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2024-09-20 00:00李姝月
管理学家 2024年17期

[摘 要]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综合素质对于我国的稳定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人格也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文章详细探讨了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7-0043-03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其生理发育、智能发展及情感培养上在与他人心理不冲突的范围内,使个人的心境处于最佳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个体在心理状态方面需要与同年龄段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要求人们生活与工作中做到知、情、意关系相互协调,其心理状态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够达成一致,从而使得个体的生活和发展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1 ],确保人们能够高效工作,愉快生活,进而充分凸显自身的价值,确保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和社会发展情况均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一是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鉴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根本基础。只有智力正常,大学生才能够适应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正常地生活和学习。

二是情绪健康。健康的情绪可以使大学生拥有开朗乐观的性格,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确保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不受影响。

三是意志健全。健全的意志可以使大学生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自身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实现目标。

四是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够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确保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这也是大学生给予自己准确定位的基础和保障,使其客观地认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

五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大学生是否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否在生活中与他人搞好关系,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这也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六是适应能力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随时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环境变化,这就要求大学生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认知,确保自己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凸显自己的价值。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偏多

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导致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包括神经衰弱、悲观厌世、精神分裂倾向以及强迫症等,这对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休学或辍学,进而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2 ]。部分大学生虽然能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存在着同学关系紧张、环境适应能力差、自身情绪调节能力不高、情绪波动比较大等问题。

(二)对于未来的发展缺乏安全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环境的变化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及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此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担心自己的就业及后续发展问题,甚至会盲目地放大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压力,使其缺乏安全感,担忧各种危机的发生,出现焦虑、紧张、抑郁、患得患失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 ]。

(三)情绪化倾向较为严重

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为缺乏,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情绪波动较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方式、就业环境方面均面临着一定的变化。一旦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大学生在情绪上的变化就会较为突出,如表现为抑郁、暴躁、紧张、焦虑等[ 4 ]。控制情绪的能力不高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其无法将专注力投入到学习中,这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自我效能感不高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对于目前生活、学习乃至以后发展的自信心。目前部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较差,认为自己能力不突出,无法应对以后的就业挑战,这也是大学生没有信心的表现,不仅会导致大学生在以后就业的过程当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使大学生产生极度自卑、被动、胆小的心理,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严重者甚至导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无法得到有效处理。随着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兴起,大多数大学生都喜欢在虚拟的社交网站中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不愿参加传统联谊聚会等方式与他人交往,这也导致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一)积极倡导大学生开展有效的“自我教育”

1.加强对自己的正确认知

目前,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认知,在日常生活中非常自负,自我感觉良好,对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缺乏正确认知,导致大学生一旦遇到一些打击,就很容易产生沮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情绪。甚至导致情绪完全崩溃,走向反面,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知,使其深入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不足,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使大学生了解自己与他人相比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积极的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这可使大学生在日后遇到一些困难时不至于过分沮丧而焦虑,加强对于自己的正确认知,帮助大学生针对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 5 ]。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应将目标定得过高,使自己难以实现而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也不应定得过低而轻易实现,导致大学生无法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产生自负心理。因此,正确地评价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也是大学生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对于目前自身的状态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这也是大学生能够充分凸显自身价值、获得更好发展的基础与保障,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开心乐观地面对一切,如在日常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不因出身农村而自卑,不因贫穷而气馁。同时能够正确面对他人对于自身的一些看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努力钻研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面对一些腐朽思想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坚持以马列主义为自身的行为指导,充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学生提出的“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的号召,为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打好基础。

3.提升自我情绪调控能力

为最大程度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应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方法。首先,大学生可从自我认知着手,结合自身的生活学习情况,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确保在学习生活中能够坚持正确的努力方向。其次,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这都能够为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打下基础。最后,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应采取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包括与朋友聊天,向朋友倾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苦恼;可以听音乐,散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释放,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高校应树立完善的教育理念

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该时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生活经验,加之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一些错误的信息,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对于高校而言,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授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水平[ 6 ]。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地进入社会进行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因此高校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从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向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方面转变,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人才。

2.将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开设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压力排解方法、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等。大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及时间安排,选择相关的选修课。但由于心理教育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相关教材比较陈旧,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有待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重视度,高校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类型的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使大学生都能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自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认识,使大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在自己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时能够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确保自己处于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之中。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过程中,高校可指定针对性的专用教材,规范相关的教学内容,聘请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认知与了解。

3.设立校内心理咨询机构

为确保学生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及时就医,保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高校应设立校内心理咨询机构,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问题治疗。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改善心理咨询工作条件,配备心理咨询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专职人员,从而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也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分析大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同时积极利用讲座等方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规律性,使大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这都能够为帮助学生预防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打下基础。

(三)家庭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要确保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虽然大学生大多都在高校内生活,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有限,但父母的一言一行仍旧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价值观念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包括经常与大学生进行聊天谈心,详细了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一定的科学指导和鼓励,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面对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家庭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结语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当中,由于生活经验较为缺乏,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加之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其心理健康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完善教育理念、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程以及设立校内心理咨询机构。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对大学生进行开导,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及时走出负面情绪,合理调节情绪,以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贾洁,郑孟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22):187-189.

[2]许琦.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大众文艺,2023(22):157-159.

[3]王富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3(19):97-99.

[4]韩平.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助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20):27-28+34.

[5]朱守丽.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0):51-53.

[6]王继顺,仲芳.大学生心理疏导的现实困境与跃升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5):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