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现阶段,大多数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并不强。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优化当前的习作教学模式,以教学评一体化开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新境界,通过确定习作目标、设置评价任务、优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向、学有所得。
一、学有目标:确定习作目标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优化教学目标是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目标的明确至关重要。教学目标指明了评价、学习的方向,是学生学习的最终指向与目的,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情,合理制定习作目标。
(一)基于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关键依据,对于习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课程标准提出了宏观的学段习作目标。教师应思考如何将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分解,从而使习作教学更加系统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课标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出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生活中所学词语;根据表达的具体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
(二)综合学情
学情也是习作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习作目标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教师要综合了解学生的习作水平、能力以及困难,针对学生擅长的领域,提出高标准、高要求,针对学生的薄弱之处,适当降低习作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习作能力薄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简单的习作任务中达成习作目标,增强学生的写话本领,由写话能力的培养逐渐蜕变为习作水平的提升。
(三)研读教材
教材内容是习作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参考以往习作教学的经验,梳理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提炼最有意义、最值得学习的内容,综合设置习作目标,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可测量性。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下册写话训练“想象写故事”的教学中,教材内容以图画的形式呈现了小虫子、蚂蚁和蝴蝶将半个鸡蛋壳当作跷跷板、热气球等各种有趣玩具来玩耍的故事。文本提示学生借助“早上”“过了一会儿”“到了下午”“天黑了”四个词语,按照时间顺序写下小动物们一天的经历。教材要求明确,但如果将“按照时间顺序写话”作为习作教学的目标就过于空洞和抽象了。为了将其转化成低年级学生更容易上手的目标,教师可根据图意,遵循学生主体的原则,基于课标要求,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引导学生看图,并根据图片提示,发挥想象力,说清楚每个故事片段。
2.借助给出的四个词语,按照时间顺序,将小动物们一天的有趣经历写具体。
3.写好一些简单的对话。
三个目标层层递进,说清楚故事是为后续的写打基础,写好对话是让小动物们的经历变得具体的手段。三个目标先说再写,以说促写,写后施评。在学生的习作中,小动物们是否可以开口说话,说话是否有理有据,变成了习作评价的主要标准。如此设置目标,精准且简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集中火力攻破习作任务,习作目标的达成率更高。
二、学有方向:设置评价任务
教学评一体化将评价提升到与教、学同等的地位。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师应遵循逆向教学设计的原则,前置评价设计,在确定习作目标后,先行考虑相应的评估,以此设计评价任务,转变固有思维,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质量。
对应上述三个教学目标,教师设计评价任务如下。
1.设置对话情境,以表演的方式呈现第一个画面,并完成说话练习。
2.采取自由写话、填空写话的方式,完成后面三个画面的写话训练。
3.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是否能够使用对话使小动物们一天的经历具体起来。
围绕三个目标,教师将习作教学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说图一、填图二、写图三和图四、反馈评价。
在第一板块的写话训练中,学生表达对图画意思的具体理解,并将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教师鼓励学生开口说话,让学生敢于展开想象,将想说的话表达出来。
在第二板块的写话训练中,教师为学生出示了填空练习,让学生思考小动物们在热气球上具体会说一些什么。以板块二作为学生由说到写的支架,实现写话内容的前后衔接。
在第三板块的写话训练中,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写话,并提出评价标准:有一句对话奖励一颗“小红心”,有两句或以上对话奖励两颗“小红心”,能够正确书写标点符号奖励三颗“小红心”。学生被激励后,语言就会生动起来。例如,小虫子洋洋得意地说:“瞧我,嘿嘿,我是大力士。”蚂蚁急得满脸通红,不服气地说:“都怪我今天没有吃饭,不然我也能把你翘上去。”小蝴蝶扇动着翅膀,使劲儿地喊:“加油!加油!”这样设计的评价任务以及后续教学活动的组织符合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三者的和谐统一。
三、学有所得:优化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包括教师的计划、学生活动的双重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思考通过怎样的教学计划才能够保证学生在最大限度上理解需要掌握的习作知识。教师还要对应不同教学目标,组织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保持活动弹性,使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合理运行。
(一)真实活动
在互联网时代,虽然低年级小学生的视野极其开阔,知识面相对较广,但他们写作时常常无处下笔。这是因为缺乏打通生活与习作关联的有效通道。教师应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内心共鸣的习作活动,唤醒学生的真实感受。
例如,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的写话内容为“写喜欢的玩具”。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将玩具带到学校,边观察边写话。这样的操作有趣,但是趣味不足。师生可以共同商定出类似“玩具大比拼”的活动,学生将喜欢的玩具带到班级,组建班级的玩具角,并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玩具特点和优势,再由全班同学评选出“最佳玩具”。在比拼活动中,学生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可以榜上有名,一定会全心投入,认真地观察,积极地思考,反复组织语言,实现了主动写话。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自己说出玩具的特别之处。在这个活动中,玩具介绍、学生评比代替了习作练习、讲评的环节,习作活动在真实情境中拥有了现实意义。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习作有目标、有对象,不再是枯燥、空洞的文字表达,习作教学质量极佳。
(二)适切活动
为了保持学生的写作动机,设计适切的习作活动就变得尤为重要。适切即操作性强,易上手。也就是说,教师要以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习作方式组织习作练习活动,让学生快乐奔跑,缓步上坡。因此,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作为习作的支架,使习作活动变得有样式可循,降低习作难度。
例如,在《黄山奇石》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包含“好像”“真像”等词的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写作特点:1.借助合理、丰富的想象,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奇石像什么”;2.动词的使用非常精准;3.结合地点给奇石起一个有趣的名字。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看课后奇石的图片,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说话,再用“好像”“真像”写话。教师应依托上述三个写作特点来评价、修改。这样由学表达到迁移运用的方式,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实现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切实提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以教学评一体化开启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新境界,能够保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习作评价三个环节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稳定开展,也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