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因为不舒服请假来我的教室,我让她坐在教室后面的桌子上安静地看书写字。上课内容是写母爱,我先分享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作为引子。我一开口说“我有一个爱说谎的母亲”,学生立即来了兴趣:啊,老师竟说自己妈妈爱说谎,为什么?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我暗自开心,导课轻而易举成功。
我故作深沉,娓娓道来:小时候我和母亲去地里拔草,拔得口干舌燥时,在苹果树上发现了一个红苹果。我摘下苹果大口大口吃起来,给母亲吃的时候,母亲说她不渴,牙疼咬不动,于是我就一人独享了。可是母亲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进厨房舀一大瓢凉水灌进肚子。“你们看,我母亲是不是爱说谎?明明很渴,却说不渴。”我意味深长地问道。
夏初的阳光照在学生们的脸上,窗外绿树红花,教室里很安静。学生们若有所思,我没有再多解释,只是让他们想想自己和妈妈之间的故事。学生想的想,写的写,非常认真。我看向女儿,女儿眼里似乎含着泪。
第二天是周末,母亲打电话问我是否回家,家里种的青笋可以吃了。我一口回绝,女儿在一旁轻轻地说:“妈妈,可能舅舅婆(方言:外婆)又说谎了,她不是为了给你菜,她是想你了。”我有些不好意思,赶忙说:“还是宝贝细心,那我们去看看舅舅婆吧。”
有一天吃饭时,女儿把碗里的肉夹给我,说她不想吃,我没多想就夹起来吃了。后来她又多次夹肉给我。吃完饭,她像完成了一件秘密的事,笑嘻嘻地对我说:“妈妈,你上当了。妈妈可以说谎,孩子也可以,我刚才骗你了,我是想让你多吃点肉,才说我不想吃。”原来,我上课讲的故事还在她心里发酵。
每天晚上,我会按时收听写作班老师的生活分享,也会给女儿读老师的文章。有一篇题目是《不忍,也会代代相传》,写作老师写她的外祖母乐善好施,她的母亲也乐于助人,再到她自己也常常会默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比如给山区孩子寄书,买完面条店剩余的面,怕剩的不多不少店主不好卖。于是老师的孩子每天也会买门口老爷爷的豆子,虽然根本不爱吃,只想帮老爷爷做点什么。女儿认真听完了故事。
外出游玩,看到一个老奶奶卖烤红薯。女儿说想吃,我挑拣一番,觉得不是很好,打算去另外摊位上买。“妈妈,买一个奶奶的茶叶蛋吧。”女儿拉住要转身的我。女儿平时不爱吃煮鸡蛋,今天主动要买鸡蛋,我很高兴,立即买了一个。可当我递给她吃时,女儿却说:“妈妈,我不想吃鸡蛋,我就是看奶奶卖东西很辛苦,她都那么老了,我们多少买点啥。”我想起了给她读的那篇文章,低头亲了一下女儿的脸蛋,对她说:“奶奶一定很高兴遇见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所谓“仁爱之道,始于家庭”,我觉得只要把生活里的美好注入孩子的心,孩子自然会“从善从爱从美如流”。我庆幸女儿旁听了那堂课,庆幸给女儿读了那篇文章,我什么都没说,但是爱的种子在女儿心里慢慢发芽了……
编辑"东篱"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