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2024-09-20 00:00:00邱莉
职教通讯 2024年8期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这影响到高职院校专业(群)层面教学体系、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从专业视角将反映时代精神、社会责任、技术伦理和岗位素质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为此,需要从优化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与外语类专业教学标准专项课题(重点)“面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外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构”(项目编号:WYJZW-2022-19-0106);中国外语战略中心2023年度“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重点课题“高素质职业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WZL2023TX0009)

作者简介:邱莉,女,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评价、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8-0074-06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职课程思政愈加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求各高校聚焦师资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才”与“育人”相统一[1]。对此,有些高职院校在英语、轨道交通等专业教学中进行了有益探索[2],将时代精神、社会责任、技术伦理和岗位素养等课程思政核心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体系中,通过人才培养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从政策层面的部署、实践层面的探索以及学术层面的研究来看,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围绕课程思政的要求对各个专业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计进行内容建设,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构。本文结合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并从工作体系、师资队伍和质量保障三个方面探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一、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要从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出发,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探索更有效的实践途径,才能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高职课程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

高职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中华文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紧围绕区域产业,专产对接,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有机融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努力培养“五育并举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

根据上述要求,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可细化为时代精神、社会责任、技术伦理和岗位素质等四个维度,其核心要素包括本土红色资源中的时代精神、产业资源中的技术伦理和车间岗位中的岗位素养等三个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对接区域产业体系,挖掘企业实业报国、创新创业、技术伦理、职业素养等核心元素,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顶层设计,专产对接、构建教学体系,有机融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才能够体现高职课程思政的时代性、社会性、技术性和工作性。

(二)高职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

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推进。一是融合产业思政元素的课程建设路径,以产教融合基地为支撑,“校企行”三方联动,师生共同探索,挖掘本土产业的育人元素,构建“科学求真,伦理求善”的育人体系,构建课程“三层次三结合”思政目标,支撑特色育人。二是挖掘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资源和本土红色文化基因并重新赋予其时代精神,将其转化为对党和国家忠诚、科学求真、伦理求善的价值使命,融入课堂教学;挖掘本土产业文化基因,学习本土产业演化史、技术发展史和创新创业史,重新梳理其发展脉络,转化为求真务实、产业报国的价值追求,融入课堂教学;挖掘本土技术革新基因,探索“云大物智”等新技术冲击下的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历程,将其转化为精业惟新、精益求精的价值愿景,融入课堂教学;挖掘本土创新创业基因,通过将企业请进来,师生送出去,增强师生对本土企业的创业发展、应对竞争艰苦创业的理解,将其转化为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价值路径,融入课堂教学。三是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根据社会核心价值观、产业发展年度热点,师生共同选定本年度认知实习课程思政的教学主题,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安排方式,实现学习主题共同选定、认知企业共同商定,增强学生核心素养主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现“一年一主题”;以课程为主体,以单个生产案例为突破,在认识实践学习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自我挖掘、自我呈现、自我传递等方式,师生现场互动、共同总结,形成对企业技术、文化和精神的凝练。四是完善专业核心素养教学内容,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企业的生产组织、产品特点、技术工艺、企业家精神等课程的四大教学内容,融入本土红色文化基因、产业文化基因、技术革新基因、创新创业基因,重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

(三)高职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路径

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从专业建设角度出发,围绕课程思政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建设。

1.锻造建强“进企提能”师资队伍“主力军”。高职院校可以充分依托高水平专业群的资源带动优势,发挥校内教师工作室、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等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机构在教师能力提升中的中心作用,鼓励教师以课程为单位,组建团队,深入产业企业,挖掘企业实业报国、创新创业、技术伦理、职业素养等课程思政元素;组织开展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比赛观摩等多元多层学习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进一步掌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和科学方法。

2.改革创新“数智并进”课堂教学“主渠道”。高职院校应完善“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全链条课程思政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设计、课件编写、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等各环节;设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大调研”统领“大思政”“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协同育人。

3.分类推进“一体两翼三支撑”课程体系建设“主战场”。高职院校要立足专业群课程体系,实行优体系、定标准、强设计、重选用,把通识教育课打造为教授领衔、立足本土、引导学生把握时代精神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特色课程;把专业课打造为专产对接、产业为本,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的专业课程体系;把实践创新课打造为产教融合、扎根基层,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实践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平台。

4.着力密织“结果导向过程管控”课程思政“保障网”。高职院校要从政策引导、经费投入、过程管理、教师培训、经验交流、示范推广、绩效考核等方面,持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系。高职院校每年应投入一定的专项建设经费,用于课程思政示范计划,以项目形式由各教学单位组队“竞标”,将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各教学单位目标责任管理与绩效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开展情况评价,及时督促整改。

二、高职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影响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本文主要从教学体系设计、质量保障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思政对高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设计的影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是以专业为基础、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全员参与、系统推进的系统性工作,其核心在于教学体系的设计,而课程思政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体系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环节。

首先,精准定位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时代、社会、技术、岗位)需要高职院校确立符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在编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以产业为分析单元,聚焦产业的时代精神、社会责任、技术伦理和岗位素质进行价值分析,并将这一分析结果转化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随后,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编制与之一致的教学目标,并科学规范教学目标的描述,为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指明方向。

其次,优化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高职院校在开发体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过程中,要确保教学目标与课程价值、课程目标相一致,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课程体系,即聚焦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反映高职课程思政的工作编码内容按照职业能力生成规律、能力要素类型编制成为专业课程体系。二是编制课程内容。这需要按照课程目标分析和融入课程思政的各要素,借助企业典型生产案例、数字信息平台,开发灵活、多变且反映时代精神、社会责任、技术伦理、岗位素质的课程资源。三是设计教学活动。高职院校要科学使用在线课程,系统整合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知识、技能、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组织和实施注意系统化、颗粒化,营造融合专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智慧教学环境。

最后,推进课程领导与课堂教学。高职院校在实施基于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围绕课程实施的六要素——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夯实过程性评价,保障课程领导和学习服务,规范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有效促进专业核心素养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思政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影响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通过对接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评估等系列教学质量文件,动态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监测调节教学与管理的水平,评估专业核心素养培养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达成预期培养目标。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影响下,高职院校需要从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监督服务等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其内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全员参与课程思政育人。一方面,要以实践为导向,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在劳动、美育、实训实践等课程中的“引路人”作用,引导和激励全体教师切实承担起核心素养培养的主体责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核心素养理念,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是统筹抓实教学管理。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监督管理,落实上课、听课、评课三个“全覆盖”制度,即教学课堂全覆盖、教职员工全覆盖、集中评课全覆盖,将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融合效果作为教学督导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探索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育人效果等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的教师评价标准,坚持以课程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强化对课程教学实绩和思政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突出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三是建立两级督导长效监督服务机制。高职院校应将教科研能力强、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组成教学督导团队,扎实开展常规专业教育质量的监督指导,并提供有效的、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二级督导由课程领导与管理部门组织校内外专家针对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与管理开展高效的阶段性评估与反馈,有效推进课程领导与课堂教学,实现学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的长效评价与改进;同时,需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思政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聚焦课程教学,融思政元素培养于课程与教学的动态运行,重视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精准规范、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的系统开发、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的有序组织、课程评价与教学评价的科学有效,确保培养过程能够走深走实。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策略思考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提升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达成程度,提高基于课程思政教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效果。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受政策塑造和现实规约,对专业层面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学校人才培养全局来看,课程思政充分融入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后,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教材、课堂、师资建设方面的资源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需要以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教师队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为核心[4],突出课程思政的建设、研究、运行、管理,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从教学环节来看,课程思政主要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过程设计、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专业(群)的教学组织和教师的教学实施等过程环节,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系统性思维,围绕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特点,建立“学校—学院—专业—教师”的思政工作闭环,以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

(二)优化师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内容的适应性

高职教育是服务于区域产业需求的“本土化”教育,担负着为本土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需要立足本土产业、本土思政元素进行内容重构,而内容重构的核心在于建立一支符合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要求的师资队伍。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完善“进企提能”的师资建设机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完善教师下企业制度,激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使其积极参与企业技改工改、产品研发,将企业一线产品创新的社会责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劳模精神等与专业技术知识融合,并引入到职业教育的场域之中。二是进一步完善“引产入教”的课程建设机制。高职院校应以教师为中心,积极培育和激发教师挖掘本土产业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和素质,系统培养教师岗位分析、课程编码的知识跨界处理能力,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教材建设机制。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建立结构化团队,系统梳理和挖掘本土产业中的思政元素,“一课一方案”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内容,努力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优化课程思政质量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职专业教学体系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才能适应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后带来的新变化。为此,本文借鉴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ISO29990的“PDCA”质量评价模型[5],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结构特点,构建“四横两纵六层多证据”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该体系以价值标准、学习习惯、技能习得、知识提升为“四横”,以学习评价、学习服务评价为“两纵”,以学业水平、知识迁移、能力水平、教师教学、师资与资源、组织管理(前三项属于学习评价,后三项属于学习服务评价)为“六层”,通过教学文件检查、教学过程督导、教学结果反馈等环节的质量“证据”,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保证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通。笔者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首先是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全面地设计课程学习与学习服务多级评价指标,将融合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体系按照“需求”和“服务”两个维度列出双方的目标和达成度。其次是按照“四横两纵”的结构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切割”,将“跨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等本土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具体包括“职场涉外沟通、语言思维提升、多元文化交流和自主学习完善”等“四横”内容,以“商务英语课程学习评价、课程学习服务评价”为两纵”。再次是在课程实施环节,借助多功能智能学习平台,获得反映学生过程性学习表现的质性与量化结合的数据;同时,通过有效学习和有效教学评估等系列量表,动态了解学生包括课程思政内容在内的课程学习质量,监测调节教学与管理的水平,评估专业核心素养培养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达成预期培养目标。最后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环节,通过测试、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评估师生在学业水平、知识迁移、能力水平、教师教学、师资与资源、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完成情况。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四横两纵六层多证据”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能够有效诊断、评价、反馈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后的人才培养,为人才培养质量过程性评价提供有力支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高〔2020〕3号,2020-05-28.

[2]庄异凡,刘志钢,黄远春,等.课程思政融入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25):173-176.

[3]江帆,张春良,刘征,等.机械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3):175-179.

[4]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5]吴俊强.高职院校国际化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7(2):66-71.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