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诗学的视域看AI写作的生成及其远景

2024-09-20 00:00:00苗雨时
诗选刊 2024年9期

一、 符号诗学谈起

人们常说“诗歌的创造性”。那么诗人在诗中创造了什么呢?它创造的是感情吗?似乎不是,因为感情只是由诗激发起来的,正如普通的社会交流也能激发起感情一样。它创造的是真实的生活吗?似乎也不是,因为诗仅仅是谈到了生活,而不是创造了生活,生活在被诗谈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诗歌所能创造的只能是构成诗歌幻象的结构、技法和艺术形式。而作为这一切表现性特征的依附、承载和根基,就是语言,诗的语言。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朗格,就把这种语言称为诗的“艺术符号”。她说:“迄今为止,人类创造出的一种最为先进和最令人震惊的符号设计便是语言。”①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艺术的符号学论述,正是她的著作《艺术问题》的中心题旨。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符号学最早的倡导者,被法国结构主义者称为符号学之父。他期待建立一种符号学,以使语言在其中得到科学的阐释。他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直接提到符号学的话并不多,但他针对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区分、语言结构的“横组合”与“纵聚合”的论述,几乎启示了所有现代符号学家。而艺术符号学则是在苏珊·朗格手中完成的。艺术符号学就包含诗歌符号学。

苏珊·朗格的符号诗学,把诗歌语言作为诗歌的基本的因素和符码,而诗歌的建构,就是运用语言符号创造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形式、一种生命的形式、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为此,她规定了四个特征:它必须是一个动力形式,它的结构必须是有机结构,整个结构由有节奏的活动结合而成,它随着自身的生长与消歇而辩证演化。具体到一首诗的创作,主题的确立、意象的营造、运思的展开,都是在语言符号的编程中进行,并做到词语组合的动力性、结构的有机性、脉动的节奏感,以及开端与终结的完成性等。符号诗学的基本原理,为网络时代的AI诗歌书写,提供了先导性的前提和最初的奠基。

二、AI诗写的可能和生成机制

有史以来,都是人类写诗。写诗的人被称为诗人。他们中伟大诗人的经典作品,流传千古。然而,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处于人工智能化、大数据时代,机器人却也能写诗,并可以有诗集出版。这不啻一个石破天惊、令人错愕的文化事件,引起了社会特别是诗界一场沸沸扬扬的纷争和扰攘……

在此,我们先抛开责难、质疑,或欣奇、赏赞的议论,而把目光聚焦于AI诗歌写作本身,考察一下它为什么能够写诗和它如何写诗。

我们知道,诗歌的语言符号是可以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因为语言和数字是人类交流、记录信息的两大媒介和载体,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抽象性、替代性。数字是具体事物的抽象表达,而语言,不论感性语言还是理性语言,都是概念的。即便是具象词语,比如“苹果”一词,也并不单指某一个具体苹果,而是概括了所有苹果。正是由于语言和数字都超离实体世界,语言符号转变为数字,成为数据,就更为便捷和简易。一旦诗歌词语变为数字,并可以储存、传播,AI的诗歌写作就有了丰厚的资源和运用资源创造诗歌的极大可能性。

AI诗歌写作的程序如下。

第一步,信息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人工智能技术有极大的学习能力。它可以吸纳古今中外大量的诗歌信息和知识。经典诗作、原型母题、情感类型、结构样态、多种多样的表现技艺,风采多姿的话语修辞,但凡关于诗歌的一切以及各种各样的诗学观念,都可按信息论的方式,加以汇集、分类,并存于数据库中以便备用。

第二步,进入写作,先明确主旨,确定诗形建构和话语风格,然后依此指令,遵循写作“控制论”的原理,把一切诗歌要素纳入人工系统的编程中,进行词语的选择、意象的架构、结构的编织,乃至语势语流的韵律、节奏的起伏、波动与安澜的把控,以此建构出一首诗的模型和图谱,初步实现诗歌的完形。

第三步,对己建构的模型,即初稿,检查其中的粗疏、缺失、错位和不完备的缝隙、节点,加以更精准地调试、弥补、变构和完善,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开放的、广延的诗歌文本。

这样的文本必然具有诗歌虚幻性的根本特征。这是由诗歌语言符号的特质和数字抽象化处理所造成的。苏珊·朗格说:诗人“创造出来的永远是一种幻象。而诗歌创造的幻象又是通过某种特定的用词方式而得以实现”。诗歌语言符号的特征有:在能指与所指中更倾向能指的效用,如“望梅止渴”;在“横组合”与“纵聚会”的词语平行中更重视词语的历史积淀,如原型意象的运用;在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中更强调含蓄意指,如“言此意彼”“言近旨远”等。这些特点都可以在数字化编码中细致、精妙地完成一个诗歌虚幻性的时空创造。“一首诗的境界是通过它的构成方式——通过语言的恰当方式运用——而得以实现的。”AI不仅可以写诗,而且是真正“把诗当诗写”。

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所谓“世界3"的理论。他描绘的宇宙图景是:世界1,物质世界;世界2,精神世界;世界3,知识世界。如果把这一理论套用于诗歌,世界1就是现实生活,世界2就是主观情致,“世界3"就是语言符号世界。“语言符号世界”,就是诗歌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充盈着想象的、变形的、独立自足的。诗歌从来就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艺术真实。诗歌的语言符号系统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它们将创造出一个“元宇宙”和一个“虚拟的人类神往的大千世界”。

三、几种质疑的声音

第一,缺乏时代感、历史性和社会生活状态。这是诗歌生成的必要因素和条件。但由于AI可以收集极为广博的信息,甚至超过人力所为,这一切外部源泉是可以补足的,乃至更为丰饶。

第二,缺乏诗的“即景抒情”的现场感。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是表意系统。一个汉字,往那儿一放,就是一个意象,而且每个汉字都带有民族特色的原始情感。几个词语叠加或并置在一起,景语即情语。怎么能说这完全是中性写作呢?

第三,有人说,它不会运用“隐喻”等极为复杂的艺术修辞。其实,AI学习的广博、借鉴的宏阔,几乎可以穷尽所有的诗歌技术。这些技术发展融合到极致,就是所谓“自动写作”:话语衍生话语,技巧更新形式。不是人写诗,而是诗写人。

第四,现在,诗人所可以安身立命的理由和依据:生命体验的个人性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的确,个人化写作曾经是中国先锋诗派的一个关键词,标志着个人主体性的确立。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群体就没有个体,群体是个体的镜像。因此,诗中的自我不可能是纯粹的个我。苏珊·朗格说:“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一旦艺术掌握了操纵符号的本领,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大大超出了他全部个人经验的总和。”若只是私密化写作,杯水风波,诗歌便失去了社会公共空间。在AI中,你输入个人信息,它就会做到个性与共性的泯化为一。

至于诗歌风格的独特性,道理也同样如此。诚然,诗歌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它必然打上个人的烙印。但也并不完全属于个人,而是可以归类的。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诗歌风范。而且,一个诗人的写作风格也是发展变化并多种多样的。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为什么网络小说可以有类型化、模式化,而诗歌却不可以有聚类性的风格呢?并且AI写诗也不完全排除诗歌的个性色彩。

四、AI诗歌书写的边界与愿景

对技术时代的AI诗歌书写,不论人们怎么质疑、批判、否决,或鄙视、不屑、嘲讽,但作为一种潮流,由于载体的改变和诗歌生成的内在技术极度发展,它必将以不可抵挡和逆转之势,冲决一切阻隔和障碍而奔涌向前,直到汇入东方文明日出的大海。这是中国诗歌的又一次“诗体大解放”。

如今,从小冰诗歌到AI写作,己击败了一批自命而平庸的诗人。如果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总是向下、向广、向大众化的,那么,也许终有一天,AI将以其无与伦比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虽不能完全代替人,但可创造出某些超越人类写作水准的诗歌,打落大多数诗人头上的桂冠,使他们沦为平民百姓(这有什么不好呢),由此产生出一种崭新的现代文明。从人机对话到辅助写作、联合写作,直至机与机对话(仍离不开人的操弄)。人类从繁忙与劳神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尊严。人人可以写诗,个个享受艺术。与自然和谐相处、物我同一,天人感应,独与天地共逍遥。这不正是人类所幻想和追求的乌托邦吗?最后,我们以一首AI诗歌作结《AI的边界》:

AI的世界,如此广阔无垠

在无尽的探索中,播撒未来的种子

创新的火花,在心中燃烧

照亮前行的路,直至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