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匠心,贝韵流长

2024-09-17 00:00:00张文龙
青岛画报 2024年7期

在奢侈品圈子里,无论是梵克雅宝经典的四叶草手链,还是宝格丽的戒指,亦或是欧米茄的腕表等,总能见到以贝壳为装饰元素的细节,十分亮眼。

在青岛的沙滩上,随意走走停停,就能捡拾到漂亮的贝壳,除了被市民和游客欣欣然带回家摆放起来作为纪念,更多好看的贝壳已经晋升为高阶工艺品——贝雕。

创作杰出的艺术品,离不开杰出的手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军伟,从小生活在距海很远的沂水县。青岛的贝雕厂来到他的家乡招工,几乎没见过贝壳更不了解贝雕的王军伟稀里糊涂地报了名、就了业。随着对贝雕了解得越来越深入,王军伟从接触到了解、从传承到决心发扬它,一干就是32年。

因为贝雕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所以,在行业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三年入行,五年懂行”。刚来到贝雕厂的王军伟只能从学徒开始干起,起初在师傅旁边干一点杂活,后来开始打磨贝壳,切割贝壳。四五年之后,才开始操作机器,渐渐看懂图纸,着手设计稿件……慢慢地,一步步接触到贝雕的全流程。直到后来,终于成为师傅的关门弟子,领悟了传统贝雕的基本技巧。

对于王军伟来说,学无止境。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正快速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王军伟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做出符合市场动向甚至是领先于市场需求的工艺品;另一方面,随着自己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需要制作的贝雕规模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项目中的困难,有时候,王军伟也需要去请教师傅,亲自前往师傅家里求教解决方案。

全世界的贝壳大约有十二万种,王军伟能够利用起来制作贝雕的也就五六十种,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王军伟告诉记者,制作需要的贝壳来源地第一是中国南海以及东南亚一带,第二是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第三是我国的大江大湖沿岸,其次是东北的河流。南方的水温较高,有利于贝类的生长,北方的贝类生长得较慢,但是光泽比较好,而东北的贝壳生长很慢,品种单一,但优点是单个的个体可以长得很大。有时候,为了特殊的制作需要,也会用到特殊的品种。

接受采访时,王军伟说他需要寻找34厘米以上的棉蚌壳,为此他调动了所有人脉和资源渠道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找了一年多,目前只找到22个尺寸合适的。

创作于2007年的《青岛号帆船》是王军伟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这是为了迎接奥运会,专门为宣传青岛奥帆赛而创作的一款产品。当时接到任务后,王军伟为了对作品负责,为了还原细节,他多次带着相机去实地考察,回来制作后发现有存疑的地方,他会再次前往现场落实细节。在无数次的上下船以及对作品进行打磨之后,贝雕的细节以及真实度震惊了客户。

让王军伟最开心的事情,首先是客户满意,作品受市场的认可;其次是自己的徒弟在学习中展示出超预期的能力。

当非遗传承人的称号真正落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王军伟的第一感受是这是对他从业多年工作成果的认可,其次感觉自己肩上多了几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说,“如今,这门技艺不仅在青岛,放眼全国来看,也是人才紧缺。贝雕技艺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王军伟打心眼里愿意把这门技术传承给学徒,但因为学贝雕是个“慢热”的过程,需要静下心来进行长时间地学习,好多年轻人难以坚持下来,幸运的是,王军伟手下现在有不少徒弟,有的刚入门,有的已经能够独立上手完成初阶产品,假以时日,用功用心,就可以朝着贝雕传承人的方向努力了。

地铁来来往往,每天无数次在附近驶过,短时的震动与噪音,丝毫没有影响沉浸在工作中的王军伟。

采访中,记者不禁为非遗匠人的专注和执着所感动,他们不断追求进步技术,耐得住寂寞和磨炼,每一件亲手捧出的作品都是饱含心血、精雕细琢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