心弦的成长小说。故事以少女黄橙子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战争年代一个家庭中的几个孩子如流星般璀璨的人生轨迹,同时勾勒出一幅血肉丰满、令人心潮澎湃的时代画卷。那个时代虽然距离我们很远,但是当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去感受、去触摸那个年代的同龄人,我们才能深切地意识到战争带来的身心双重的伤痕。
确实如此,战争总是意味着暴力、残酷和创伤,它与孩子善良、天真、柔软的天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当作家选择把孩子放在战争的背景当中去讲述故事,其实天然地就选择了一个创作的难题:如何处理战争的残酷性与儿童的纯真天性之间的冲突?既不能回避战争的真实与残酷,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我感觉把握好分寸并不容易。
这确实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但也构成了儿童文学独特的视角。一方面战争造成毁灭,而孩子则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与希望,孩子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就像一颗种子,只要种子在,就可以消解掉战争的残酷。当然,孩子自己也会对战争有多种解读角度,他可能被敌人的糖果欺骗,也有可能以为战争只是一场游戏。但这种想法越天真,反过来当希望破灭,也就更加映衬出战争的残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战争题材作品中的孩子更像是站在战争对面的一面镜子,他可能不是战争的参与者,但是却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观察战争的独特视角。
确实存在复杂性,既然是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那么,是否应该把战争的残酷性反映给孩子看到,以哪种方式去反映,也是写作战争题材的作家都在思索的问题。给少年儿童阅读的小说,绝对不是为了正面描写战争本身,而是为了写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写出战争中折射出的人性光芒,尤其是写出被侵略、被伤害的一方的反抗精神。在我们杂志刊登过的作品,如徐鲁老师的《红星斗笠》、张品成老师的《如影随行》、舒辉波老师的《老狼老狼几点钟》等,每一部作品选择的角度都独具特点,让孩子在阅读中去思考,何为家国,何为责任,在小我和大我之前,人应该怎样做出选择等问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的国家已经保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状态,今天的孩子对于历史上的战争已经只有模糊的概念。创作过多部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孟宪明老师曾经说,“很多事情,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永远地消失了”。所以从不忘历史的角度,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肯定是有价值的,除此之外,你们觉得这类作品还具有什么其他的现实意义呢?
我们现在的世界当然不是和平的,区域战争就在我们的眼界之中,在世界范围内,和平从未真正降临。在自媒体直播的时代,一切既遥远又切近。置身和平环境之中去看待颠沛动乱,我时常有一种荒诞的非现实感。一方面是史诗般的沧桑壮阔,另一面是升斗小民的凄惨挣扎。
书写战争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有其独特历史使命的,它们不仅提供了引导少年儿童看清战争残酷性的契机,同时也是对和平正义、家国情怀等重大主题的综合解读,进而促成他们对生命、对历史的独立思索。这种文学意义无可取代,是少年儿童人格塑造过程中必修的一课。
战争虽然距离当下中国的孩子似乎很远,但战争的阴影从未真正远离。首先,从前的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的伤痕还没有完全消除;其次,我们祖国的统一大业仍未完成;再次,周边随时有伺机而动的危机潜伏,敌对势力并不乐意看到一个强大、幸福、沿着既定目标发展的中国。
不去思考、关注这些,并不等于它们就不存在。在拥有幸福生活的时候,同样也该拥有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国责任感。当一个孩子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祖国、对世界的责任时,他才能真正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
从编辑角度来说,正是因为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天然具有的挑战性和重大意义,在作品的呈现上就需要作家花费更多的心力去构思,采用适当的文学表现手法,将主题的严肃、题材的复杂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很好地统一起来。我们希望这类作品能写出特殊时代童年的独特样貌,能展现人性在艰难中绽放的光芒,能够用悲剧的力量唤起孩子心中崇高的情感体验。
我也有同感,近年来战争题材的儿童小说越来越多,精心甄选佳作,为少年儿童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是我们编辑的共同责任。我认为,除了开头我说的处理好“战争”“成长”“与”三者的关系,战争题材的作品还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比如儿童在战争中的角色塑造,已经由早期的“参与者”向“受害者”转换。当然,“受害者”未来自然会成长为“反抗者”,但是这种定位,事实上反映了我们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这需要更多作者和编辑们的共同努力。
我想要特别强调一下“儿童”的属性,“理想的战争题材儿童文学”,首先仍然是“儿童文学”,在满足这个大前提之下,再以多变的艺术手法、新颖的表现角度、深刻而美好的情感来传达对于战争的思考,从而培育新一代少年儿童爱国、勇敢、乐观、坚强的品格。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意识到爱与责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