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9-20 00:00:00朱佳雨
职教通讯 2024年8期

摘 要:技工院校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机构,肩负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与使命。以N市两所技工学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理念上重技轻道、理解片面,内容上指向不明、特色不足,方式上重理轻实、学用落差,评价上标准模糊、方法单一,成效上理解浅显、践行不够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成效,技工院校应明确“三匠”合一的培育目标、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培育内容、完善多维并重的培育路径、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营造多方协同育人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嵌入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687)

作者简介:朱佳雨,女,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项目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4)08-0023-09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大批新型产业工人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取向。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肩负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为此,全面调研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总结其成效,揭示其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技工院校深入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行动指导。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为深入探究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本研究选取了N市两所技工学校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有503名在校生、2名学校管理人员、7名学校一线教师参与调查。选取的两所技工学校分别是N市公办国家级示范学校(以下简称“G校”)和民办省部级重点学校(以下简称“T校”),在院校类型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

32c39d110d437194133d5333eee36fb2a2db9c2c74787ce8ddbc63e1af783a1d本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展开调查。(1)问卷调查法。参考既有工匠精神调查量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技工院校学生实际,本研究编制了包含37题的“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基本情况”“工匠精神认知、情感、行为养成情况”“工匠精神满意情况”三个部分,其中的“情感”“行为”“满意度”题项采取李克特(Likert)五点计分法进行测量,以1—5分赋值,面向学生开展在线调查。(2)现场访谈法。面向学校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两类人群,本研究分别设计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围绕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内容、方式等展开访谈与对话,以期深入探究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

(三)调查工具

本研究借助SPSS 26.0工具对问卷题项进行信效度检验,通过描述统计呈现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情况和满意度情况,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VO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呈现学校属性、实习见习时长、专业类别在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方面的差异。

(四)信效度检验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问卷题项的克伦巴赫(Cronbach)Alpha系数都高于0.8(见表1),说明问卷信度质量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球度检验KMO=0.973>0.8,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分布值为17 421.379,自由度为496,显著性概率值为P=0<0.05(见表2),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该问卷有共同因子存在,且结构效度合理。

二、调查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结果

1.学生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503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47份,有效率为88.86%。学生基本情况及调查结果详见表3。

2.认知养成情况:学生对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理解尚浅显。从对工匠人物的认知情况看,有84.12%的学生听说过鲁班,但了解高凤林、张冬伟、胡双钱等现代大国工匠的学生未超过65%,可见部分学生对现代大国工匠了解不足;从了解途径来看,学生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媒体途径了解工匠精神的占比最多(占86.13%);关于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知,选择“精益求精”(占95.08%)、“勇于创新”(占91.28%)的学生人数分别位列第一、第二;关于对工匠精神行为的认知,选择“有高超的技艺”(占78.75%)、“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占76.73%)的学生人数位居末位。可见,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并不深刻,行为认知与内涵认知结果相矛盾,未能领会工匠精神各维度的具体含义。

3.情感养成情况:学生普遍认同工匠精神,但部分学生缺乏成为工匠的动力。学生的工匠精神情感养成情况总体良好,各题项均值都大于4.5。题项“您赞同工匠精神在未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意义深远”(M=4.64)的均值最高,但“您希望学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M=4.6)、“您希望成为工匠,并为之努力”(M=4.52)这两道题的得分极差最大,最小值是1分,反映出学生在追求工匠身份、养成工匠精神意愿上存在个体差异,有部分学生缺乏成为工匠的动力,对工匠岗位的认同度不够。

4.行为养成情况:学生“匠品”表征良好,“匠心”发展不均,“匠行”有待强化。调查显示,学生在工匠精神各个维度的行为表征平均分都处于中上水平,具体来看,“为人诚信”(M=4.510 1)、“胸怀理想”(M=4.493 3)的均值相对较高,“勇于创新”(M=4.428 4)的均值次之,“协同合作”(M=4.388 1)、“敬业乐业”(M=4.372 5)、“精益求精”(M=4.355 7)的均值分别排在后三位。可见:学生在工匠精神“匠品”维度的养成情况最好,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理想信念;学生在“匠心”维度发展不均衡,“勇于创新”维度见长,但“精益求精”维度最薄弱;学生在“匠行”维度有待强化,“敬业乐业”“协同合作”的养成水平相对较弱。

5.满意度情况:学生总体较为满意,教师好评凸显。学生对学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满意度总体较高,各题均值均大于4.5。其中,学生对学校教师与带教师傅(M=4.524 2)的满意度最高,对学校(M=4.506 2)的满意度次之,对自身与同学(M=4.441 8)的满意度最低。具体来看,学生对企业带教师傅工匠精神培育的满意度(M=4.51)略低于对学校思政课教师(M=4.54)和专业课教师(M=4.52)的满意度,对自身工匠精神的满意度(M=4.43)低于对同学工匠精神的满意度(M=4.45)。可见,相比企业带教师傅,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上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二)差异性分析结果

为探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类别以及不同实习见习时长在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度和满意度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VOA)和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

1.学校属性差异:公办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行为养成优于民办院校学生。为探究学校间差异,本研究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情感养成度、行为养成度和满意度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工匠精神情感养成度、行为养成度、满意度的P值分别为0.110、0.006、0.309,其中,行为养成维度显著性P=0.006<0.05,这表明学校属性在学生工匠精神的行为养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进一步检验G校和T校学生在行为养成方面的组间差距发现,G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行为养成度显著高于T校学生。G校作为公办国家级示范学校,其资金、师资、技术设备力量更雄厚,管理制度更成熟,教学质量更高,而T校作为民办省部级重点学校,其运营费用主要靠自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资源条件相对受限,两者办学水平差异必然带来学生工匠精神养成度的迥异。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3.专业类别差异:新兴专业的学生其工匠精神行为养成优于传统专业的学生。为探究不同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差异,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工匠精神行为养成的显著性P=0.003<0.05,表明不同专业在学生的工匠精神行为养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组间对比,总体来看,土木建筑类专业、教育与体育类专业及商贸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工匠精神各维度的行为表现得分低于交通运输类专业、装备制造类专业及电子与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得分,且交通运输类专业和装备制造类专业的学生得分最高。从产业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装备制造类专业及电子与信息类专业作为G校特色专业,学校在实训场地、教学资源上的建设力度大,这不仅促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掌握与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技术,还增强了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乐观预期,进而助力其工匠精神培育。但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两校的土木建筑类专业、教育与体育类专业及商贸财经类专业等传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未能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学生的就业岗位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不明、目标不清,自然谈不上对专业技能的钻研,其工匠精神培育成效也难免不尽如人意。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依据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两所技工学校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上都有所作为,注重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开展了系列工匠精神讲座与专题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育理念:重技轻道,理解片面

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工匠精神培育理念科学与否、价值取向合理与否会对工匠精神培育实践产生方向性和功能性的直接影响[1]。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发现,两所学校目前普及工匠精神理念的方式仅为组织教职工参加工匠精神主题讲座,并未深入至相关主题的教研探索或业务培训层面,教职工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多停留于概念层面,这导致教职工尽管普遍认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开展培育工作缺乏清晰认识,在实际教学中呈现出重技轻道、理解片面的理念问题。例如:T校管理者表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操能力,认为应对标企业工作手册来要求学生;一线教师谈到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解时,多基于个人经验的感性认识,缺乏理性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依旧重点关注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总之,学校相关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到位,教职工认识不足、理念偏颇,直接影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

(二)培育内容:指向不明,特色不足

教育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2]。由于工匠精神培育整体上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学界对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还未有清晰界定,技工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还相对薄弱,工匠精神培育内容未能得到深度开发,存在指向不明、特色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目前两所技工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主要依托德育课、职业生涯教育课、劳动教育课等通识理论课,以古代、现代工匠的事迹作为培育内容,尚未开发符合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两所学校在校园工匠文化建设上缺乏对专业特色的关照,尽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了工匠精神元素,如设置工匠精神标语、制作匠人浮雕等,但这些元素并未能深入渗透到专业建设中,导致其实用性不足,难以深入人心。

(三)培育方式:重理轻实,学用落差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工匠精神是一种默会知识,其培育也需寓于具体情境之中,即在特定工作场景中,通过个体实践以及交流学习开展,但由于当前校企间尚未形成“人才共有、责任共担”的深度合作,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缺少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导致重理轻实、学用落差问题。问卷调查显示,相比企业带教师傅,学生对学校思政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满意度更高,可见学校目前主要是通过融入思政课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而非在专业实践教学中重点开展。此外,参与调查的学生有一半以上实习见习时长仅为一个月以内,学生进入企业真实工作场景锻炼的机会有限,实践情境主要依赖于学校的实训场地,但学校实训场地建设水平存在不均衡,部分专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训场地设备更新滞后,不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前沿技术,导致学生不能做到精业。

(四)培育评价:标准模糊,方法单一

人才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3]。工匠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与方法的设立需根植于科学理论,以确保其有效性与合理性。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培育的测量与评价研究尚显薄弱,尚未形成既科学全面又具备高度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导致部分学校在探索构建学生工匠精神评价体系过程中出现标准模糊、方法单一的问题。以G校为例,该校在学生工匠精神评价体系中构建了八维度评价指标,涵盖安全和岗位意识、小组团队合作、主动提问探究、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度、实操练习水平、任务完成水平及操作技能成绩等八个方面,同时以自我、小组、教师作为评价主体,采用“很好、较好、一般、没有”等等级作为评价标准,对八个维度进行量化评分。该评价体系虽然在评价内容上兼顾多方面,但没有构建相对应的清晰可测量的观测点,导致一方面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本质上依然是结果性评价考核,未能体现学生的过程性成长水平。

(五)培育成效:理解浅显,践行不够

培育成效是指通过特定的培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效果。调查表明,技工院校学生对现代工匠精神的理解尚浅显,且认知养成度最高的“精益求精”却是行为养成度最低的指标,可见学校工匠精神培育成效存在学生理解浅显、践行不够的问题。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动机受自身情感、意志、认知等内部因素,以及他人观点、社会氛围、制度保障等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访谈中的一线教师谈到,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我认知偏差、自我体验不良、自控能力较弱等问题,兼之社会大众对工匠的认同还不够深入、崇尚技艺的社会文化尚未深入人心,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难以激发。同时,前述分析指出的学校培育理念、方式、内容等培育体系缺陷,也直接制约着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践行,造成培育成效不尽理想。

四、对策建议

勒温的场动力理论认为,对个体社会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生活空间,它包括个体行为发生的物理空间场域、心理空间场域,以及两种空间场域相互间的依存共生关系[4]。个体行为动力的产生与变化取决于内在心理需求和支撑心理需求的外部环境。从学校培育角度来看,构建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生活空间,提高培育成效,可从内外部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完善内部培育体系,通过教育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联动政企社家多方,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明确“三匠”合一的培育目标

基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工匠精神的十六字内涵解读[5]及相关学者对工匠精神“匠心”“匠行”“匠品”三大核心范畴的提炼[6],本研究将技工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内涵界定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匠心”;敬业乐业、协同合作的“匠行”;胸怀理想、为人诚信的“匠品”。技工院校应将“三匠”合一的培育目标融入顶层设计和一线教学中: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组织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业务培训,设立校本专项研究课题,搭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交流平台,提升教职员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教职员工要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教学的教育性,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日常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努力培养德技兼修人才。

(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培育内容

针对校本特色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缺失的问题,技工院校应组建由德育教师、用人单位代表、课程开发专家等多方参与的开发团队,依据工匠精神内涵,结合学校专业实际与学生现有基础,开发较为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资源。一方面,学校可面向社会收集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典范人物事迹,如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以及各省市录制的相关纪录片中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富有感召力和职业荣誉感,适合作为教育资源,或整理和分析行业内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和个人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价值;另一方面,学校可在历届毕业生中挖掘具有工匠精神的典型学生事例,制作成图文资料、书籍、视频等校本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也可鼓励教师分享自己在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的实践经验和心得,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此外,校本课程开发也要考虑到不同专业所要凸显的职业素养,为此,学校应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文化交流,将企业软文化融入教材中,突出专业性,避免教育内容的空洞无物。

(三)完善多维并重的培育路径

学校可从专业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心理辅导及文化浸润等方面多方位地开展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完善培育路径。第一,利用实训渠道,促进学生领悟内化工匠品质。“学中做、做中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训渠道开展实践培育,将专业所需的职业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领悟、内化工匠精神[7]。第二,创新活动内容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学校可围绕工匠精神开展工匠文化实践周、专业技能比拼、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及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工匠精神习得成为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第三,注重养成教育,培塑学生工匠行为。学校应制定和完善学生学习与生活领域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倡导和支持规范行为,坚决反对无序和不良行为,并采取激励、惩罚机制让学生逐渐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第四,开展心理辅导,培育学生积极进取型人格。学校可为学生提供“感恩教育”主题讲座、学习心理微课堂、自信心提升工坊、积极自我团体心理辅导及职业心理主题沙龙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育学生的进取型人格。第五,加强文化渗透,引领工匠价值认同。学校需积极建设富含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如打造“匠心”文化景观、工匠楷模文化长廊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此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体验馆及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的深厚底蕴。

(四)构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

构建既科学全面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需跳出传统评价模式的窠臼,采取更加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策略。首先,应强化过程性评价。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对精湛技艺的不懈追求与对品质的极致苛求,这一特质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每一个细微环节之中。因此,技工院校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除了关注学生最终学习成果的质量与水平,更应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态度、努力程度、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等软技能,通过课堂观察、项目日志、同伴评价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以此作为评价其工匠精神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评价标准要便于测量。工匠精神属于精神层面的概念,具有抽象意义,因此,学校在构建评价标准时应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如以学生投入作业时长、考试得分等量化标准来评价“精益求精”维度,以学生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等定性描述来评价“敬业乐业”维度。最后,应建立健全评价反馈与激励机制。评价不应仅是打分排名的过程,更应该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契机,因此,在评价结束后,学校应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指出其优点与不足,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建议。同时,学校应建立与评价结果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工匠精神奖学金、优秀工匠荣誉称号等,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追求卓越,做到精益求精。

(五)营造多方协同育人的社会氛围

学校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战场,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以及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亦是深远的,因此,学校应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积极联动政府、企业、社会媒体、家长等多方,共同营造技能宝贵、劳动伟大的整体氛围。首先,学校可携手政府,共同筹建工匠文化展览馆,定期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展览、讲座及论坛等活动,通过邀请业界知名的工匠、行业专家及学者等分享他们的职业历程与宝贵经验,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其次,校企应共同承担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责任。学校应主动寻求与行业内领先企业的合作机会,打造稳定的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深度合作,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企业可以派遣经验丰富的工匠、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或指导实训,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再次,社会舆论对工匠精神的传播和弘扬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大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最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家校合作对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向家长普及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职业发展与技能提升;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活动,如设立家长开放日、亲子工作坊等,让家长亲身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通过以上措施,各方共同努力,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媒体及家长等多方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为培养学生成长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董雅华,蒋楚楚,刘铁英,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0(3):85-9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5.

[3]萧鸣政.人才评价机制问题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3):31-36.

[4]李保玉.勒温场动力理论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大理大学学报,2017,2(7):91-98.

[5]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11-24)[2024-06-01].https://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928.htm.

[6]邓宏宝.未来产业工人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5-119.

[7]俞力.浅谈如何培养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J].教育现代化,2016,3(20):3-4.

[责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