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闻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新闻传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媒介生态的变革,新闻实践本身在不断变化。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应对人文社科教育面对的全新场景,提出建设新文科的目标,传媒行业为顺应市场的逻辑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文科与新业态构成了新闻实践教学的双重背景。为了应对变化,新闻院系需要从理念、平台与模式三个维度实施新闻实践教学创新,以培养出符合新教育场景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新业态;新闻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安庆师范大学校级一般教研项目《智媒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变与实践创新》(项目编号:2022aqnujyxm44)的阶段性成果。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大体需要完成两个面向的任务,一个面向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人才培养计划,另一个面向是满足行业的人才需求。这两者本应是一体两面,但是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却存在错位现象。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延迟,不能及时回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而行业需求跟市场联系紧密,能更好地反映市场的变化。基于这样的背景,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后续方案的实施都会受到这两个面向的影响。由于主管部门要求和市场需求这两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同步,因此,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实施主体对此需做出协调和适应。
一、新闻实践教学的新场景:新文科与新业态
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引下,不断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也是新闻院校在制度性政策指导下,自身对新闻教育的探索[1],新闻人才培养同时也需要适应社会与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高校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2018年,国家开始提出新文科建设计划。新文科的概念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意指传统文科的学科重组与文理交叉,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与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创造跨学科的学习[2]。2019年开始,教育部全力推行“四新”计划[3],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这也标志“新文科”从概念走向实施[4]。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则标志“新文科”从政府战略下沉至高校执行[5],这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是以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任务,从总体目标、价值引领、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几个方面来实现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界普遍认为,新闻学是新文科建设的先行学科[6],这对新闻学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如何将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与理念切实贯彻到具体的新闻传播教育过程之中,这就涉及新闻传播教育的另一个面向:传媒行业的新业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数字平台崛起,传媒的行业生态、实践、需求、定位甚至底层逻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也要求面向市场的新闻人才培养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消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搭建沟通的平台,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直以来与业界的联系都比较紧密,人才培养也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但是,各种数字化平台的崛起带给新闻传播行业的巨大影响让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媒体运营、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都需要相应的改变。这些变化投射到新闻传播教育中,也就要求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新文科与新业态构成了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新场景,前者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引,后者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两者联系紧密,但又存在一定的间隙。高校的人才培养作为桥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只有有效弥合两者的错位,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满足市场与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新闻实践教学一直是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特色与重点所在。如何在新闻实践教学中体现新文科与新业态的变化,满足新文科与新业态的培养要求,是亟需探讨的问题。
二、新场景下新闻实践教学的误区
新闻传播学专业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这是由专业特色决定的,也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化的新闻实践教学体系。但是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生态变革,使得新闻实践教学需要调整自身方向,重塑实践教学理念,重建实践教学平台,也需要各个院校结合自身的特色与现有资源来合理设置新闻实践教学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对媒介技术发展所塑造的新媒介生态,新闻实践教学为了顺应不断变化的场景,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要求。但是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与执行上的误区,使得新闻实践教学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技术至上:重技能轻素养
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带来了新闻实践的不断变革,也要求新闻实践教学及时对这些变化做出回应。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快速发展的媒介技术更是让新闻实践教学变得无所适从。从最初传统媒体的采、写、编、评到当下的各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让实践教学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却仍然无法跟上技术的发展。甚至可以说不管高校如何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新闻实践教学都不可能与技术的变革同步。这样的困局值得反思,新闻实践教学应该不是简单对技术发展的亦步亦趋,学生也不可能在学校穷尽对所有新媒介技术与技能的学习。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尤其是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传统的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遭遇更大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新闻实践教学,而不是简单地在技术的裹挟下随波逐流就成为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技术快速更迭的背景下,新闻实践教学的应对之策是不是就是简单的技术引入,新闻实践是不是就是单纯的技术应用?新闻实践教学应该重视技术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应该是简单地跟随技术。一些新技术应用催生的新技能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知识等其实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新闻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所在,这些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新闻实践技能的好坏。对于基本素养高的学生来说,也能比较好地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所以学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努力促成正确观念的形成和基本素养的获得,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以应对技术变化对新闻实践的影响。
(二)市场导向:重效率轻规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平台的崛起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各种聚合型的平台完全重构了大众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逻辑,使得过往的新闻实践经验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下不再完全适用。在算法与流量成为媒体行业运作逻辑的情况下,大众传播时代建立的价值观念、行业规范与实践范式被消解。新闻实践核心能力也发生了偏移,过往重要的采、写、编、评等新闻实践核心素养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在短视频与直播成为主导性内容的背景下,如何获取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实践能力的核心。但是新闻人才的培养更有专业规范与社会责任,新闻学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是新闻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主流媒体更需要发挥对主流价值观与舆论的引导功能。虽然各种平台的出现重塑了媒体的生态与格局,主流媒体仍然需要重建自身的核心地位,而这同样与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新闻实践教学密切相关。所以,新闻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一味强调效率,更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业规范认知。
(三)一味求“新”:重变化轻传统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发展,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新”新闻实践能力,各个新闻院系都开设了如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可视化之类的“新型课程”。但是碍于师资与设备的局限性,这类课程的开设很多都是仓促上马,教学效果欠佳,对学生“新”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也十分有限。这类课程与传统技能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理顺[7],导致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形式大于内容,反而催生大量“水课”。而且这样的追“新”策略并不是应对技术与市场变化的有效措施,因为各个院校基本都采取同样的方式来回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反而让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趋同,难以体现学校与地域特色,凸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一些传统的老牌新闻院系发展较好外,大量的新闻院系都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怪圈,新闻实践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新闻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贪新求全,而是要结合院校特点与所在地域,结合学生培养的定位来打造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是说,从学校的定位出发,合理安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新闻实践教学体系,这本是一个系统化与体系化的工程,各个环节需要对接与匹配,方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不是越“新”越好,更不是简单的对名校的“拿来主义”。强调面向业界前沿和就业市场培养学生是合理的选择[8],只是凡事过犹不及,面对新文科与新业态的双重背景,在不断求“变”的过程,也需要结合实际与传统,方能达成最好的效果。这里的实际与传统就是各个新闻院系要从当地实际与自身传统出发改进自身的新闻实践教学,应对技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三、三位一体:新闻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在新文科与新业态所建构的新闻传播教育新场景中,如何发挥新闻实践教学在新闻教育中的作用,并培养适应技术演进、社会发展与传媒变革需求的学生,是各个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所面对的时代命题。传媒业发展所铸就的新业态与《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为新闻实践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一)新闻实践教学的观念创新
新闻实践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首先需要在理念层面实现转变,新闻实践创新并非一味求“新”,也不是简单的唯市场论,而是要明确思想、找准定位,再贯彻实施。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观念层面的问题。
1.强化价值引领
新闻实践教学作为培养未来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突破过往单纯强调技能培养的局限性,需要凸显实践教学的新意涵:实践育人。实践教学不能局限于新闻实践技能的培养,而是要有“大实践观”,把实践技能培养与育人有效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新闻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重要指引,把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融入新闻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真正符合新场景要求的新闻人才。《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守正创新,对于新闻学来说,这个“正”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9],习近平总书记诸多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新闻实践教学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新闻人才。
2.彰显文化战略
新文科作为带有方向性的高层设计,还应该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予以考量[10]。新闻学的学科特色恰好与国家对外文化战略高度契合。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与国家需要的人才,这需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安排新闻实践教学,尤其是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能力。
(二)新闻实践教学的平台创新
1.校外培育与自主搭建
新闻实践教学受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的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一直以来学生的新闻实践以传统媒体作为主要实践平台。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带来传媒行业生态的变革,新闻实践的范畴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闻实践教学也在不断作出适应业界的调整。尤其是与大众传播时代的组织化媒体相比,大量的自媒体从业者出现,给学生的媒介实践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增加了学生实践机会,也让学生的实践作品能够得到公开呈现,这在传统的新闻实践教学中是难以想象的。各个高校现在基本都有自己的自媒体矩阵,包括微博、公众号、抖音号等,新闻院系的学生成为运营这些自媒体的主力军,既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学生也得到了有效锻炼。当然,自媒体平台的创建与运营并不能取代在专业化的新闻实践平台锻炼。各个新闻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尤其是地方性的媒体平台资源积极培育学生新闻实践基地,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培育新型数字平台作为实践基地。同时需要打破学校的实践教学与媒体平台之间的壁垒,把实践教学与平台实践结合起来,贯通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渠道,构建老师、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让学生的课堂与企业的生产互通、让学生的作品与企业的产品互通。现在很多的媒体平台为了获得更多的内容资源,公开向社会征集稿件,比如湖南的红网就开设红辣椒评论栏目,接受社会来稿,很多学生的评论作品得以在上面发表。于媒体而言,拓宽了内容渠道;于学生而言,得到了实践锻炼。
2.过程贯通
新闻实践教学既要建立多样化的平台,也要注重让实践平台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以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为例,不仅平台多样,而且贯通学生的大学四年时间。既有线下的报纸、视频制作,也有线上的公众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学生都可以全方位参与到具体的新闻实践当中。除了常规的新闻实践教学课程,也有针对性强的实践训练营,训练营不仅为学生提供新闻实践的机会,同时还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真正做到了学校与社会的贯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这些新闻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与毕业设计相结合,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毕业设计作品。这种贯穿大学教学始终的实践教学方式既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3.实验室建设
技术的不断迭代带来新闻实践本身的变化,各种新型的新闻体裁也不断出现。2013年,融合性新闻报道《雪崩》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原因在于新闻呈现手段的融合。这样的变化反映新闻实践很多时候十分依赖对技术的使用,数据新闻、新闻可视化都需要制作者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软件技术。大学新闻院系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数据新闻实验室、数字调色实验室等各种拥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实验室投入使用。这为新闻实践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当然,重视实验室与技术硬件设施建设并不是唯技术论,而是说新闻实践教学需要正视技术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新闻实践带来的影响。
(三)新闻实践教学的模式创新
1.学科实践交叉
在技术的推动下,新闻实践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新闻业务不再仅仅是过去的新闻采写,而是不断有新的新闻体裁涌现。新闻实践教学除了传统新闻业务的教授之外,还涉及一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跨学科交叉是新文科实践教学改革的切入点[11],新闻学作为新文科建设的先行学科,更是关涉到不同学科的实践能力培养,新闻学也是最早拥抱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又与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交叉的学科[12],更是与计算机实践能力高度相关。这就要求新闻实践教学不仅仅要关注传统新闻实践能力的提升,也需要提高学生与新闻实践相关学科的实践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的使用能力。
2.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除了专业实践与相关学科实践以外,社会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南风窗杂志于2005年创办调研中国公益项目,提供专业培训和资金支持大学生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获得了很多高校学生的参与与支持,社会反响较好。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新闻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也给新闻实践教学以重要启示,很多新闻院校为了更好地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门设置了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假期开展社会调查,一方面让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弥补学校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与整理经验材料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新闻专业实践能力为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如拍视频、写报道等。一些学校的新闻专业学生成为学校开展社会调查项目的“红人”,每个团队争相抢人。
四、结语
社会转型、技术发展以及行业自身变化让新闻实践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但是具体的施行过程中也需要避免因过度追新而陷入技术主义的陷阱。新闻实践教学的创新既不能一味求“新”,也不能唯市场论,以避免让新闻实践教学走入误区。而是要从观念、平台与模式三重维度进行创新,以期培养符合新文科要求与适应新业态变化的新闻传播人才。
注释:
[1][7][8]李彪,高琳轩.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中国编辑,2022(01):41-46.
[2]新文科:一场学科融合的盛宴[N].中国科学报,2019-05-08.
[3]中国网.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EB/OL].(2019-04-30)[2020-02-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 tjx/mtjj/201904/t20190430
_380243.html.
[4][11]潘镇,李金生,王丽萍.新文科理念下文科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06):66-70+80.
[5][9]丁汉青.守正与创新: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J].传媒,2022(05):9-12.
[6][12]童兵.新文科建设和新闻教育改革路径的拓展[J].中国编辑,2021(02):4-7.
[10]桑兵.不分科与科学:新文科构想的渊源及取向[J].探索与争鸣,2021(10):5-8.
(作者:蔡小华,安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数字劳动、新闻传播教育;张璐,安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