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学生分层学习活动的策略探究

2024-09-17 00:00:00张汉成
格言·校园版 2024年24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方法与策略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存在内容单一、方法陈旧、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这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精准评估,科学分层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学生分层学习活动,需要进行精准的评估与科学的分层,这一过程是构建差异化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重要环节。首先,精准评估是科学分层的前提。教师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现状,包括词汇量、理解力、推理能力、信息提取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多维度的阅读素养,通过定期的标准化测试、日常的课堂观察以及课后作业反馈等方式,细致入微地收集每个学生的阅读数据,形成详细的能力评估报告。同时,态度、学习习惯等因素也应纳入考量范畴,确保评估结果全面且立体。其次,基于精准评估的结果进行科学分层。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学生大致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的学生要着重强化基本阅读技能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层的学生应关注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拓展层的学生可进行高层次的文本解读和创新性阅读,提升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在分层过程中,教师需灵活调整,确保动态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最后,分层后的教学活动应体现层次性、针对性和挑战性。教师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多元化的阅读任务和实践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学习和发展,从而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二、因材施教,制定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学习活动,因材施教理念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深入了解其阅读能力、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而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这些目标既要符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因材施教、制定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分层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进步。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为例,该文讲述了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适合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特点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学目标应该设定为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识记文中重要的人物及事件,能够流畅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古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品质。例如,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梳理故事的时间线,通过角色扮演或故事复述的方式加深他们对廉颇和蔺相如形象的理解。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他们深入分析故事背后的道理,提炼出“和为贵”“顾全大局”等核心价值观,并尝试从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角度解析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例如,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撰写读书笔记,探讨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化解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与胸怀。而对于拓展层的学生,教师则可鼓励他们从更高的视角审视《将相和》,不仅可以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还能进行跨学科的联系,如结合历史知识讨论该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或者尝试创编续篇,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多元教学,激活课堂

多元教学强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学习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互动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这些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进一步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因此,多元教学在分层学习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有效激活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为例,《守株待兔》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农夫偶然捡到撞树而死的兔子后放弃劳作、妄想坐享其成的故事,富含深刻的哲理。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可借助生动活泼的多媒体动画呈现故事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故事情节,并设置简单的问答环节,检查他们对故事基本信息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可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同学们共同绘制故事板,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对于提高层的学生,除了理解故事大意外,教师要更注重引导他们深入剖析故事内涵,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农夫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从而理解“不劳无获”的道理。同时,教师可组织开展讨论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阐述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并尝试联系生活实际,找出类似“守株待兔”心态的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于拓展层的学生,教师可以在上述活动基础上,进一步要求他们进行故事的改写或续写,甚至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寓言故事来源和演变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动态调整,持续跟踪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学生分层学习不仅需要科学地划分学生层次,选择适合各层次的教学方法,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种动态调整与持续跟踪的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进程,确保分层教学不是静态的一刀切,而应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对教学方法适时作出适应性调整。

首先,动态调整体现在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其他课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定期举行阶段性的学业检测,包括对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口头表达等多个维度的考核,以准确了解学生在分层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若发现某位学生在阅读能力上有显著提升,应及时将其从原有层次调整至更高层次。对于暂时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并给予学生更多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持续跟踪要求教师全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意味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观察他们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活动中的态度、积极性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通过对这些非量化指标的持续追踪,教师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如个别辅导、小组互助等,以保证所有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成就感。最后,动态调整与持续跟踪还体现在教学计划和目标设定的灵活性上。学期初制定的分层学习目标和路径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例如,如果发现某一层次的学生普遍对某一类型的教学活动反应热烈,且学有所得,那么教师可以据此增加此类活动的比例。如果某种教学手段效果不佳教师,教师则需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五、结束语

总之,精准评估,科学分层,因材施教,制定目标,多元教学,激活课堂,动态调整,持续跟踪等分层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激活阅读课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展望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笔者期待分层学习活动能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