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目标、价值与路径

2024-09-20 00:00:00马一超
乡音 2024年9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指出:“人民政协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各方面人士要围绕中共二十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强调:“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时代,把凝聚共识摆在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突出位置,是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抉择,也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迫切需要。

一、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家团结起来,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就必不可少。”“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阐明了人民政协在新时代凝聚共识的重要性,阐明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也指明了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目标要求。

在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人民政协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的工作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有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价值

(一)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70年来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政协从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发挥着凝聚共识、凝聚人心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政协的五大任务,即协商国际问题、商量候选人名单、提意见、协调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民主人士领导人员之间的关系、学习马列主义,这五大任务中就涵盖了凝聚共识的任务。改革开放后,人民政协依然承担着凝聚共识的职责,在凝聚共识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我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的重任,更加需要广泛凝聚共识。

(二)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工作定位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起把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工作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从中可以看出,人民政协工作的原则是“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团结大联合需要的是凝聚共识,只有凝聚起共识才能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人民政协需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协调好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从而凝聚起最大的共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第三条规定:“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的重要举措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亦可建议上列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协商。”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应当要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在协商工作中凝民心、聚民力,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凝聚共识是保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迫切需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决定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民政协切实发挥凝聚共识职能成为保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迫切需要。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数量空前庞大,统一战线面临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局面;第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周边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着力防范和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第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发表观点、接受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如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这在过去的“小众”媒体,现在却摇身成了“大众”媒体,当前做好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极其重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迫切需要人民政协牢牢把准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强化凝聚共识的职能。人民政协在发挥凝聚共识的职能时,既要凝聚各级政协委员的共识,还要通过各级政协委员向所联系的界别群众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三、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路径

(一)在协商工作中凝聚共识

协商民主是凝聚共识的重要方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要聚焦国家中心任务,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章程对协商民主、增进共识作出了规定。在协商过程中,要求同存异,对于一些意见和建议,只要是真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拥护祖国统一,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要在各种政协会议中凝聚共识,例如,全体会议、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远程协商会等会议的内容都要体现出凝聚共识的要求;要围绕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进一步增进共识。

(二)在学习工作中凝聚共识

重视学习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民政协的重要工作。在新时代,人民政协要继续发扬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把加强学习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有效途径。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真学真用,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中真抓实干的担当作为,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中凝聚共识的实际行动。要形成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主席会议集体学习、常委会会议集体学习、委员定期学习等学习体系。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引领政协委员在学习中凝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在调研工作中凝聚共识

考察调研能够使政协委员了解基层情况,同时也是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新时代,要把考察调研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尽可能多地组织考察调研活动,让广大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真切地感受到国家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要在考察调研中增进共识,考察调研要认真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增强推动政策落实的自觉性;考察调研中要注重了解社情民意,发挥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们的作用,深入群众之中,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百姓呼声,通过社情民意专报等方式把基层的诉求反映给有关部门,进而化解矛盾、解决难题,扩大共识面,最大程度凝聚共识。

(四)在谈心谈话工作中凝聚共识

建立谈心谈话制度,是凝聚共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谈心谈话中,要倾听委员们的心声,及时了解委员们的思想动态,强化思想政治引领。要在一些关切点、敏感点、风险点上认真地谈、深入谈,把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做好思想沟通和解疑释惑工作,达到凝聚共识的效果。要重视与党外委员谈心谈话,把谈心谈话作为一项工作抓好抓实。政协党组成员要加强与所联系界别和专委会的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工作。谈话的形式和内容应具有多样性,例如一对一谈、小范围谈、多次谈、一次长时间谈等。谈心谈话中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重在听取意见、交流思想、解疑释惑。在谈心谈话中增进共识,进一步促进党内党外人士合作共事。

(五)在联谊工作中凝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善于联谊交友,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统战属性是人民政协最基本的属性,统战职能是人民政协最基本的职能,做好团结联谊工作是人民政协发挥凝聚共识职能的重要环节。人民政协要重视团结联谊工作,在联谊工作中凝聚共识。在开展团结联谊工作中,既要团结党外人士,促进党内党外人士合作共事,又要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界委员作用,促进民族团结;要加强与宗教界委员的日常联谊交往,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宗教界人士的思想动态,团结宗教界人士,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进一步加强同海外侨胞的联络联谊,做好有关工作,积极引导海外侨胞讲好中国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为河北省委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省政协理论研究基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