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蕴含健身、养生、强体的疗效,对于改善人体生理、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2022年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大地提升了太极拳国际知名度,掀起了太极拳相关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背景下,亟需探讨以更加高效、卓越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深化太极拳的传承工作、拓宽其发展渠道,并推动其创新发展,进而增强太极拳的发展动力,巩固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全面探求太极拳研究轨迹,研究通过可视化软件以知网收录的2000-2024年国内太极拳相关文献为基础,对二十余年来太极拳研究动态进行定量分析,以期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示太极拳研究领域的热点及进展,从而为太极拳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一、研究数据结果分析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平台,通过高级检索将文献设置为“学术期刊”,来源类别选择“北大核心”“CSSCI”,检索主题为“太极拳”,时间节点为2000年1月1日-2024年5月13日,共检索到1346篇相关文献,经软件CiteSpace 6.1.R6剔除重复文献,最终得到1343篇有效文献。
通过发文量的统计可以看出一定阶段内我国太极拳研究的活跃度和关注度。从2000-2024年国内太极拳研究领域在“北大核心”和“CSSCI”两大数据库中的发文量及其随年份增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太极拳相关研究每年发文量均在20篇左右,截至2014年,国内太极拳相关研究呈波浪式持续上升,而在2014年后,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国内太极拳研究发文量于2004年达到第一个高点(61篇),其原因可能是历经2003年“非典”疫情的肆虐,太极拳在预疾病、强身体等方面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另外,受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后续阶段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层出不穷,主要聚焦于太极拳健康促进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研究。2006年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太极拳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将国内太极拳研究推到高潮,促使太极拳研究发文量于2008年达到第二个高点(69篇),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内外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武术被设为奥运特批比赛项目;2012年,武术入围2020年奥运会比赛备选项目,“武术入奥”的话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促使国内太极拳研究发文量于2014年达到第三个高点(92篇)。在2014年后,有关太极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发文量虽有所减少,但每年发文量均在40篇左右。
经CiteSpace 6.1.R6统计2000-2024年国内太极拳相关研究领域共涉及671位作者,可以看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杨建营,在2000-2024年间共发表26篇相关文章,其次是虞定海,发表15篇相关文章,刘静发表13篇,姜娟发表9篇,徐亚奎、孙威、杨慧馨各发表7篇。发文前六的机构依次是上海体育学院(78篇)、北京体育大学(29篇)、华东师范大学(26篇)、华南师范大学(19篇)、北京师范大学(18篇)、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16篇),这些研究机构在太极拳相关领域的研究上均取得显著成果。
二、太极拳研究热点分析
(一)太极拳健康促进研究
太极拳作为一项集美观、健身和修心为一体的保健运动,具有其他体育项目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简单易懂、形式多变等等。国内研究充分彰显了太极拳在强身体、养心性、缓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国内学者围绕健身、健康、养生、心理健康、运动处方、健康促进、运动疗法等关键词深度探究太极拳的功能与作用。
1.太极拳强身体研究
太极拳属于有氧运动,其步伐沉稳缓慢,练习时需学习、语言、记忆力以及执行功能协同进行,强调身体保持中正,这对于练习者的脊柱、腰椎以及整个运动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都至关重要。近年来,太极拳研究前沿的聚焦点在脑健康、膝关节、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生活质量等。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够显著提升身体素质,还能有效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增强抗病能力,有效预防多种潜在疾病的发生。
2.太极拳养心性研究
心理健康是衡量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繁重的工作任务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人们饱受浮躁、紧张和压抑等情绪的困扰,导致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失眠症等心理问题的显著增加。而太极拳可操作性强、适用性强、简单易懂的特点正是人们进行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学者华正春、沈鹤军经过试验验证了太极拳在焦虑与压力情绪调节、抑郁情绪调节、提升睡眠质量等方面均有改善作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一种柔和而从容的韵律,练习时强调动静相宜、身心交融,意识、动作、呼吸保持高度的一致,使练习者会感受到身心的深度放松与愉悦,体验感也会加强,太极拳运动修身养性的价值也更加凸显,促进太极拳成为缓解学习、工作等压力时极为有效的解压方式。
3.太极拳缓疾病研究
近些年,各种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太极拳独树一帜的运动风格在于其强调以意念引导气息,追求身心的松静自然,以及运用气息来驱动身体的动作,这种独特的运动状态是其他体育项目无法超越的。自体医融合理念提出后,学者更加重视太极拳对于慢性疾病的辅助疗效,学者解会娟、彭永、王莉华等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为太极拳运动能够作为运动疗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太极拳与高强度运动项目有所不同,其强调身心的和谐与适应,能够增强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应对能力,并有效降低舒张压。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显著改善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对于预防颈椎病、肿瘤、衰老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二)太极拳传播研究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以及“一带一路”的实施,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项目,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凭借其别具一格的东方美学风貌和哲理内涵赢得了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据统计,全球已有近150个国家积极投身于太极拳的推广与实践,太极拳正逐渐实现从村落到中国,进而跨越国界、走向全球的蜕变。以中国为核心的太极文化传播网络已成功搭建,逐渐向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辐射,形成了全球化的太极文化网络。近些年,国内太极拳研究以国际化、太极文化、国际传播、文化传播、文化符号等为关键词探索太极拳传播的方式与策略,太极拳国际传播进程既反映了鲜明时代特色,又体现了自身不同传播阶段特点。总体而言,这一传统文化传播已经超越了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成为一种跨文化、跨国界的体育运动方式。
(三)太极拳教学研究
高校教学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传承渠道,不仅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更在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增强民族精神认同和提升民族自信方面,展现出了重要价值。在传承武术精髓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国内太极拳教学研究主要聚焦在高校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不同理论下太极拳教学模式探究、太极拳教学优化与改革、太极拳与现代科技的融合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持续探究并优化太极拳教学体系,力求构建一套具有鲜明太极拳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带来福祉e50ab4af36aa4ab45590818e26ec2e0596c9474fbce3fe966797b23f051fb559,更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太极拳传承与发展作出更为显著的贡献。
三、展望
2000-2024年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太极拳进行多维度的探究,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我们重点关注:
(一)太极拳人才培养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指南针,构建科学、全面、持续的评价体系,从技术、品德、知识、能力等多维度考察传承人的培养程度,创建太极拳体系化传承,提升太极拳发展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保障太极拳传承人培养的质量,增加社会认可度,破解太极拳“污名化”的发展困局,为太极拳的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国际太极拳传播的评估、反馈网络
通过评估、反馈网络实时掌握传播的动态,了解太极拳在国际的传播效果与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太极拳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适时进行策略调整与优化以提高传播效果,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太极拳的认同和支持,为太极拳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同时,网络的建立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太极拳爱好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心得,推动太极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现代科技与太极拳的融合发展
现代技术的日趋成熟,为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太极拳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到全球各地,这不仅提高了太极拳的知名度,也吸引更多的潜在学习者,促进太极拳在全球的普及和发展。在太极拳教学方面,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和精髓。太极拳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促进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断的创新发展,肩负着提升中国武术在国际舞台上话语地位的重要使命。展望未来,太极拳将持续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议题,在跨学科领域的深度探索与挖掘中,不仅要关注技艺的精湛与独特,更要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推动太极拳在科学化、综合化道路上的稳健发展,进一步彰显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守护与贡献。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基金项目:《河南省太极拳非遗名录研究》,河南省兴文化工程项目“2022XWH223”;《基于元宇宙的Z世代太极拳非遗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河南省科技厅支撑计划“2321023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