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而薄发,有理而有据

2024-09-19 00:00:00赵娟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8期

经典素材一般是指从经久不衰、典范权威、广泛传诵的经典作品中积累的素材,这些素材如同历经磨砺、睿智淡定、宽厚深邃的老者,给人以渊博、厚重、凝练和历史的醇厚感。把这类素材运用于作文中,能够起到活跃思维、丰富作文材料、充实写作内容、有力论证论点的作用。那么,如何积累和运用这类素材呢?

一、经典素材的习得路径

经典素材的习得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课外习得之路,或读,或诵,或由人引导,或因己喜好。经典素材读得多,积累的内容就多。包括轶事、历史、寓言故事等,在读的过程中如果倾注了心血,那么,积累的经典素材就多。另一条是课内习得之路,尤其在课堂上,通过学习,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就能积累大量的经典素材。

二、经典素材的积累方法

(一)化事为理积累法

化事为理积累法就是通过分析经典素材蕴含的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角度积累经典素材的一种方法。

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化事为理,就可以从多方面积累素材。从“识大局、顾大体”的角度化事为理:“在紧急关头,郑伯能抛弃成见,破格用人,可见他识大局,顾大体;而烛之武更是这样,因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劝退秦兵,这说明他不计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从“敢于认错”的角度化事为理:“郑伯能够低下国君高贵的头颅,向臣子认错,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从“懂得变通”的角度化事为理:“作为一国之君,郑伯能在危急时刻启用烛之武,并且以诚意和对国家形势的透彻分析,最终打动了烛之武,这体现了他懂得变通,善于变通。”这样,经典素材就可以运用到“大局意识”“敢于认错”“懂得变通”等话题写作中。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从“忧和乐”的角度化事为理:“一个人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下坡路。这启示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不经受痛苦与磨炼。”也可以从“安和危”的角度联系历史人物化事为理:“秦王嬴政,雷厉风行,一统天下,自认为可以成为‘始皇帝’,子子孙孙永世为帝。岂不知,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仅仅传至二世,政权就化为乌有。原因何在,胡亥安而忘危,荒淫无度,昏庸透顶,以致失信于民,让‘始皇帝’的美梦未能长久。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居安思危,才开创了历史上无比辉煌的‘贞观之治’。”这样,经典素材就可以运用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功与磨炼”“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忧患与人生”等话题写作中。

如果没有课堂上的学习,用这样的方式积累素材难度不小。但是,学习课文之后,只要学会用化事为理的积累方法,那么,运用经典素材就轻而易举了。

(二)素材分类积累法

素材分类积累法就是把经典素材按照人、事、物、景、理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积累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断积淀的过程。在积累经典素材的过程中,可以编制目录或条目,按照不同的话题或主题,对经典素材进行归类,通过标注运用方向及素材类型的关键词,进行系统化整理。这种方法需要在已经设定的条目或话题之下,对经典素材按人、事、物、景、理等条目分类整理。

首先,在按人、事、物、景、理对课内经典素材进行大体归类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人物素材,包括课文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作者一般都是名家或大师,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如老子、孔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王安石等政治家,屈原、陶潜、李白等个性鲜明的诗人……在课堂上了解这些人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等,就可以将其归入课文作者类的经典素材中。另外,还有课文中的人物素材,包括课文中所写的人物以及注释中提及的人物。课文中的人物可以是史书中记载的人物,如《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樊於期、秦舞阳等,《鸿门宴》中的项羽、项伯、项庄等;也可以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种树郭橐驼传》中的郭橐驼等。

第二类是故事素材,包括传记作品中的小故事、游记中的游玩之事、课文中涉及的一些成语故事、课文注释中的一些典故,以及课文中、课文后涉及的一些掌故趣事等。传记作品中的小故事如《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廷刺秦王”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渑池会”“负荆请罪”“将相和”等。游记中的游玩之事如《游褒禅山记》中的“游前洞”“游后洞”等。课文中涉及的一些成语故事如“破釜沉舟”“风声鹤唳”“邯郸学步”等。课文注释中的一些典故如《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蓝田玉暖日生烟”等。课文中、课文后涉及的一些掌故趣事,如贾岛推敲的故事、王羲之为老妇杀一只鹅招待自己而叹息一整天的故事等,只要是能够引起自己学习兴趣、具有思考价值的故事,均可归入故事素材之中。

第三类是名言名句,具体可以分为写景名句、状物名句、抒情名句、哲理名句等。这些名句既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又饱含意蕴,令人赏心悦目。写景状物名句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抒情名句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哲理名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等。

其次,按目录中事先设定好的话题,用关键词整理时,就可以把积累的经典素材简明扼要地归入适合的类别中。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素材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化知识的过程。

例如,学习《离骚》后,可以用关键词进行整理:“信心·精神·出淤泥而不染——人物——屈原”;学习《鸿门宴》后,用关键词进行整理:“与人之道·竞赛角逐·妇人之仁要不得——人物——项羽(反例)”,“规范法度·是非·以私害公——故事——项伯舞剑(反例)”;学习《马嵬》后,用关键词进行整理:“社会民生·和谐·美满幸福——典故——不及卢家有莫愁”。

在经典素材的整理上,标注运用方向及素材类型,就可以简单而有效地把积累的经典素材整理出来。用时就会信手拈来,不至于搜肠刮肚。

三、经典素材的运用

经典素材的运用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三种方法:

(一)引用

引用就是把经典素材中能够证明论点或表现主题的相关人物或事情选择出来,作为典型事例论证观点、表达主题。

例如,在论证“不言放弃”时,以人教版课标必修教材《离骚(节选)》为经典素材,就可如此引用:“屈原耿直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的宠妃郑袖等人诽谤、排挤,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因为奸佞小人的迫害而放弃对心中美好理想的追求。”在论证“求取,不只为了自己”的观点时,可以这样引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求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百姓。这样的求取才是博大的求取,永垂不朽的求取。”在论证“人间正道是沧桑”时,就可以如此引用:“人间正道是沧桑。任何高尚之途、理想之境,都坎坷不平。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之奇伟诡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二)比较

比较就是围绕作文主题或论点,联系能够表现主题或论证观点的人与事,在对比中阐明主题、论证观点。

例如,在论证“心怀敬畏”这一观点时,有篇文章就联系经典素材中两个历史人物的相关事例,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虽说历史上的刘邦是一个混混出身,但面对生性刚直、有些口吃的周昌,却能耳纳直言,心怀敬畏,报之一笑,懂得惜才、爱才。相比之下,司马昭就逊色不少,竟拿口吃的功臣邓艾取笑开涮。同是对待口吃之人,一敬一鄙,一宽一苛,对比何等鲜明。反过来,一报就有一还。对待刘邦,周昌直言强辩,不给高祖留面子,可嘉可赞;对待主子,邓艾干净利索,不给主子留面子,让主子蚀把米,可笑可笑。”这样运用经典素材,会让人耳目一新。

(三)集中评说

集中评说就是通过对一件事的评论,表明观点或态度。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一事一评,这样能够使文章思路顺畅且论据集中典型。

例如,为了表达“‘歪打正着’不可学”的观点,有篇文章就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郢书燕说”为经典素材,先简要复述这一故事,然后集中进行评说:“从‘郢书燕说’这一故事中,我们看到,燕相本是牵强附会地曲解‘举烛’的原意,却歪打正着,让燕王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一曲解,使燕国得到有效治理。令人深思的是,此解与本意相去甚远,但解者无意,听者有心;而现实生活中呢,这种牵强附会、曲解原意的做法,真能像故事中的燕相一样得到好的结果吗?也许结果不得而知,但像‘郢书燕说’一样,令人耻笑的结果却免不了世代相传。‘歪打正着’听来乐,但万万不可学!因为‘歪’在前,‘正’在后啊!即使结果再好,失去了求是精神,不落个被耻笑的结果才怪呢!所以,学习者切不可穿凿附会。”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积累得少,写文章时就会搜肠刮肚,难以为之;积累得多,写文章时就会文思泉涌,左右逢源。钱钟书《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4000位作家、上万种著作,功在储备。正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累得多,材料就足,自己要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支撑的材料就丰富而典型。这样,也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