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学习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理解和运用能力,让学生高效完成阅读任务,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优质的文学作品,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都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情感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使学生或是沉浸于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或是学习故事主人公高尚的人格,或是深入体验作者充沛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有趣的体验。阅读不再是一项被动学习任务,而成为一把打开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阅读教学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能够滋养和启发学生心灵的甘泉。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模仿,在模仿中创作,逐渐走上“写作之路”。写作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综合能力,阅读的过程正是慢慢培养和积累这些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种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学会辨别不同文体的特点,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学生在阅读和模仿前人优秀篇章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积累丰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在模仿中发现作者的创新之处,产生创新的观点和独特的见解,创作出优秀的作文。
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海洋。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类历史故事、文化常识、科学知识。丰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世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产生初步了解。同时,广泛的阅读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相关文章和书籍,引导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使其形成对知识的主动获取和应用能力,为此后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多元化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造“氛围”
情境教学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营造让人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可引起学生特殊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情境教学,利用视频、音乐、课堂游戏、角色扮演、课堂诵读、室外活动等多样化的方法来建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兴趣,加强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叙事类文本可以以某一关键场景为切入点构建情境,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写景类文本可以以“美”为切入点构建视听结合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抒情类文本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构建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
以《山行》这首诗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优美的古典音乐,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漫山枫叶的优美景象,以及弯弯曲曲的小路、山上的小屋、停车欣赏风景的诗人。这样的展示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然后,教师再进行诗歌阅读的教学,让学生在到阅读学习中深度体会大自然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促“互动”
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阅读,并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基础、认知能力、思想状态等特征,尽量让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互相了解,学习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形成以小组互动学习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的小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巧设学习和探究任务,借助课堂小组讨论、课下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观点碰撞、合作探索的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激发,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帮助其形成主动阅读和深度思考的习惯,实现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白杨》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白杨的特点,并思考和讨论“爸爸为什么赞美白杨”这一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小组代表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补充答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目的仅仅是赞美白杨吗?是否还有其他的寓意?”教师借此引出课文“借物喻人”的主旨:爸爸鼓励作者扎根边疆,为边疆的建设和发展作贡献。继而,教师升华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小组自由讨论未来的梦想以及如何能够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最后,学生在课下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阅读另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古井》,利用文本细读和对比,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总结这类文章的表达特点和写作方法,深化学生对借物喻人的理解。
(三)诵读活动助“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诵,在诵读中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是诵读活动的真正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除课堂诵读之外,还可以开展古诗词竞赛、讲故事竞赛、朗诵比赛等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脱离枯燥单调的诵读模式,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感受诵读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在《弟子规》的诵读中,教师要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诵读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专心致志、融入感情、声情并茂,并逐渐理解文章内涵。在学生能够顺利朗读文章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记忆关键词、文章分层的方法,将文章划为总序、孝顺父母、和谐友爱、为人处世、读书学文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分段进行快速背诵。
(四)拓展练习强“运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文章内容,讲授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知识,让学生学会欣赏作者的语言方式、表达技巧、写作方法、篇章结构,进而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如何进行写作构思、组织语言、使用修辞等写作方法。然后,教师可基于文章内容带领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拓展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拓展训练还能够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文成公主进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写作任务:文成公主进藏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想象进行续写。通过续写,学生可以形成写作连贯意识和逻辑架构能力,并培养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也是其他各科的基础。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各科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