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吴、武、孙、陈的主要特点及主要区别

2024-09-19 00:00:00王荣泽
少林与太极 2024年7期

一、各式的主要特点

陈、杨、吴、武、孙五式太极拳,其拳架结构、运动方式均不相同。不同的拳架结构,不同的运动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一)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动作设计较多,向左前常安排一个小小的先向右旋转,向右前常安排一个小小的先向左旋转。加之在“愈慢愈好”的指导下练习,拧腰转脊感觉,腰左右折叠的体认较为明显。

初练杨式,虽有动作上的欲左先右,欲右先左,却无有拧腰转脊的感觉。有人在身后叫我们,我们马上转过身,这一转有拧腰转脊的过程,却没有或少有拧腰转脊的感觉。两者有相似的原因。拧腰转脊的感觉,是在松沉缓慢的前提下产生,越是松沉缓慢越是明显,它是被称之为内劲的感觉之一。向左前先来一个小小的向右旋转,向右前先来一个小小的向左旋转,需要掌握“小小”这一尺度。拧转前有一个似停非停似动非动的准备过程,要先慢一下,慢的时候来一个内动:虚领顶,劲气沉,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拧转时,拳式要求转多少就转多少,不要多转,多转就不是“小小”的了,就不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意思了。转得过快,幅度过大,可能会形成“水蛇腰”,腰锁不住劲含不住力主宰不了身体,少有或没有拧腰转脊的感觉。没有转的地方擅自加上转,有可能效果更好,但不规范,会造成套路的“各自为政”无序乱象,不可取。陈式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安排也不少,有些练杨式的模仿陈式,杨式陈式化,硬做拧腰转脊,踌躇满志,摇头晃脑,手乱动,腰乱挪,定不住稳不牢。杨式匀缓连绵,是内化了的拧腰转脊,是在把腰“定”住“稳”住“不动”的情况下拧转,外显、硬做就不是杨式了。

(二)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弓步时,上身前倾,后脑勺、臀部、后足跟几成一斜直线,因身体前倾幅度大,体重大部在前脚。虚步时坐腿翘足,收胯敛臀,上身直竖,体重几乎都在后脚,近乎单腿负重。弓步时体重大部在前脚,虚步时体重几乎都在后脚,双腿大虚大实;为与躯干的前倾相呼应相协调,手的运动幅度也大,大开大合,大弧大圈,大伸大缩,抻筋拔骨缠绕拧拔的体验较为明显,外观柔软,韧性十足。演练中弓步虚步交替转换,前后脚轮流单腿负重,躯干时而因弓步前倾,时而因虚步直竖,前倾、直竖交替,躯干前后方向的折叠体验尤为明显。

吴氏从学于杨氏,杨式弓步上身略前倾,吴式弓步前倾幅度更大。吴式弓步前倾时,后脑勺、臀部、后足跟这三点是否近成一斜直线,可用一根直棒来检验。做成弓步后,请人拿来一根直棒,一端触贴后脑勺,一端触贴后足跟,如果臀部刚好触贴或很贴近直棒,那三点就近成一斜直线了,如果臀部离直棒较远,那就是胯收得不够,臀部不够上翘,如果直棒无法同时触贴到后脑勺和后足跟,那就是过于翘臀,成为凸臀了。

说吴式小架大势,小在哪里呢?小在步幅。单腿负重,步幅不会大,如果步幅过大,会影响单腿负重和移步。步幅小,架子就高。孙式也大多是单腿负重,所以架子也高。大在哪里呢?大在身手运动幅度,身手足够地舒展放长。年轻人腿力好,练吴式要往开大处练,大架大势,尽享抻筋拔骨缠绕拧拔和躯干前后折叠之乐趣。弓步身躯前倾,加上低架、川字步,膝盖必超过足尖,弓步转为虚步时,膝盖必不会与足尖同向。不要被“膝盖不要超过足尖,膝盖要与足尖同向”吓住。造成膝盖疼痛的原因非常多非常复杂,膝盖肌肉韧带筋膜不健壮是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站桩、太极拳恰恰是使膝盖肌肉韧带筋膜健壮起来的一种练习。用进废退,膝盖没那么娇情弱不禁风。

(三)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小巧含蓄,干枝老梅,两手反向运动的形式相对较少,同向运动的形式较多,以身体为对称轴的对称运动相对较多。手伸缩幅度小,两手之间距离近,动作又多对称,两手好像有橡皮筋把它们连在一起,“两肩两膊相系”之感相对明显,“形于手指”相对突出。讲究“起承开合”“节序”。一式为一个节序,或二三个四五个式结为一个节序,在序尾“稍顿”,合一下,气势凝聚一下。练习纯熟之后不一定在序尾稍顿整合,还可在动作方向有较大变化之处稍顿整合。合时可呼亦可吸,开呼合吸,开吸合呼均可,呼吸任自由。动作由大变小可合,由小变大亦可合,个体有差异,不预设何时何地开或合,身体有合的冲动,随时随地就合,身体说了算。合住后好似坦克、推土机行进,整体推进,行拳好像是缓慢移动的桩,整体感强,内劲饱满。

(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师在形意拳八卦掌功夫纯熟的情况下,学了武式太极拳后创立。既有武式痕迹,又有形意拳八卦掌的影子。武式躯干直竖,躯干与地面垂直,孙式也一样。武式比较讲究开合,孙式也一样,孙式的合手由武式的合手演变而来。受形意拳“低则势散,故宜稍高”的影响,架高步小,双腿虚实转换用时短,腿的虚实转换体验弱化,躯干直竖不前倾,左旋右转时躯干的旋转体验弱化,上肢的运动突显。双手灵动,能动性强,以梢带根感觉强,身手分离,大小臂分离,手动身主宰的感觉明显。重心高,单腿负重,移动方便快捷,迈步必跟,退步必撤,进快退快停亦快,与实战时的身形、步法相仿。气宇轩昂,硬朗,阳刚,“骨硬皮软”,硬朗中不失柔软。容易有“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境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微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之体验。

(五)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重心移动切换频繁,切换速度较快,架子起伏较大,躯干拧腰转脊,故身劲足,故裆部特有感觉:“圆裆、吊裆为‘正’,为正确的姿势。夹裆、荡裆为‘病’,为错误的姿势。裹裆、扣裆为行拳中的瞬时的辅助动作,不能形成定势。相对于圆裆来说,荡裆为‘过’,夹裆为‘不及’,‘过犹不及’为‘病’也”。身手反向运动多且幅度大,下肢旋踝转膝,上肢旋腕转膀,手的动作来回走小、短、密的弧线,劲力外显,加上“快慢相间”,“缠”的味道相对凸显,更具“缠丝、螺旋”之外在表现,故有“运劲如缠丝如螺旋”的表述。“柔运劲刚落点”,刚落点之前有个柔运劲的准备过程。柔运劲的时候,一边慢慢地柔柔地做动作,一边安排身心,感觉身心法则落实到位,全身整合到位,隐隐待出时,再骤然发力。发力时,一动俱动,不分先后,不会是先丹田动,后肢体再动。一静俱静,不分先后,不会是先丹田静,后肢体再静。这是发力的原理。为什么会有先丹田动后肢体动,先沉丹田后再向外辐射之说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发力时虽然一动俱动,所有部位不分先后同时起动同时结束,但腰腹与四肢,特别是腰腹与上肢的感觉大不相同。从发力开始到结束,拳头的运动距离较腰腹部的运动距离要大数十倍,腰腹感觉只抖了一下就早早结束了,拳头还在长途跋涉,所以生出丹田先动,拳头后动跟动的感觉。二是,发力开始,臂松拳松,到点时拳头有一个紧拳抖腕非常明显的二次发力,所以生出腰腹已经不动,拳头还在动后动跟动的感觉。“内不动外不发,身不动手不发”与“气沉丹田,再由丹田分N条线路向外辐射”意思相近,都是感觉直觉造成的误会,我们被它欺骗了。感觉直觉不一定对,原理不会错。

二、各式的主要区别

吴、武、孙步幅小,以单腿负重为主。步幅小,重力矩小,灵活性强,稳定性差,自我感觉“两足如在水面上行”。陈、杨步幅大,以双腿负重为主。步幅大,重力矩大,灵活性差,稳定性好,自我感觉“足下生根”。“两足如在水面上行”与“足下生根”是不同的体验,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差,拳架结构不同使然。区别最大的是杨、武、吴、孙与陈之间,理法和操作都不同。最主要的不同有六处。

一是,后者既有柔运劲,又有刚落点,前者只有柔运劲,没有刚落点。前者将柔运劲和刚落点分开来练,套路里只有柔运劲,刚落点抽离出来安排在单操中进行。柔运劲与刚落点分开练的好处是,套路练习的时候心境能一直保持平和,一直处势不用尽、锁力蓄劲、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状态。陈氏刚落点时,心境有短暂的较大的跳跃,爆发劲一下一下来,为断劲形式。刚落点时,击打目标击打劲别明确,招式的攻防意图清晰。杨、吴、武、孙氏匀缓连绵无始无终,有招式之名,无招式之实,如果照搬陈氏做攻防想象不会取得实际效果。杨、吴、武、孙氏用意不用力,练不出大力,练不出大劲,连中劲都练不出,如果不在套路之外安排单操发劲,则几无技击效能,练拳就是养生。陈氏发的劲主要是抖弹劲,这种劲在自由搏击场上不见踪影,因为此种发力进退迟重且慢。鞭劲,捅劲,撞击劲,枪劲,锤劲,等等,实用的现代搏击发力要懂。

二是,杨、武、吴、孙氏,尤其是杨、吴,“定步重心移,动步重心定”或言之为“单脚着地重心定,双脚着地重心移”。脚在落地之前,重心压在实腿,单腿负重,落地之后才移重心。蹑手蹑足,手轻脚轻,没有铲,没有踏,没有蹬,没有震,轻放轻收,落地无声,迈步如猫行。陈式因架低步大,常要借助蹬地产生的惯性力移步,且有擦步铲出,这是“动步重心移”“单脚着地重心移”,两者不一样。绝大多数外家拳术都是借助蹬地产生的惯性力移步,与陈式一样。陈氏因常要借助蹬地产生的惯性力移步,有擦步铲出,故常踏地有声。

三是,除几个特殊式子外,杨、武、吴、孙氏要求打拳时高度保持不变,陈氏高低起伏相对较大。杨、吴因高度保持不变,弓步转虚步时,中间必然出现半马步过渡,虚步转弓步时,中间也必然出现半马步过渡。打拳主要就在弓步、半马步、虚步三者间转换中进行,对腿部的力量要求较高。武、孙因多撤步垫步,出现半马步要少得多。拳打得越是慢,弓步和虚步转换的时间越是长,半马步保持的时间也越是长。

四是,杨、武、吴、孙氏简单,陈氏复杂。杨、武、吴、孙氏是“不用力而力自彰,不运气而气自周,不用意而神自明”,纯任自然,简单。陈氏练拳时,边对每动作攻防想象,边动作配合呼吸,边大小周天运行,复杂,有没有人能真做到是另一回事。套路的技术难度从高往低排列依次是,陈、吴、杨、武、孙。

五是,杨、吴、武、孙式打得是气血运行,是心静,是柔运劲,没有刚落点,只见“功”不见“拳”。陈式打得是气血运行,是柔运劲刚落点,既有“功”,又有“拳”。

六是,杨、吴、武、孙四式肢体间拉拔多,加上“式式均匀”,“抽”的味道相对凸显,更具“抽”之外观表现,故有“运劲如抽丝”的表述。陈式肢体旋转多,拧裹相对凸显,故有“运劲如缠丝”的表述。

陈与杨、武、吴、孙理论体系不同,两者练习时不可盲目照搬。

三、国标强化了眼的近视、实视

国标太极拳与传统太极拳在动作上,练习要求上,改变都不大。国标强调呼吸自然,不导气、引气,看起来平淡无奇,不玄妙,就这点被一些人诟病为“传统能练出功夫,国标练不出功夫”。殊不知这点恰恰是国标不折不扣对传统杨、吴、武、孙式“不用力而力自彰,不运气而气自周,不用意而神自明”的继承。一些太极拳练习者,被不着边际的故弄玄虚的不切实际的意呀气呀带到沟里去,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这不是传统太极拳的责任,也不是国标太极拳的原因。这只能埋怨练习者自己没有到一定高度,不能分别是非对错。

国标相比传统,改变最大的可能要数眼法了。

传统陈式,无眼法叙述。国标陈式,眼看某手、眼看某掌、眼看某脚,多了个眼法。传统杨式,眼神要关及、顾及、关顾、略顾。国标杨式,眼看前方,眼看后方,没有变。传统吴式,眼视某方向,眼视具体部位极少。国标吴式,眼看某手,多了个眼法。传统武式,面向某方向。国标武式,目视某方向为主,随视两掌,没有变。传统孙式,眼看某手、眼看食指尖、眼看食指中节。国标孙式,眼看某手,眼看某拳,没有变。国标四十二式,每定势几乎都目视某掌或拳,目视某方向很少。概括来说,国标陈式和吴式改变了传统练法,多了个眼法,四十二式几成“眼拳”,杨式、武式、孙式没有改变。多了眼法可能与套路比赛表演有关,因为比赛要“表现出精气神”,这与传统太极拳“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练法不一样。眼视具体部位,是近视、实视。目视某方向,是远视、虚视。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练法和体验。杨澄甫老师对眼法有专述:“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

(作者为浙江太极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