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生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其适切性和特殊价值。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在合作理念上达成共生共赢的共生理念,在组织与行为上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共生模式,在政策制度上建立具有共生性的政策制度环境等,形成各共生单元共生发展机制。然而,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共生”问题,需要各共生单元强化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共生单元的主体责任;紧扣产业发展方向,强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共生模式;加强共生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优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共生环境。
关键词:共生理论;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规划课题“共生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机制与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JJ60005);2022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规划课题“发掘内生动力、过程动力和外在动力: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JJ60067)
作者简介:曾鸣,男,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孙长坪(通讯作者),女,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创新与产业学院治理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8-0067-07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建设若干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丰富职业学校办学形态,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建设[2]。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成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他们尝试从各个层面、各种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从共生理论来看,共生是生物界不同物种相互依存、共同生存与进化的现象,那么,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可视为校企等共生单元共生发展与进化的共生体,因而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利于形成校企等共生单元共生发展机制,实现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的共生进化,更好地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一、共生理论: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一种分析框架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和产业企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共生理论强调各共生单元的相互依存、共生共赢,因而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其适切性和特殊的价值。
(一)共生理论用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适切性
共生理论是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微生物学家 Anton Debary在其专著《共生现象》中提出的,是阐述不同种属生物之间因生存需要通过互相利用各自的特性和优势以实现共同生存而形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现象的理论。共生理论广泛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分析各社会领域共生体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般认为,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构成。其中: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环境是指影响共生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共生的核心本质在于实现各共生单元的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和共同进化[3]。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是为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按照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的原则,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政产学研多方参与,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院[4]。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性,其建设不仅涉及高职院校和企业,还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在共生理论视角下,这些治理主体都是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共生单元。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具有发展方向的产业导向性,往往紧密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和建设师资队伍,为产业企业发展提供适配且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共生理论视角下,以产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便是各共生单元赖以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是各共生单元实现共生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具有产业与教育的两栖性,其建设与发展既需要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更需要良好的产业政策支持。在共生理论视角下,推动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与各类因素都是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共同形成了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共生环境。
有学者指出,高职院校和企业虽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但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的事业发展存在多维耦合共生机制[5]。高职院校与产业企业之间的多维耦合共生机制催生了现代产业学院,越来越多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成为了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作为主要共生单元进行共建共管共享、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产教融合新生共生体。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和共同进化,这基本上满足共生理论的核心本质要求,可以用其来指导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二)共生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
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人才培养、育人资源、创新能力、服务社会等多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价值。
1.人才培养:实现多主体协同共育。共生理论强调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共生,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理念高度契合。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界限,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共生理论指导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各参与主体可以形成共生关系,推动高职院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2.育人资源:实现多途径优化配置。共生理论强调各共生单元的资源互补与共建共享。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共生体的共生单元,可以通过现代产业学院这一新的共生界面,促进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共享、嫁接和互补,提高共生单元资源配置的匹配度,形成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机制,实现共生单元一体化共生共荣,强化共生体能量生成。有学者也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能通过共生模式促进不同所有制资本、知识、技术和管理的交叉融合,形成资源优势[6]。可见,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育人资源的多途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
3.创新能力:实现多维度发展提升。共生理论强调各共生单元的优势互补与共同进化。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是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紧密联系的共生体,共生各方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式,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实现共同发展;还可以通过共同研发、联合攻关等方式推进技术共享和成果转化,形成互促共进的共生进化机制,实现共赢共荣。可见,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能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好地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
4.服务社会:实现多方位蓄能增效。共生理论强调各共生单元共蓄能量与共赢共荣。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共生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产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服务社会。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共生能量生成机制,既可以有效发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队伍的优势,又可以充分借助企业技术力量以及其他共生单元的力量,通过多方位积蓄能量,增强服务社会的效能,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的“共生”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紧密合作,加强共生单元之间的信息传输、物质交换、能量传导、分工与合作,形成协同共生机制。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共生”问题,具体如下。
(一)共生单元的共生理念有待提升
共生单元是共生体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位,由此观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而建设的校企命运共同体,需要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等各共生单元能有效实现能量生产和交换。这就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各共生单元树立共生共赢的共生理念,深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发挥建设作用。高职院校应依托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切实做好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等;行业企业则应提供实践平台和技术支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作为共生环境的主要保障者,应发挥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为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强力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校企等共生单元应具备共生共赢的共生理念,这是共同建设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思想前提。但从实践经验来看,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还未能很好地形成共建共管、共生共赢的共生理念,各方主体在价值诉求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尽管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主体在形式上积极开展了合作,但各方主体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定位和事业目标等难以达成一致,校企共生合作虚多实少,合作关系大多建立在相互索取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各有所图。就实际情况而言,高职院校旨在获取学生实习就业机会,企业则看重学生“廉价劳动力”。这导致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在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场域等方面受到掣肘,校企合作效能不能真正激发出来,产教深度融合难以有效实现,影响了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效果。
(二)共生体的共生模式有待改善
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一般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需要以产业为导向在组织模式上实现一体化共生,在行为模式上实现对称性互惠共生,建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功能体系,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共生模式。校企等共生单元只有在基于产业导向的组织与行为上形成了共建、共管、共享的共生模式,现代产业学院才能够实现在校企合作上超越顶岗实习、订单班、学徒制等合作模式的合作水平,更好地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可见,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共生模式是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有效运营的基本模式。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的合作模式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在组织架构上,多数现代产业学院是以非独立法人的二级学院形式存在的,其组织架构基本脱胎或依附于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实现校企等共生单元在组织结构上的共生[7]。在管理机制上,公办高职院校大多存在“泛行政化”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与企业的市场化经营管理体制之间存在不协调性,校企等各共生单元难以形成协同共生的行为模式。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营基本上仍承继了高职院校的运营模式,还未形成以产业为导向的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共生模式,这导致校企等共生单元在组织模式与行为模式上的共生关系松散,各共生单元之间责、权、利不明,信息沟通与能量传导等不畅,校企有效合作受到限制,影响了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效能。
(三)共生体发展的共生环境有待优化
共生环境包括影响共生体发展的各种外部因素。现代产业学院是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作为一种社会共生体,影响其发展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便是相应的政策制度。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共生单元在共生关系上建立良好的政策制度,创造良好的共生发展政策制度环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共生发展的共生体,涉及多方面的政府部门以及各主体自身制定的政策制度。政策制度具有明确的指引性和强大的执行力,是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障,各共生单元政策制度的共生性越强,就越有利于共生体各共生单元行为的步调一致,也就越有利于各共生单元的共生发展。共生体各共生单元的共生性政策制度是其实现共生发展的有力支持,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保障。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各共生单元都应树立共生理念,建立体现共生性的政策制度,形成良好的共生发展环境。
当前,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政策制度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政府在促进校企共生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供给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政策制度支持力度有限;而且,现有政策制度多为鼓励性支持,抽象性较重,可操作性不足。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共生单元由于共生意识淡薄,其自身政策制度建设基于共生发展的考虑非常有限,政策制度的共生性较低。这也说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有政策制度环境离校企等共生单元共生发展的政策制度需求差距较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缺乏有力的政策制度保障。
三、共生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策略思考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生发展的新模式,也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发展。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可以针对其有待解决的“共生”问题,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一)强化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明确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共生单元的主体责任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主体包括高职院校、企业、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等,它们都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共生单元。其中,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共生单元,而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等则是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共生环境的辅助性共生单元。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基本的职责,而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行业企业发展非常宝贵的人力资源,可见,校企双方需要通力合作形成共生能量,达到互惠共生的效果,最终实现其人才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企业应积极承担参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与高职院校达成战略合作,建立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合作基础,校企各共生单元树立并不断强化共生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意识[8],在人才、技术、设施设备、场地、文化等多方面实现资源的共享互补、优化组合,通过校企双方共同投入资源、共同运营建设、共享产出回报,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机制。同时,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明确各共生单元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应充分发挥作为基本共生单元的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核心作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合作框架和合作体系,有效运营现代产业学院;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作为辅助性共生单元的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多途径整合各共生单元的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营造有利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良好共生环境。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各共生单元从树立共同体意识到履行共生单元主体责任,都切实发挥促进共生体建设的作用。
(二)紧扣产业发展方向,强化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共生模式
各共生单元在组织与行为上共建、共管、共享是实现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校企深度合作、有效运营的基本模式。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等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单元应秉持以产业为导向、共生发展的理念,精诚合作,共同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管理层、实施层等各层次的组织机构,理顺和稳固现代产业学院的共生合作关系,实现共生单元在组织上的共生运作。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还应贯彻多元协同共生的理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统一顺畅的治理机制[9],充分调动各共生单元积极参与治理,共同对教书育人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评价,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有序、高效运行,强化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组织模式。此外,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各共生单元的优势,建立校企共同育人机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与改革、实习实训室建设等育人活动,切实地将产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时地融入到教学育人体系中,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应以共同育人机制为契机,深化共生单元的管理与技术合作,共同开展咨询服务与联合攻关等,既为学院积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也为企业解决生产运营中的管理与技术难题。
有学者指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与作用发挥需要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与区域产业发展等方面形成同频共振格局[10]。因此,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应以实现各共生单元共生共赢为纽带,形成各共生单元协同统一的共生行为模式;应注重其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注重其产出的对称性、互惠性,不断优化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实现校企共生系统的进化和优化,从多维度强化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校企共生体的实在性。
(三)加强共生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优化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共生环境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涉及主体的多元共生、资源的多源共享、运行的多方共治、成果的共收共赢,离不开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这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各共生单元的共同努力,形成共生单元政策与制度的共生性,更需要政府政策与制度的宏观引导、管理和规制。有学者指出,未来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样态,将决定于整个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产业系统的制度创新进程[11]。因此,政府要加强促进校企共生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出台相关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加大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投入力度,从教育和产业多角度引导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走向共生发展;同时,还应出台对现代产业学院进行管理与规制的政策制度,引导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实现共生共赢,保障现代产业学院规范发展,从引导、管理和规制等多方面营造优良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环境。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也需要各共生单元更新发展观念,树立共生理念,积极建立有利于共生发展的产教融合内部管理制度,以友好开放的态度接纳、包容共生伙伴,共同营造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还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向和事业目标,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的沟通协作,争取更好地熟悉和理解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政策,为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寻找恰当的产业依托,争取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为现代产业学院发展谋求良好的共生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Z].教高厅函〔2020〕16号,2020-07-3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4-05-2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3]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0-104.
[4]鲍计国.建立产业学院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5):33-37.
[5]闫新波.产业—企业—专业多维耦合共生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4):91-96.
[6]李红锋,王北生,王为民.现代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现实意义、机制架构与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24,44(5):65-72.
[7]孙长坪.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建设的应然与实然比较[J].职教论坛,2019(5):149-154.
[8]朱金凤,王艳丰,张丁华.产业学院视域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87-92.
[9]孙长坪.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建设的运行机制建设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5):24-26.
[10]陈小中.高职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逻辑、运行掣肘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2):28-35..
[11]聂挺.产业学院治理体系结构:演变轨迹、运行困境及优化路径[J].职教论坛,2023,39(1):103-111.
[责任编辑 曹 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