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在重大体育赛事摄影报道中的传播实践与策略探析

2024-09-15 00:00:00黄红锦
新闻世界 2024年9期

【摘 要】新闻摄影作为记录和传播重大体育赛事的重要媒介之一,通过镜头捕捉瞬间,生动展现运动员们的表现和比赛的紧张感,摄影独特的视觉表达能从复杂的动态视觉中定格动人瞬间。本文从实践经验、表达方式、传播策略三个方面,结合《南宁日报》在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下称学青会)中的摄影报道,探讨地方党报在全国新闻“赛场”中实现“破圈”传播的现实路径及内在机理。

【关键词】学青会;体育摄影报道;摄影记者

新闻摄影在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是展示运动员风采的重要方式,也是受众了解精彩赛事的重要途径。

自2023年11月学青会相关赛事开赛以后,《南宁日报》摄影团队精锐尽出,奔赴各赛场带来一系列精彩作品。其中11月14日刊发的视觉版《奋勇拼搏不负青春 温暖瞬间治愈人心》相关图片被共青团中央、广西云、学青会官方等全国多家媒体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转载,进一步扩大了报道传播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体育赛事,学青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级、各地的众多媒体齐聚广西。《南宁日报》找准符合自身定位的报道策略,采取了多元创新的策划报道方式,在全国新闻“赛场”中实现“破圈”传播。

一、多元创新表达的现实基础及经验探索

地方党报要在全国性体育赛事中突出重围、提升自身影响力,需要在精心策划、持续报道、创新形式等方面下深功夫。对于地方党报而言,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优势的传播路径以及配套的传播机制,深入研究赛事议题,分析受众观看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报道方案,才能不断提高报道质量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受众,赢得更多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一)注重策划,优化机制

首届学青会赛事场次多、赛程长、赛事安排密集。对于地方党报而言,这不仅是选题与策划上的重大考验,也对采编机制以及采编队伍提出极大挑战。《南宁日报》采编团队通过自学、培训、会议、经验交流等方式学习体育知识,以更好地了解学青会的背景、目的、意义。通过精心策划报道方案,采编团队可以更好地把握学青会的重点和亮点,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深入的报道。同时,提前布局可以让采编团队更好地安排采访时间和资源,确保在学青会期间能够及时、准确地报道相关新闻,为后面的持续报道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体育新闻摄影的特殊性要求摄影记者既要精于摄影技能,也要熟知各比赛赛制等。为此,《南宁日报》在赛事报道人员调配上采取项目负责制的方式,要求摄影记者将功夫下在前期,在赛前深入了解比赛项目的赛事特点、赛制、热门选手等,为后续报道和宣传工作做好准备,确保拍摄内容与文字、视频采编方向一致,保证比赛项目报道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二)全程媒体,持续报道

持续报道能够有效拓展体育赛事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在提升体育赛事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受众关注体育赛事。《南宁日报》在重点版面、重点位置高频次刊发学青会相关内容,通过持续报道相关进度的方式,向广大受众展示了赛事筹备进展以及比赛最新赛况,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赛事的氛围和热度。

在学青会筹备阶段,摄影记者深入场馆建设、志愿服务和氛围营造一线,推出学青会的筹备工作系列图片报道,让读者立体式了解到学青会的整体情况,展现了筹备中的各种积极力量。通过动态报道,读者可以了解到赛事筹备的最新进展和背后的故事,进一步增强了受众对学青会的关注度和兴趣。

在学青会各赛事举办期间,《南宁日报》在报纸重要版面开设“逐梦新时代 青春更精彩”专栏,持续发布赛事动态等相关报道,通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融媒体报道,全景式、多角度呈现赛事情况,让更多的受众能够及时了解赛事的最新进展。

(三)融合报道,沉浸传播

受众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正在重塑媒体内容以及生产方式,催生着传播环境发生实质性转变。在融媒时代,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需主动适应传播格局的转变,与文字、视频等多媒体传播方式相互配合,弥补摄影报道在传播中的不足,以更加全面、生动、形象地呈现新闻事件,形成立体化传播格局。

融媒时代,摄影图片+文字报道+视频报道的融合报道方式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南宁队问鼎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的报道中,摄影记者同步采集图片、视频素材,在报纸上刊登了精彩的比赛照片,同时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中以图片、文字、视频的报道方式,将比赛中的精彩瞬间以图文并茂、声画并存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精彩。通过融合报道,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状态。

在精心策划、持续报道、创新形式等方面着力提升传播效能是地方党报在融媒时代破茧“出圈”的良策。从策划上看,既要注重建构符合自身优势的报道机制,也要着力提升采编人员的体育知识素养。从报道上看,对赛前动态以及赛中动态的多角度、高频次的持续呈现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从形式上看,延续图像媒介的优势并与多重媒介融合报道是实现高效传播的基础。传播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地方党报要提升自身传播力,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坚守“内容为王”,创新表达方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

二、体育新闻摄影的视觉修辞与叙事视角

除了记录事件,新闻摄影更是传递情感、引起社会关注的重要渠道。体育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叙事逻辑,通过捕捉事件的决定性瞬间,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在学青会系列报道中,《南宁日报》以“情感”作为突破口,强化视觉内容生产的情感元素,激发受众情感,引起情感共鸣。通过精彩瞬间的视觉呈现和情感共鸣的叙事视角,实现在多元传播主体共存的全国新闻“赛场”中突围。

“决定性瞬间”理论是指摄影师利用抓拍手段,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将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通过有效的视觉构图和谐地表现出来。[1]将“决定性瞬间”理论运用在体育新闻摄影中,就要求摄影记者对赛事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拍摄时具备敏锐的预判、灵活的反应和精湛的技术。在学青会校园组田径比赛大学甲组男子4×400米接力决赛的摄影报道中,广西队运动员卢显江在大腿拉伤的情况下,坚持单腿完赛,将交接棒送回终点。摄影记者敏锐捕捉到运动员负伤而行背后蕴含的新闻价值,在众多运动员中以负伤运动员作为报道对象,通过构图将情绪、人物、环境等元素灵活运用,让人物、场景与细节相辅相成,使作品立意鲜明、构思巧妙,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好的新闻报道能够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例如,11月14日,《南宁日报》以《奋勇拼搏不负青春 温暖瞬间治愈人心》为题在视觉版整版刊发赛场内外的生动场景。夺冠后,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场上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失利时,队友或对手送来的鼓励关怀让人重拾信心、感动不已……这些照片展示了运动员们的竞技和团结精神,也深刻诠释着体育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摄影记者通过独特的新闻视角、新颖的构图角度记录赛场内外的人和事,以温暖瞬间为主题将零碎图片组合起来,从而形成更加深入的情感表达,成为本届学青会“逐梦新时代 青春更精彩”主题的生动注脚。

地方党报应注重对细节的关注和呈现,善于从小事件中发现大主题。通过细致描绘环境、气氛、参与人物等等,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让报道更加真实、感人。11月15日,首届学青会圆满闭幕。16日《南宁日报》推出《青春赛场历历在目 依依惜别难说再见》图片报道,将报道视角聚焦在运动员踏上返程路途的离别时刻,记录运动员在展板上留下的青春印迹,表达着对赛场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细节的呈现和人文关怀的表达,丰富了运动员的人物形象。

三、地方党报“破圈”的报道逻辑和内在机理

相较于中央、省级的媒体机构,地方党报受众面窄、在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竞争力较弱,在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匹配的采访资源方面存在相对明显的差距,只有因地制宜发挥在地性优势,结合自身实际做深做实体育摄影报道,才能切实提升自身传播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突围路径。

(一)精准定位:发挥在地优势讲好南宁故事

地方党报可以在重大体育赛事摄影报道中充分发挥自身扎根本土的在地优势,精准定位并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和呈现比赛中的亮点和特色,为当地观众提供更加贴近、生动的报道。2023年以来,学青会相关主题的新闻图片频频见诸报端,密集的动态报道以及市民间的口口相传,引导公众对学青会的期待和关注,提高公众对赛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学青会的成功举办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

南宁市作为首届学青会的主赛区,布局有23个比赛项目,占全部赛事项目的52%。作为赛事承办城市的党报,《南宁日报》将学青会筹备期的相关新闻工作作为重点内容报道,展示学青会落地南宁的最新进展。筹备期间,通过报道基础设施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展现筹备工作的最新进展,高频次宣传市民的身边大事,吸引更多本地读者的关注。在运动员备赛阶段,《南宁日报》通过多次深入报道南宁籍运动员赛前备战以及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激发市民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参与度,让当地观众更加了解和关注学青会。

例如,2023年2月27日《南宁日报》推出整版报道《训练场上挥洒汗水 奋力拼搏不负青春》,以图片形式展现了南宁籍青年学生运动员的备战情况,使受众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运动员们的艰辛付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增进大众对体育赛事的理解。

在学青会各赛事举办期间,摄影记者奔赴各比赛项目现场,重点聚焦南宁籍选手的精彩表现。如在攀岩比赛女子标准速度决赛中,广西队南宁籍选手黄欣怡、蒙慧莹在金牌争夺赛中相逢,分别获得金、银牌,报纸以头条大图的形式展现她们在比赛中的攀登瞬间。

(二)形象建构:在全国赛事中展现南宁力量

重大体育赛事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竞技舞台,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也是传播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南宁日报》通过深入挖掘赛事与城市的内在联系,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南宁市的活力、和谐与美好。

《南宁日报》历来重视报纸版面的视觉效果,安排学青会有关的图文报道在时政、要闻、专版、周刊等各版面中全面铺开,结合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呈现学青会的各项进展。

随着学青会的临近,社会各界积极组织各类迎学青会的活动,在南宁市展开掀起阵阵喜迎学青会的热潮。《南宁日报》及时跟进报道各种活动的最新进展,传递全民健身、健康向上的积极信号。开幕式举办前夕,《南宁日报》以视觉版的形式,多次推出整版的城市氛围营造灯光秀,让读者感受到南宁市作为主办城市的热情和活力,展示南宁市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果,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首先,通过报道比赛的筹备过程和比赛现场的情况,展示了南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其次,通过报道参赛选手的拼搏精神和优异成绩,宣传了南宁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精神风貌;通过报道观众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传递了南宁市的淳朴民风和城市凝聚力。

综上所述,《南宁日报》统筹布局各种报道活动,推出的学青会相关图片报道起到了营造城市氛围、宣传城市形象、增强市民自豪感等作用,借助学青会相关比赛项目落地南宁的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展现活力、和谐、美好的南宁城市形象。

(三)以点带面:借学青会东风带动全民健身热潮

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南宁日报》在相关报道中持续关注学青会及相关活动对本地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拉近了体育文化与社会群众的距离,让更多的人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学青会及相关活动不仅对本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起到促进全民健身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全民健身的群众基础,扩大学青会带动全民健身的积极效应。

全民健身宣传报道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赛事的圆满落幕,并不意味着宣传工作就此结束。相反,新闻工作者应更努力地推广全民健身的理念。因此,如何结合首届学青会给广西留下的丰厚遗产,持续推动群众体育全面发展,成了新的必答题。

11月26日,《南宁日报》头版推出《阳光运动 活力飒爽》摄影报道,通过报道南宁市少年儿童通过轮滑、骑行、跑步等方式开展冬日运动,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营造“后学青会时代”全民健身的长效氛围。

四、结语

做好重大体育赛事摄影报道,既要遵循新闻摄影报道的一般规律,也要使新闻传播更加符合体育赛事摄影报道的特殊要求。《南宁日报》的新闻实践充分说明,地方党报要在全国新闻“赛场”上突出重围,需要发挥深耕本土新闻市场的独特优势,创新表达方式,主动拥抱融媒时代的新特征、新要求,用心用情做好体育新闻摄影报道,从而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增强媒体竞争力。

注释:

[1]李宁.摄影纪实性与“决定性瞬间”的悖论与结合[J].青年记者,2016(05):22-23.

(作者单位: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