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追求“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另辟蹊径,在内容生产上深耕原创内容,专注深度报道,持续输出原创性内容。本文选取“正面连接”自2021年9月1日上线后,截至2023年12月31日发布的125篇文章,采取文本分析方法对“正面连接”内容生产特点、叙事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正面连接”深耕调查报道领域,从个体视角出发关注特殊群体、注重个体的表达、触及社会问题,以小见大,其内容生产方式值得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深度报道;内容生产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行业逐渐成熟,用户对公众号发布文章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质内容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于2021年9月1日正式上线,发布第一篇推文是《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受到广泛关注。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发表125篇推文。该公众号上线后的2年多时间内,发布的文章主要为调查报道、特稿等,深耕原创内容。这在追求“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弥足珍贵。“正面连接”内容生产有什么特点,叙事策略体现在哪些方面,可以为其他原创报道提供什么思路和建议?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一、“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的独特之处
移动互联网时代,讲故事是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正面连接”往往通过讲述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吸引读者驻足阅读。该公众号在运营主体、运营内容、呈现方式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
(一)运营主体——职业媒体人与普通读者并肩作战
“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的创始人曾鸣,曾经供职于新京报、潇湘晨报、南方周末、智族GQ等媒体,担任过首席记者、杂志主笔等,具有丰富的媒体工作经验。他创办“正面连接”时,团队成员大多是媒体从业者,撰稿能力出色,具有专业化的内容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在选题过程中,注重从普通读者队伍中汲取能量,比如自由撰稿人或者大学生等,非团队成员主要结合个人的经历,贴近个人生活,撰写个人熟悉领域的相关文章。正是有职业媒体人与普通读者的并肩作战,不断呈现复杂社会中的“真”,把握时代脉搏,使得该公众号快速地在微信公众号中脱颖而出。
(二)运营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记录真实故事
“正面连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鼓励作者用个人经历作为书写素材,书写发生在当下、发生在作者个人身上的故事。公众号文章往往从“我”的视角出发,去写我的学校、我自己、我的亲人,我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盲人、独居老人等。比如该公众号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从“我”(衡中的学生)的视角,讲述在衡中的生活,文中对细节的描摹、氛围的渲染,使受众拥有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有读者在留言中回忆起相似的高中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正面连接”的故事取材于现实生活,探究的是现实生活背后的问题。比如报道衡水中学、北师大附中、广东顺德的一所中职,文章中书写个体生存与困惑,反映的是当前教育体系下对学生以及教师的影响;报道上海独居老人的现状,文章中书写几个上海老人生活的状态,反映的是疫情封控期间我国众多独居老人的生存状态;报道抑郁症患者、偷拍者、“啃老”的年轻人等,记录的是大时代下的个体,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旨在通过信息传播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群体,增进理解与支持。
(三)呈现方式——以文字为主,辅以插画点缀
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正面连接”大多采用文、图、音频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整篇文章的文字部分较长,需要受众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够读完。图片使用上,有照片、插画两种,主要用于封面、头图和内文中,均用来反映文章主题。音频的使用频率不高,大多数文章只有文字、图片。“正面连接”推文以文字为主,以文字去吸引读者,注重对人物性格刻画、注重对事件细节把握,语言表达生动而又恰当严谨。比如《成为女性主义者,有什么用?》一文,作者刘亦瓦作为一个从事性别研究的博士,自称为女性主义者,该篇推文讲述她自己在求学期间、工作中发生的故事,描述了她自己感情生活的变化、心理活动的变迁,引发读者对“女性主义”的讨论与思考。
二、“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呈现
在新媒体平台,互联网传播具有较强的“滚雪球”效应,信息量大、互动性强、自主选择性强。“正面连接”在选择主题、表达形式、话语风格上有特色,能够抓住读者眼球,让故事更有层次,引人深思。
(一)主题——强调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与重视
笔者收集了“正面连接”2021年9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发表的125篇文章,对其主题进行分析。从选题上看,可以分为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具体类型如图1所示:
人物类(51篇):顾名思义,以某一人物故事展开,叙述当个体遇到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正面连接”推文中这部分的文章较多,出彩的也比较多。比如《假装上班这三年》的主人公笨笨,在失业后的3年时间里,对家人撒谎,扮演一个有工作的人,其实是每天在外游荡,过的是一种脱轨的生活。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人物的个性特点鲜明,往往是社会中的少数人,他们背后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与讨论。
人群类(25篇):主要写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这类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困难群体,也可能容易被忽视。比如《100个空调工人死在这个夏天》,以“他们爬到窗外,然后消失了”开头,文章讲述空调销售旺季里,安装空调的师傅所遇到的死亡威胁。之所以花费笔墨去写这些人群,其实是希望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话题类(24篇):往往写一些可能影响受众生活的话题,比如就业难、诈骗、偷拍现象等。这些话题本身作为社会问题而存在,一直在发生,短时间内也难以解决。如《52个偷拍的男人,和被他们伤害的女性》,文章从偷拍者的主体视角出发,从“他们认为,没有人受到伤害”“全是她的错”“需要乐趣,就找女性这种‘工具’”“我尝试抽离出来,真的当她们是人”“漫长的噩梦”“世界会变好吗”6个方面,讲述不平等的性别文化。
事件类(5篇):是基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报道的关注点是围绕这一新闻事件的世间百态,回归到事件本身。“正面连接”会关注社会热点事件,撰写调查性报道。如《一份每日更新的乌克兰动物园死亡名单》,讲述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乌克兰动物园里的现状。
其他包括世界来信、播客等(20篇):世界来信是“正面连接”的特色栏目,类似于读者来信,讲述个人视角、日常的事情,目前刊发了五期。播客是与文章的作者、受访者的访谈,如《假装上班三年后,对谈鸡血奋斗者》《分手后,和我的抑郁症男友坐下来聊聊》。
(二)标题——直接明了、直击人心
好的标题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眼球,“正面连接”的标题具有简洁明了、主题明确、直击人心的特点。推文中标题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贴标签,标签是与我有关的。比如职业、身份、学校、年龄、性别、爱好、星座等,被标签击中的人,一定会点开看。比如《中国式摇滚席卷石家庄》《一个香港独居老人决定等死》《二本学院,死战清华》等。第二类是悬念型,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受众阅读兴趣,满足受众期待。比如《一群学霸能种出什么样的番茄》《他们想在这个春天出门》《世界分裂了,你为什么留在中国?》等。第三类是数字型,带数字的标题,会让标题看上去更有说服力。同时数字更直观,能够让人看到内容要点。比如《全国小学生最恨的人,和他们的100个错》《52个偷拍的男人,和被他们伤害的女性》《14万买实习,令人心碎的offer》等。
(三)叙事——故事化表达、戏剧性高度集中
“正面连接”善于情节叙事,讲好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刻画人物个性、注重细节描写、制造矛盾冲突。在“正面连接”的报道中,正是一个个故事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在2022HiShorts!厦门短片周,“正面连接”的报道《两个世界:父亲与自杀的少年》获得“最具潜力故事奖”。该篇报道讲述儿子跳楼自杀,父亲百思不得其解,穷尽所能,调查儿子死因的故事,着重描写了“同一件事,在父亲和孩子的回忆中完全是两种模样”的现实,从而唤醒人们对父子关系的思考,提醒家长们要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给予孩子平等与尊重。
三、“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目前存在问题
“正面连接”的受众一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深度报道感兴趣,对原创内容足够关注。但从目前来看,仍存在传播渠道单一、日常互动不足、广告盈利困难等问题。
(一)传播渠道单一
“正面连接”的传播渠道目前只有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笔者得知该平台的途径是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公布,“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入选。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内容,尤其是做深度报道,“正面连接”的传播渠道单一限制了其更好地发展。
(二)日常互动不足
日常与读者保持互动,在精选留言区与受众交流,能够增强用户黏性、了解受众需要。在“正面连接”文章末尾留言非常多,但是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很少。文章推送以后,缺少与读者的活动与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与受众的距离,难以开展真正的对话。与受众的互动少,不利于增强用户黏性。
(三)广告盈利困难
微信公众号盈利的模式多样,有流量变现、广告盈利、内容付费等方式。在“正面连接”发布的推文中,只有《春晚和京东,27天多走三步》被受众认定为广告,其他均为原创报道。根据创始人曾鸣的介绍,“正面连接”的创办来源于投资,投资人对产出没有具体的要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思考如何获得资金支持,以及盈利的方式,以获得长期发展。
四、“正面连接”对新媒体行业的启示
“正面连接”坚持深耕原创和对品质的追求,吸引了忠实的受众,其发表的文章勇于展现社会中的问题,引发受众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也为其他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一)发挥专业优势,产出高端内容
“正面连接”作为一个新生的内容平台,坚持将真实与客观融入内容中,秉持专业写作态度,不断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通过梳理已刊发的文章发现,大多数文章在1万字左右,最多近2万字。读者愿意花费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去阅读,原因在于文章的质量高。在微信公众号影响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读者对真实、有深度的信息依然是有需求的,“内容为王”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替代。
(二)用传统媒体精神,做新媒体内容
新媒体时代,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前提要满足受众的需求、贴近用户 。“正面连接”的作者和编辑大都具有传统媒体工作经验,他们严谨负责,对内容品质有追求。结合已刊发的文章来看,调查性报道需要实地采访的较多,采访周期也比较长,有的采访历时几个月才能够完成。也正因此,“正面连接”得到受众的认可。
(三)触及社会问题,呈现多面性和复杂性
“正面连接”的标语是“面对复杂”,平台发表的文章,多是与社会上有争议的话题相关,教育的改革、人性的复杂、困难群体的无助……等等,呈现的多是社会的复杂与多面。正如2022年10月,“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入选“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时推荐语中说的,“在原创已经弥足珍贵的年代,他们除了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增量,还在试图拓宽理解增量的边界。” 这是一个专注于原创报道的平台,为受众提供深度的阅读体验。
五、结语
本文将“正面连接”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独特之处、内容呈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该微信公众号对新媒体行业的启示。在大浪淘沙的时代,受众喜欢的内容在不断变化,然而,优质内容总是自带传播力,“内容为王”是不变的法则。这需要新媒体从业人员与时俱进,关注时代的发展,洞悉社会的变迁,洞察人性规律,探索在价值取向、情感输出和故事表达等方面能与受众共情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志安.生活在媒介中:新闻实务与媒体运营的深层变革——2022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分析[J].新闻战线,2023(21):46-50.
[2]娄和军,李振,于新悦.时代需要深度调研 人民需要深度调研——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特色及运行经验[J].中国记者,2023(10):85-88.
[3]张志安,王惠玲.机构媒体、随机新闻行动与新闻业的角色流动[J].新闻与写作,2019(05):64-73.
[4]李贺建.纸媒如何做好独家“深度”报道[J].城市党报研究,2023(05):91-93.
[5]周冰冰.“北青深一度”微信公众号的深度报道框架分析[J].视听,2023(06):121-124.
(作者: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