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阅读与写作单元取消“研讨与练习”板块,在每堂课课后设置了“学习提示”。作为助学系统的一部分,“学习提示”虽短小精微,却特征鲜明,内涵丰富,不仅提供了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等结论性信息,还明确了学习重点、学习任务及学习路径,为“学什么”“怎么学”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性的深度学习。本文以统编必修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巧用学习提示,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深度学习。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深度思考
“情境”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高频词。王本华老师认为“真实情境是活动展开的重要依凭,是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如果说教材选文是集阅读、思考、表达于一体的语境体,那么,学习提示则是其中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方向、思考的路径、表达的中心。同时,结合高考评价体系来看,学生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迁移运用现有知识,以进行语言的建构、思维的拓展、审美的鉴赏等。因此,教师应摈弃过往“去问题化”的“满堂灌”模式,启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考,建构新知识,形成新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拿来主义》一文为例,学习提示提出“思考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写的,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通过问题链牵引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针对性。如教师可围绕“拿来”一词,以何为“拿来”、为何“拿来”、怎样“拿来”为主线,展开问题情境的设置。“《拿来主义》一文的成文时间是什么时候?当时有怎样的社会现状?”“针对这些现状,鲁迅先生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拿来主义’在当下有怎样的意义?你有何思考?”这些问题指向写作背景、文本观点和现实意义,关涉“议论要有针对性”的现实意识、问题意识和说理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延伸,提出“这篇文章对谁言说,有何语言特点”等问题,以此启发学生加强议论文的读者意识和语言意识。这种通过问题情境展开连续追问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生成更多的未知问题,扩充其思维的发展空间,使学生进行有质量的思考。
二、明确学习目标,推动意义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习惯按照固化的形式展开教学,如小说就结合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来展开阅读,议论文则反复强调论点、论据、论证。殊不知,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形式,无法结合每篇文本的独到之处进行针对性学习,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学习提示以“结论先行”“动作+指令”的表述形式,能有效规避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套路,帮助师生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第一,“结论先行”是学习提示的一大特色。细观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篇目的学习提示都详细介绍了文本的基本内容、写作背景、写作思路等陈述性知识,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依托。例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反对党八股》一文的学习提示提及“该文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列举了党八股的多条罪状……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明确交代了该文的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少讲甚至不讲。由此,这篇文章的教学重心可以放置在说理艺术和语言特色的分析上。
第二,学习提示采用“结论+动作+指令”的形式,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本信息,再提出学习指令。这是文本需要重点突破的部分,教师应沿着表层信息,挖掘隐含的深意。例如,《拿来主义》学习提示提及“这篇文章将不同的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阅读时,梳理和把握论述的脉络层次,学习破例结合的手法,感受文章蕴含的批判力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证明观点,阐述自己的主张。找出文中比喻论证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样有效地进行论证的,体会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据此,教师可以确定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结构,厘清其中的脉络和层次,并绘制思维导图;2.联读《反对党八股》,明晰先破后立的写法,并结合时评材料,尝试写作驳论文;3.联读《劝学》,分析两篇文章中比喻论证的表现及特点,归纳其作用。如此,教师依学习提示提炼学习目标,规避了教学的随意性,达成建设性聚焦,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意义的学习。
三、优化学习活动,提高思维能力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的。学生在活动中进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然而,课堂上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浅表无序的情形屡见不鲜。结合“深度学习”理念,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不仅要与学习任务群、单元学习目标等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结合“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调用多方面知识来解决相应问题,进而发展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依托学习提示的动作指令,整体创设有逻辑性的学习活动。
例如,必修下册第一单元《鸿门宴》一文,学习提示强调“《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除了主要人物,项伯、范增等人也都个性鲜明。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笔者聚焦人物形象与命运的关系,在疏通文义、梳理情节的基础上展开活动设计。
活动一:细读文本,梳理鸿门宴上刘项两军的阵容,结合福斯特《小说面面观》中“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观点,分析双方各色人物的形象。
活动二:在鸿门宴上,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相继登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大家任意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你对他的评价。要求有理有据,角度清晰,简洁精要。
活动三:联系《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尝试以司马迁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评述项羽兵败的必然性。
在上述活动设计中,笔者以人物分析、人物评价为主线,联系课外素材,通过读写结合,带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展开分析、结合个人观点展开评议、结合他人评述展开写作,使学生在深度参与中获得学习体验,发展其思维能力。当然,在活动三的设计中,教师还可以拓宽视野,结合历代文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引导学生客观评析历史人物。
四、构建评价机制,实现以评促学
持续性评价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以学习评价为依托,检视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学习活动的设计质量,从而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作出反馈与修正。为规避评价的随意性,明晰评价的具体路径,教师可以结合学习提示来丰富评价形式,构建评价机制,以确保情境、目标、活动与评价自成体系且高度契合。
例如,在前文《鸿门宴》的活动一中,学习提示提及“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这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具体路径,也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了明晰方向。教师可以针对文本解读、思考探究、语言表达等多个层面,展开表现性评价,以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综合能力。针对活动三中人物短评的写作,师生还可以联系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文学短评定题小巧、叙议结合、深度挖掘的基本要求,共同制定评价量表,以明晰写作要求和评价标准,提升学习品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习提示基于其内容的情境性、指令性和指导性,在导教助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提示的资源优势,并从中提炼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带领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关键能力,提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