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

2024-09-19 00:00刘国兵任梦楠
中国电化教育 2024年8期

摘要: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成长的过程,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相关写作知识,才能拓展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做到有话可写、有话能写、有话会写。如何借助智慧教育促进学生写作知识的建构与积累、提高写作场景的真实性,成为当前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基于Karl Maton的语义波理论,以智慧教育为导向,旨在探索高中虚拟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为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技巧、促进学生相关写作知识的建构与习得、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提供新的视角,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智慧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语义波;智慧教育;虚拟现实(VR);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受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基础教育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41号)资助。

一、引言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的信息技术快速融入我们人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尤其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影响深远[1],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2]。近年来,教育部深入贯彻实施党中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探索开展智慧教育,利用新技术形成的智能环境推进教与学模式变革[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统筹建设智能化教育教学平台[4],智慧教育发展势不可挡。

在智慧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型教育形势下,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各个阶层,包括中学英语教学。其中,VR技术以其能够打造多感官参与的多元智慧语言交际场景等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感知媒介,VR技术可以帮助营造真实语言交际场景,让学生在智能化的环境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感知与体认,促进抽象知识具像化,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理解、建构与积累。随着5G技术的应用,XR(AR/VR/MR/HR等统称XR)技术的教育应用得到逐渐加强,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教育发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XR技术将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5]。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语言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在社会情境中理解和表达意义,并通过语言学习和使用获得语言意识和语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6],在学生成长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比如,听力、阅读等作为理解性输入技能往往能够得到重视,而作为表达性输出技能的口语和写作却常常由于缺乏真实英语语言环境而效果欠佳。尤其是写作教学,目前属于我国英语教学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具体来讲,不少学生处于写作兴致不足、写作能力欠缺的困境,他们往往想提高英语写作成绩却苦于表达,写作内容缺乏思想性和逻辑性。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忽略对学生写作内容的针对性指导。究其原因,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积累式写作知识储备不足密切相关。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教授学生科学的知识积累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足够的英语写作知识和高效的思维表达技巧,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任务中有话可写、有话会写。本研究基于Maton的语义波理论,以智慧教育为导向,探索高中英语虚拟写作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为促进学生积累式写作知识建构与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效果提供新的视角,为智慧教育与英语写作教学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一)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旨在考查学习者综合使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能够训练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为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20世纪60年代,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结果教学法在国外占据重要地位,被用于培养学生的词句运用能力;20世纪70年代,过程教学法出现并得到教育界学者的重视,其将写作教学分成特定环节和步骤,强调基于写作过程开展写作实践;20世纪80年代,体裁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开始流行,分别提倡教师以“重视写作题材”和“从做中学”为教学理念开展写作教学。另外,国内学者朱玲探究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7];王学文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主题体验英语写作数字化教学模式,对专业英语写作课进行改革[8]。尽管既存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各有优势,但是很少能同时满足学生对英语写作知识的积累及其对英语写作场景的真实体验,因此,将语义波理论和智慧教育理念相结合,探索高中英语虚拟写作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方法尤为重要。

(二)VR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简称VR),是一种辅助多感知虚拟场景创建与体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9],其能够向体验者提供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的虚拟情景,进而给使用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感受,被广泛应用于在医疗、娱乐、旅游等领域。以3D技术等为代表的VR技术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英语学习兴趣[10]。近年来,针对VR技术融合教学的研究逐年增长,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技术的变革。例如,安传迎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沉浸化教学的影响[11];廖宏建认为,在英语读写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仿真场景的具身探索,以主人翁视角参与虚拟情景体验[12]。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在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整体写作水平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三)语义波理论

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社会学家Karl Maton继承并发展了Bernstein的语码理论和知识结构理论,创立合法化语码理论(Legitimation Code Theory,简称LCT)[13],并提出语义性原则[14],用以解释积累式知识建构对学习的重要性。语义性即指语义波(Semantic Waves),包括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简称SG)和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简称SD)两个维度。语义引力是指语义与其所在语境之间依赖关系的强弱程度,其强弱浮动可以用(+)和(-)来表示。语义引力越强(SG+),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越发依赖特定语境;语义引力越弱(SG-),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越发脱离特定语境。语义密度是指单位符号凝缩意义的多少,其强弱浮动也可以用(+)和(-)来表示。语义密度越强(SD+),单位符号所凝缩的意义越多;语义密度越弱(SD-),单位符号所凝缩的意义就越少。例如,教科书和讲义中的语言通常表现出较强的语义密度,因为许多知识都被浓缩在术语中,其同时又显示出相对较弱的语义引力,因为知识不一定依赖于特定的上下文语境,而是隐含于抽象原理或普遍现象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例子来加强语义引力,或者用日常用语对技术化的术语进行简单的解释来削弱语义密度[15]。

1.语义波与积累式知识建构

教育知识建构是一个不断地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再将具体知识概括为抽象概念的循环过程。在这种抽象→具体→抽象的知识转化过程中,SD和SG会发生相对独立的强弱变化。语义密度和语义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语义刻度上此消彼长、循环反复,便形成语义波(如图1所示)。根据语义波波幅,可以追踪时间推移过程中的知识变化[16]。

Maton认为,累积式知识建构是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先前所学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将新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当中,而SD和SG所形成的语义波与其关系密切[17]。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知识积累的困难,Maton提出利用SD和SG来探究合理化知识建构行为的组织原则和积累式知识的建构模式,并绘制了三种语义轮廓(如下页图2所示)[18],来展示一段时间内的知识建构。A1、A2和B三种语义轮廓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知识建构模式。其中,与B相比,A1和A2的语义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A1中,SG和SD分别代表高语义密度、低语义引力的抽象知识语码,即知识对语境的依赖程度很低或者脱语境而存在;在A2中, SG和SD分别代表低语义密度、高语义引力的知识语码,即知识对于特定语境的依赖程度较强,一旦脱离该语境将可能失去原有的意义。在B中,语义轮廓的变化幅度最大,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的强弱此起彼伏,表示知识在建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再语境化等方式在抽象概念和具体实例之间不断地演绎或归纳,形成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过程。

理想的知识学习应该是“抽象→具体→抽象”的循环过程,依据三种语义轮廓,B所代表语义轮廓是最有效的知识建构模式。其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表示教师能够运用教学实例或日常话语等将抽象知识“解包”,接着再通过再语境化等方式将一系列具体事例“重新打包”,重新概括为抽象概念,使知识不断地经历演绎和归纳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符合学生积累式知识建构的认知特点。

2.国内外关于语义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义波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历史、生物、化学、法律等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例如,Erika Matruglio等人阐述了历史教学中制造语义波的一个重要策略——时间转移[19];Margaret A.L.Blackie诠释了以语义波理论为指导的化学教学框架[20];Lucy Macnaught等人借鉴了合法性语码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互补理论框架,探讨了其对教师培训的启发[21];Zaheera Jina Asvat探讨了语义波理论对职前教师教学的脚手架作用等[22]。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语义波的研究热度也在不断增加。例如,朱莉莉探究了语义波理论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23];就语义波的形成机制问题,朱永生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并论证了“空间性”语义波形成机制的观点[24];于晖以语义密度为视角,开展了教育语篇积累式知识建构分析等[25]。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我国也有学者从语义波理论视角开展研究。例如,张德禄等介绍了该理论在教师课堂话语建构与分析中的应用,并剖析了其适用性[26];张宜敏基于SFL和CLT,对积累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27];马晓雷等探究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外语教学的有效实践模式等[28]。但是,总的来讲,以语义波理论为基础的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将语义波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空缺更是亟待填补。

三、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一)设计理念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VR技术赋能英语写作教学的巨大潜势和积累式知识建构特点的基础上,试图探索以语义波理论为指导的高中英语虚拟写作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真实的情景体验对于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在语言所处的社会情境中参与实践与体验,并通过与具体对象的双向交互实现社会意义的建构[29]。而VR技术在丰富英语写作课堂的真实情景体验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这与语言学习的情景需求相契合。将VR技术融入英语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深度融入写作主题,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学生的写作内容拓展空间。另一方面,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是一个积累式知识建构的过程,涵盖了对知识的不断拆解与整合[30]。语义波理论注重积累式知识建构,主张通过再语境化的方式使知识不断经历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环过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这无疑会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将VR技术与语义波理论相结合进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实现真实写作场景体验和写作知识深度理解与建构的双赢。

图3展示了一段时间内写作知识的建构与积累的过程,包含抽象写作知识的“解包”与“重新打包”。“解包”即利用语言情境或事例将相对抽象的概念或知识转化为具体知识的过程,将抽象写作知识“解包”的过程就是充分利用VR教学技术(VR视频、动画等多模态教学资源)将写作话题中的复杂概念转化为较为形象生动的学生易懂的具体知识的过程;“重新打包”即通过总结、思考和归纳将具体知识概括为抽象概念的过程,将写作知识“重新打包”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和理解对写作概念进行自主定义的过程。分别将抽象写作知识教学与VR教学定位在语义波的波峰和波谷的位置,体现出二者在高中用英语写作教学中相互促进、融合并进的关系。

首先,写作知识的呈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接受低语义引力、高语义密度的语义概念。在抽象知识理解方面,学生往往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对写作知识进行“解包”,即将知识拆分成学生容易理解的概念,促使SG+、SD-,而这一过程恰好能够发挥VR教学的优势。利用VR技术,教师可以呈现真实的写作情景,使得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学生获得沉浸式写作体验,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其次,学生在获得真实写作情景体验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写作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检验,这一过程涉及对零散知识的“重新打包”。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梳理、概括与提炼,完成知识由具体化为抽象的过程。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两种教学方式相互依赖、互为补充,共同推进语义波前进,帮助学生完成积累式写作知识建构。

(二)案例分析

本研究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三册Unit8,Lesson2,Greening the Desert为例,设计一节写作课,以此探究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虚拟课堂教学及其优势。本节课结束时,学生需根据课上所学以“Greening the Desert”为主题写一篇120词左右的英语作文。

教师在进行相关写作知识讲解之前,需先对写作任务进行切分,将写作任务分为三个部分:两个“W”、一个“H”问题,即What is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reason of its occurrence?(“W1”问题)、What problems does the desertification bring?(“W2”问题)和How to green the desert?(“H”问题)。之后对“土地沙漠化”进行含义及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以及治理对策分析,同时注重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检验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程度。每部分教学都包含“问题呈现→概念‘解包’→‘重现打包’”的环节,并将形成性评价设置在概念“重新打包”过程中。对于形成性评价,教师会在课前统一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自测表单,包含写作任务的三个问题,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在概念“重现打包”环节根据教师指导独立填写完整。

如图4所示,本节课中,将两个“W”、一个“H”的问题教学分别放置在语义波的波峰,将VR教学环节放置在语义波的波谷,使得写作知识讲解与VR教学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由此形成三个完整的语义波循环过程。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三个语义波的“解包”→“重现打包”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借助VR技术增强抽象写作知识的可理解性,帮助学生对写作主题理解透彻。具体来讲,两个“W”、一个“H”问题的“解包”→“重现打包”过程,需要教师完成一定的教学步骤,如表1所示。

经过以上三部分写作教学,学生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将自测表单填写完整,对“土地沙漠化”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治理措施等相关话题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为写作任务的完成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以上教学案例,通过“土地沙漠化”主题写作知识“问题呈现→概念‘解包’→‘重现打包’”的三个语义波循环过程,使“土地沙漠化”相关概念不断经历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促进学生写作知识的建构与积累。VR教学技术的介入,使得概念“解包”过程更加生动化、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给学生带来了多感官真实体验,并加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三)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优势及应用建议

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教学,能帮助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知识积累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适时、适度、合理地向学生呈现相关写作知识,促进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内化知识。在教学中,VR技术以知识呈现辅助工具的形式被运用于多维虚拟场景打造,给师生带来多感官真实体验,促进抽象知识“解包”与“重新打包”,推动语义波向前发展。具体来说,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教学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写作主题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写作知识多元化。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教学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等的基础上,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选取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写作主题进行写作教学,进而调动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促进其对相关写作知识的建构,并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文化意识熏陶。

2.VR助力创建资源共同体,实现写作资源交互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围绕VR教学资源形成一个写作资源共同体,师生之间共享写作资源与创意,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得到充分重视。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自主性,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通过VR技术的介入,学生能拓宽对写作主题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并有机会化身虚拟人物参与同伴互动、云游虚拟情景,激发写作灵感。

3.理论教学与VR体验环环紧扣,推进教学过程智能化。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教学充分考虑知识建构特点、学生认知特点和VR技术的优势,将VR技术与写作知识教学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VR真实情景体验衔接融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环环紧扣”,使得理论知识不断经历“解包”和“重现打包”的过程,共同推动语义波前进,在智能化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积累式写作知识建构。

4.学生切身融入虚拟场景,促成写作体验情景化。真实的写作场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灵感,利用VR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打造教学所需的写作情境。在将抽象的写作知识具象化的过程中,引入VR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多模态教学的优势,给学生带来多感官真实体验与冲击,帮助学生通过完成虚拟任务或者体验虚拟游戏等加深对写作主题的深度理解。

本研究探讨的语义波理论指导下的虚拟英语写作教学在教学组织、写作体验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写作目标细化,逐级推进写作知识的呈现与讲解,促进语义波前进。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学习与互动。再次,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技巧与方法,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打造真实的写作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积累式写作知识建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VR技术的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适度原则。VR技术归根到底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其使用场景,切不可本末倒置,使其过多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与学生一起完成知识的“重新打包”,并鼓励他们将写作灵感落于纸笔,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Maton的语义波理论,以智慧教育为导向,探索了高中虚拟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在理论方面,其填补了语义波理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空缺,为实现英语写作教学的智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方面,其为激发学生多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写作知识积累与建构、提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供了实践参考。放眼未来,如何将语义波理论和智慧教育融合教学更加有效地应用于不同学段以及不同课型的英语课堂,我们的创新之路仍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21世纪以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3):5-12.

[2] 谢幼如,夏婉等.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课堂:逻辑要义、实践向度与典型样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3,(9),50-58.

[3] 教育部.关于政协第 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737号(教育类317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 jyta_jijiaosi/202204/t20220411_615570.html,2022-11-27.

[4] 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 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 html,2022-11-27.

[5] 胡钦太,丁娜等.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5G+XR情境互动教学模型构建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7.

[6]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7] 朱玲.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 114-115.

[8] 王学文.主题体验式英语写作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J].教学与管理,2018,(30):108-110.

[9] 高媛,刘德建等.虚拟现实技术促进学习的核心要素及其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0):77-87+103.

[10] LAN Y J.Contextual EFL Learning in a 3D Virtual Environment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5,19(192):16-31.

[11] 安传迎.5G+VR促进大学教学从片面沉浸化到全面沉浸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1,9(4):59-68.

[12] 廖宏建.应用Kinect构建英语课堂虚拟教学情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64-70.

[13][16][26]张德禄等.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2016,37(2):52-55.

[14][17][18] Karl Maton.Making semantic waves: A key to cumulative knowledge-building [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3,24(1):8-22.

[15][19] Erika Matruglio,Karl Maton & J.R.Martin.Time travel:The role of temporality in enabling semantic waves in secondary school teaching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3,24(1):38-49.

[20] Margaret A. L.Blackie.Creating semantic waves:using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as a tool to aid the teaching of chemistry [J].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4,15(4):462-469.

[21] Lucy Macnaught,Karl Maton,J.R.Martin,et al.Jointly constructing semantic waves: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training [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2013,24(1):50-63.

[22] Zaheera Jina Asvat.Semantic waves and their affordances for teaching scaffolding to pre-service teachers [J].Reading & Writing,2022,13(1):e1-e10.

[23] 朱莉莉.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外语研究,2017,(4):66-68.

[24] 朱永生.合法化语码理论对Bernstein知识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外语,2014,11(6):1+10-13.

[25] 于晖.基于语义密度的教育语篇累积性知识建构分析[J].中国外语,2018,15(3):21-30.

[27] 张宜敏.构建语义波 实现再语境化——一项基于SFL和LCT的累积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2017,33(2):132-139.

[28] 马晓雷,葛军等.线上线下混合式外语教学的有效实践模式探究[J].外语界,2021,(4):19-26.

[29] 李颖.虚拟现实(VR)与外语教学模态再建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0,(1):24-30+4.

[30] 毛佳玳.智慧教育导向的VR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2,(3):64-70+112.

[31] Yeh Y L,Lan Y J.Fostering student autonomy in English learning through creations in a 3D virtual world [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8,66:693-708.

作者简介:

刘国兵: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任梦楠: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Virtua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Semantic Wave Theory:Concept and Practice

Liu Guobing, Ren Mengnan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is a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Only by continuously accumulating relevant writing knowledge can students improve the richness of their writing content, know what to write and how to write. How to use smart education to facilitate students to construct and accumulate writing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authenticity of writing context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whe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the Semantic Wave Theory of Karl Maton and smart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ttempts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thus,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promoting students’ construction and acquisition of English writing knowledge, facilitating the efficiency of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and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skills, and providing novel idea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Keywords: semantic wave; smart education; Virtual Reality;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