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绿色发展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2024-09-18 00:00:00许佳胡依婷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4年8期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核能作为一种清洁、低碳、高效、可靠的能源,具有能量密度高、占地规模小、长期运行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选择。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生态系统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具重要性和迫切性。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核电)认识到,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以清洁能源服务生产生活、增进生计福祉,以全过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保护物种生境,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方能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核能高质量发展的双赢,进而全方位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

在经营管理全过程中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

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3C”理念。为将生物多样性系统融入公司发展,中国核电首先在理念上进行革新。2022年,中国核电发布中核集团首份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报告,发布“3C”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即共治(Coordinated governance)、共生(Coexistence)、共荣(Common prosperity) 。在“3C”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核电形成了合力、呵护、和谐的“3H”行动路径,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核能力量”,贡献“核电方案”。

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为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实践,中国核电建立健全自身及各成员单位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全员行动体系、风险防范体系、环境监测体系、核与辐射以及排放环境管理体系,遵守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法规和标准,严格管控各类环境风险,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减少各类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中国核电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项目实践中贯彻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核电项目选址、建设、生产运营、项目安全延续或退役等全过程、全范围,中国核电在强化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废弃物的基础上,尽可能避免、减缓、减少和补偿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增加正面影响,实现企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共进。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专项行动

对于靠近海域的核电项目而言,核电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可能对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核电企业在选址、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尤其需要重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国核电通过一系列专项保护举措,协调好自身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定期调查,动态掌握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状况。定期评估项目运营对邻近海域造成的生态影响,保护邻近海域的海洋生态。同时,开展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优势物种生存条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实现企业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共生共荣。

对比监测,确保厂址周边生态环境不受损。在前期项目开发阶段,定期实地踏勘项目厂址,记录厂址生态情况,综合考量项目建设方案、施工工艺对附近生态的影响,避开自然栖息地和湿地、森林、野生动物廊道、农业用地,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在厂区运营阶段,通过建设监测实验室,运用先进设备加强放射性和非放射性废物排放、环境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指标监测,确保不发生任何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

提前避让,施工不惊扰海洋自然保护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监测指标生物,并开展温排水遥感测量工作,及时调整保护措施,避让海洋自然保护区,呵护周边海洋生态环境。漳州能源为满足夏季1℃温升不进入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东山珊瑚礁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大量温排水排口比选工作,采用盾构方案,降低施工期的悬浮泥沙影响范围,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物种监测,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定期开展邻近海域生物多样性研究,了解运营区域海洋生物及其生存情况,确保实现企业运营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发展。江苏核电委托国家海洋局南通环境监测站开展了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并选取三疣梭子蟹、口虾蛄、棘头梅童鱼三种优势物种进行分析,调查发现生物遗传多样性处在较高水平,受到环境和人为影响较小,生存环境较为理想。

善用余热,助力白蝶贝繁殖。白蝶贝是一种生活在亚热带的贝类,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被誉为“珍稀瑰宝”。白蝶贝对于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水温降至13℃时,基本停止活动。为了提升白蝶贝繁殖数量,中国核电在海南利用核电温排水余热养殖白蝶贝,既保护了白蝶贝,又抑制浮游藻类的大量滋生,同时,通过将生蚝与白蝶贝形成组合、开展套养,既有助于生蚝的养殖,又达到了防止水质富营养化、保障核电机组运行安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多赢效果。

迁地移植,保护珊瑚生境。珊瑚只有在水温适宜、水质洁净、透明度高、阳光照射充足的水域才能繁茂生长。海南核电二期3、4号机组用海区域及附近海域均有珊瑚分布,海南核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防污帘,降低悬浮泥沙扩散,确保水质洁净,同时,联合专业机构实施珊瑚移植迁地保护。2021年3月至6月,海南核电共计移植珊瑚个体66 545株,覆盖面积约5.3公顷。目前,移植后的66 545株珊瑚生长状态良好,对珊瑚后续的跟踪调查还将持续进行。

创新传播,向公众倡导生物多样性之美

通过连续举办三届“核谐之美”杯生物多样性保护艺术作品展览,依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成员单位科普展厅,中国核电打造出核能科普与生态科普双示范点;通过推出核电站周边鲜明活泼的萌宠IP的创新形式,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与知识,呼吁公众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

艺术+核能,让公众发现自然生态之美。为让公众发现自然生态之美,让更多人记住核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瞬间,中国核电已连续三年开展“核谐之美”生物多样性保护艺术作品征集大赛。其中设置了活跃生灵组、苍翠草木组、蓬勃山水组、乡村振兴组等组别,吸引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在第四届可持续艺术节、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1400余幅高品质照片精彩亮相,实现核能与生物多样性、现代艺术、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跨界传播。此外,中国核电还陆续推出国内首部聚焦“生物多样性”主题核电题材动画视频《核力出奇迹》、动画公益电影《核力总动员》,利用现代传播理念,探索出一条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与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启蒙之路。2024年4月,中国核电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方法,在北京地铁站开展“魅力核能、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活动海报宣传,生动展现中国核电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

旅游+核能,让公众在自然中实现生态教育。为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和生态保护知识需要,中国核电创新拓展“旅游+核能”业务,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提供更多选择,让公众在自然中实现环境教育。一是依托中国核电各成员单位现有科普馆、公众展厅等资源,拓展开发工业旅游基地服务功能。二是将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当地特色旅游项目联合,形成规模性旅游线路。三是适时拓展新的教育增长点,与生态及核知识科普产业相互融合,将一部分教育成果的落地放在各核电基地,如现场观鸟、生态采风、应急素质拓展、“黄金人”面对面等,以“沉浸式”学习增强科普吸引力。

文创+核能,激发公众守护生灵之心。随着文创的逐渐兴起,核电企业也加入文创潮流,将各成员单位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形象,如秦山核电的白鹭、江苏核电的猕猴、三门核电的赤腹松鼠等打造为“双C”萌宠IP(Colourful CNNP),并发挥规模化采购优势,与国内高端文创产品设计、制造工作室联合开发文创产品,制定中国核电通用文化宣传品清单,推出一系列时尚、实用、有趣的文创产品。2022年“双11”期间,上线国内首个核电文创网店,开展直播卖货;2023年核电文创商城总销售量突破40万元,进一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展示中国核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而团结协作、共同进取的立体形象。

结语

正是由于中国核电长期重视项目发展与周边生态的和谐共生,持续保护野生动植物,在各核电基地周边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才得以悠然自得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以海南核电所在地为例,其周边三联河蜿蜒而过,形成了一片绿意盎然的湿地,湿地中成群的水牛与水鸟栖息相伴,变色树蜥慵懒地在场区的方寸绿荫间跳跃,花姬蛙、大眼沙蟹等小精灵也是这里的常客。不仅如此,根据《2023年海南昌江核电3、4号机组厂址附近陆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分析调查专题成果报告》,以厂址为中心、半径10千米的调查区域内,共有海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海南省级重点保护鸟类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哺乳动物1种;海南省重点保护野生两栖动物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爬行动物2种,海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爬行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海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指引下,中国核电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使命责任,通过创新“3C”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行动与公众倡导,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未来,中国核电将继续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坚持不懈,让核能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邓茗文 dengmingwen@sdg-chi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