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多迷茫,只因《大学》没读透

2024-09-20 00:00:00黄秀卓
乡音 2024年9期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之作,自古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练的语句,成为人们追求知识、提升修养的必读之书。

找到人生“知止处”

《大学》开篇这一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在《大学》中的含义,可以理解为“知道应当达到的境界”。这种境界,并非简单地指物理上的停止或结束,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高度与深度,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目标并非盲目地追求与索取,而是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种方向和目标,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心的自觉与选择。只有当我们真正“知止”,才能明确自己应当追求什么、放弃什么,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知止”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追求名利、权力的旋涡中,从而迷失了真正的方向。而“知止”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力,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不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干扰。

找到人生“至善点”

《大学》最能反映“至善”的阐述,是“八条目”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4条。如若把“修、齐、治、平”4个方面的要求往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代入,你就会明白人生一趟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讲书人樊登曾说过,如果一个人说“我的目标就是买房”“我的目标就是买车”,那么等你实现了这样的目标以后,你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并没有给你带来预期的幸福感。《目标感》这本书说,人生目标就是“终极关切”,是驱使大多数日常行为的动机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根源。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活得有劲儿、有韧性、有活力,那就不能只满足于找到一个物质层面的目标。

所以,要像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说的那样,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与社会有关的目标。只有这样的目标才是人生“至善点”。

换句话说,“至善”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的境界,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它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完善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找到人生“修身路”

《大学》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不仅告诉了我们“知止”的重要性,更清晰明确地给出了抵达“至善点”的路径。关于路径,就看这两句了。

第一句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话描绘了从认识世界到实现天下太平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的,层层递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个体层面,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心正身修的境界。而在社会层面,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实现了自身的完善,家庭才能和谐,国家才能治理有序,最终实现天下的和平与繁荣。

第二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强调了修身在人生进阶次第中的关键地位。无论是天子还是庶人,都需要以修身作为根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天子尚需持之以恒地修身,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该如此,不断去阅读、去领悟、去践行,这便是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