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书到藏书

2024-09-18 00:00:00唐军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24年9期
关键词:作家协会借书课外书

《双城记》开头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回想走过的岁月,我也会发出类似的感慨。生活每一天都发生着改变,这种变化时而润物无声,时而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我对读书的热爱。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三五个孩子背起黄书包,穿着黄球鞋,踩着尘土飞扬的小道,步行五里路去村小上学,这是当时在乡村常能见到的一景,也是多年来我内心深处最难忘的记忆。说苦也苦,说甜也甜。说苦,是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奔波;说甜,是每天都能和心爱的课本为伴。现在想来,昔日的快乐就是脚下有泥,心中有光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听说是从北京进修回来的。一次,他在课堂上鼓励同学们多看书,特别要看课外书。课外书?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在我脑海里除了语文书、数学书,还会有其他书可以看?在当时的农村,想得到一本课外书并不容易。

有一天,我从一位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那里看到一本崭新的《西游记》,精致的封面、精美的插图、精彩的故事像魔法一般吸引着我。我想跟他借,又担心他会拒绝,内心矛盾着、纠结着,在借与不借、说与不说之间摇摆。最终,我还是鼓起勇气跟他借来一阅,没想到他很爽快地把书借给了我。

第一次借书的经历让我印象很深,也让我和书从此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想,如果当时借书不成,对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估计对课外书也不会那么充满热情了,真是感谢那位同学的慷慨。

在我读小学五年级时,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外书——《中国神怪故事大观》,这是父亲从上海带给我的生日礼物。这本书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由任大霖主编,定价13元,那时父亲的月工资不到100元。这本书厚达956页,沉甸甸的,它有硬质的书壳,有彩色的封套,有烫金的字体,有自然色的纸张,有色彩鲜艳的插图。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拥有这么精美的书籍,我捧在手中,爱不释手。那天晚上我不知道看了多少页,只记得是在母亲一遍遍的催促下极不情愿地入睡的。枕着这本书入眠,我睡梦都是香甜的。

高中之后,母亲每月给我固定的零花钱,虽然不多,但聚沙成塔,我将这些钱攒起来,每个月去新华书店逛几回。慢慢地,家里的书架充盈起来,家中书香气息渐浓,“书房”也名副其实起来,它成了我的精神客厅。

工作后,买书更多了。有时也会到旧书店淘书,看到喜欢的都会收入囊中。经过数年的购书藏书,家中的书橱早已满仓。我们全家人茶余饭后,各自捧一本书看,偶尔交流一下读书心得,窗外景色变幻,窗内一室书香。

我的家中有一张照片,是2015年5月镇江电视台来我家拍摄“书香家庭”时留下的镜头。那个时候,我总认为书房的藏书还不够多,家里的书香还不够浓,一家人读的书还不够全,离“书香家庭”还远着呢。十年过去了,家中的藏书更多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了,我的家庭获得了“江苏省书香家庭”的荣誉称号,我和女儿也分别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和镇江市作家协会。

现如今,对于这份荣誉我接受得似乎坦然了一些。因为我想,书香家庭不在藏书多、书读得多,更重要的是家里要有良好的读书氛围,一家人在书香浸润下和睦相处,“少翻脸,多翻书”,让家成为互相爱护、互相成就的温暖港湾。

从借书到藏书的经历中,我仿佛也追求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专注执着,身心并赴,内心充满安宁和纯粹的喜悦。

编辑"乔可可"15251889157@163.com

猜你喜欢
作家协会借书课外书
图图借书
爱看课外书的我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科技编辑记者专委会成立
科技视界(2020年29期)2020-11-12 06:43:32
借书去
课外书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剑南文学(2019年5期)2019-10-23 00:49:50
借书
快乐语文(2018年12期)2018-06-15 09:11:10
宁夏回族自治区作家协会贺信
图图借书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