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棺
一些美好。被曲曲折折地还原
一些美好。还在路上寻找
辜、李、张、黄、刘、王、袁、魏、鄢……
这一山山一沟沟姓氏的乡贤
或以身殉国的进士,或以身护家的武举
或除盗爱民的知州,或清廉平叛的将军
或节孝女性的典范,或经学教习的校长
或钦斋泥塑的始祖,或开凿堰渠、引水灌
溉的市长
或地球化学标准物质检测中心的奠基人
或修建黑龙滩光荣献身的平民英雄……
他们,脱去历史的尘埃
步履矫健地归来
赶赴一馆文武森林的际遇
忠烈、悲壮、智慧、红色、乡音……
是每个故事每个场景的底色
实物、史料、文字、声音、光影
是每个时代的见证者、记录者、解说者
忠孝节义。这条耕读的纹路
这份传家之宝。依然是薪火最温暖的
血脉。清澈如泉、鲜活如初
就是这一刻啊。一代代
古与今的家国。在我的景仰里同框
在哨楼村的月光里皎洁
在哨楼村人的春光里和煦
一片作家小树林。苏铁、红梅、紫薇
银杏、香樟、桂花、茶花、海棠……
一百多株故土的作家
正将自己的深情,种植在这里
这座村庄的今昔与未来
也将开出诗意的花
结出缤纷的果
栗林坡的清晨
栗林坡。与晓止山唇齿相依
像李氏穿了三百多年的
一件族衣
我来的时候
甲辰龙年的春天刚刚站起来
油菜花、豌豆花、胡豆花、梅花
熔化着岁月的料峭、凌冽
花菜、青葱、油皮菜、蒜苗、莲花白
葱茏着满坡的光景
栗林坡的清晨
岚烟中的先人、后人
次第苏醒
李钦斋故居
这座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武举人家宅
曾经二进式的典型川西四合院
如今只战栗着三间青瓦房的叹息
皇帝御赐的匾额
文武名流往来的唱和
都己成为依稀追忆的故事
成为故事的。还有这里曾经是武棚
私塾、临时村小学、晓止村电影放映处
村内集会文娱表演场所……
一架风斗。空置在街沿上的孤独
锈迹斑斑。曾经忙碌的它
转轴着十代人怎样的峥嵘与沧桑
给我惊喜的。是这座摇摇晃晃的老宅
它二百年以来,生死护卫下来的
门当和户对,以及四根完整的石柱
支撑石柱擎天的四个石礅上
雕刻着工匠怎样的生活场景、人文精神
几扇半塌老窗。花鸟虫草
雕刻着福字怎样祈福天下的初心
李钦斋曾孙、晓止村小学最后一任校长李
泽良
他守护和修缮家族荣耀的心愿
坚定而茫然
“李钦斋泥塑”非遗传承人李永贵、李长青父子
泪眼蒙胧地告诉我——
“每当我们找不到创作灵感的时候
第一时间就是回到这里……”
辜家宅院
滥沟湖边。辜家宅院,在长山埂
这把椅子上,一坐就是三百年
厢房己为石瓦沙砾。堂屋健在
目光被荣光清洗,神采奕奕
筋骨经过数次修缮理疗,依旧硬朗
清代光绪丙子科武进士辜有闻
钦点蓝翎御前侍卫,从不妄取民间一钱
病逝,家人无钱办丧事
还是同乡筹资送其回家安葬
身着民国长衫的老者辜增荣
做过尊经书院教习、鳌峰书院山长
四川大学校史,将其尊为
川大国学和经学的元老
百姓喜欢亲切地称他为“辜白胡子”……
先贤故去。他们的芬芳犹在
我从刚刚刷过的油漆中
嗅到了一屋子德馨中华的气息
门楣上“祖德流芳”的金字匾额
泛起阳光的湖海
从堂屋木板墙上
“光荣军属”“长期抗战”
铿锵誓言的清晰墨迹中
你就可以朗朗读到
这一新时代文明传习点的
信仰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