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与油菜花的春之交响

2024-09-14 00:00:00房华
环球飞行 2024年4期

陕西汉中以花为媒向全国游客发出春的邀约,打造春天“花海旅游季”。朱鹮故乡——汉中洋县的“筼筜谷花田”面积超过200亩,是当地最大的观花点。在春日勃勃生机的花海中,设置了农耕文化体验区、汉服拍照体验区等,游客们除了赏花、拍照、感受春天的气息外,还可以打卡花田火锅,品尝当地特色的油菜薹、苜蓿菜,把春天的味道煮进火锅里。

众所周知,洋县不仅是油菜花的故乡,更是声名赫赫的国鸟——朱鹮的老家。笔者没有追随赏油菜花的大队人马,而是选择了观朱鹮的小众路线。曾经神秘无比、如今依然神奇的国鸟——朱鹮,对笔者有着神秘而巨大的吸引力。因为汉中曾是笔者的第二故乡,当年就听到过洋县发现朱鹮的传说,自那时起我们即对朱鹮产生了某种执着的好奇。

在人类的记忆深处,朱鹮性情矜持、优雅、高贵,被称为“吉祥之鸟”。在历史的长河中,朱鹮是古老的鸟仙。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鹮科鸟类生活在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现存的仅有大约16属26种。中国的朱鹮因其珍贵而享有“东方宝石”的美誉,其性格温顺,被民间视为吉祥的象征,也称为“吉祥之鸟”,与国宝熊猫齐名并家喻户晓。它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以其特有的淡雅羽色和优美体态以及翩翩轻盈的舞姿而为历代诗人所歌咏。

来洋县观赏拍摄朱鹮,笔者已有过几次经历。此番来到洋县,正值春天朱鹮的繁殖季节(每年3至5月),主要是为了在野外寻找、观看、拍摄野生的朱鹮。拍摄野生环境中的朱鹮,需要找一位经验丰富的“鸟导”。本次我们还是找了洋县当地从业多年且知名度颇高的“鸟导”小苏。他经验十分丰富,知道方圆百里内朱鹮们出没的地方。

来到洋县的当天,我们便联系“鸟导”去寻找“神鸟”。车子在蜿蜒的山区小路上缓慢前行,沿途满目金黄的油菜花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让人心情倍感愉悦。

在这万物萌生的春天里,植物们绽开美丽的花朵开始创造新生命的历程,栖息在洋县的国宝级鸟儿朱鹮们也不再群居,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开始成双成对地忙着交配、筑巢垒窝。这时它们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的羽毛都渐渐变成青灰色,此时的颜色变化是由分泌物造成,而非羽毛本身颜色的变化,它预示着新生命的孕育正在进行。

抵达鸟导指定的摄影位置,在比邻油菜花田不远的树干上正落着一只朱鹮,据鸟导说这只静静在树上守候的是只雌鸟。为了不惊扰到它,按捺住看到美丽朱鹮的激动,提着鸟导提供的小马扎,我们选好位置、各自散落在油菜花田中。山丘上一片片金灿灿的花海,在微风吹拂下波浪起伏,如潮水般向我们缓缓袭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身在花海中的我们即便是不拍鸟,也体验到了融入大自然的那种享受,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通过长焦镜头,我们静静地观察着朱鹮的动向。等待良久,终于有一只朱鹮从远处飞来,它在花海中展翅飞翔,宛如一个优美的舞者翩翩起舞,为这片金黄的花海增添了一丝灵动的气息。本以为即将入镜的是落上枝头,成双成对的美丽画面,不料树枝上的这只雌鸟却即刻开启了驱赶模式,振翅狂叫着将其赶走。听鸟导说,朱鹮的巢区面积非常大,如果uTd+zT+Ea2oPtctbVC4Q/xyiBIsVbDMjmKZ0p9Dbklw=有其他朱鹮闯入,朱鹮夫妇会一起将其赶走。除了未成年的幼鸟,就算是已经成年的子女前来看望父母,朱鹮夫妇也会不讲情面地驱逐它们。而且朱鹮奉行一夫一妻制,对爱情非常忠贞。如果爱人遇到意外,“再婚”时也只会向单身的朱鹮发出求爱信息,不会充当“第三者”。

树上的雌鸟多次驱赶着陌生的单身雄鸟,漫长地等待自己的另一半觅食回来,所有拍照的人也颇有耐心地等着那只雄鸟归来。

终于雄鸟飞回来了,壮硕的雄朱鹮的到来,让整个花海更加生动起来。当它轻盈地翱翔于花海之间时,雌鸟瞬间化为淑女,犹如红粉佳人般静静地在树上等待,雄鸟越过金黄色的油菜花,带着飞鸟特有的自由与灵动,晃动着翅膀一跃落上枝头。春光之中“秀恩爱”的小两口儿,让它们的世界充满爱意,多少有些“偷窥嫌疑”的拍照人群,也欣喜地收获了难得一见的珍贵镜头。

据说繁殖期间的雌性和雄性朱鹮选好树后并不会着急筑巢,而是先日夜厮守在一起,一同觅食,互相梳理。在这段时间内,雌雄二鸟会心无旁骛地进行交配,保证所生的每一颗蛋都是受精卵。

随后它们会一同筑巢,在粗大的树杈间用树枝和草棍搭建简陋的巢。卵数通常为3枚,孵化期为28到30天,由双亲共同负责孵化及育雏。雏鸟经过45到50天的喂养后,便具有飞翔能力并可以离巢,而到了60天后,它们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

我们在这片花海中连续两日蹲守,镜头跟随掠过花海朱鹮的踪迹,倾听着轻轻的风声,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仿佛时间也变得缓慢而美好,让人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只想好好享受眼前这份宁静与美丽。朱鹮舞动着翅膀时而飞向远方,时而又飞回到我们身旁,仿佛在引领着我们探寻这片美丽花海背后关于朱鹮的故事。

据资料介绍,在1981年以前,鸟类学家们最后一次见到野生朱鹮是在1964年。而后,在1964—1981年这十几年间,再也没人见过朱鹮的踪迹。据悉,自1978年起,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调研了东北、华南和西北,跨越九省区,终于在1981年5月,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经过3年艰难的野外调查寻找,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的山林中,发现了朱鹮的两个营巢地,共有7只朱鹮,包含4只成鸟和3只刚刚孵出的幼鸟,这说明濒于灭绝的朱鹮还具有正常的自然繁殖能力。而这最后的7只朱鹮,则承载着朱鹮家族复兴的唯一希望,刘荫增给它们定名为“秦岭1号朱鹮群体”。当年6月,在洋县发现的7只朱鹮中有1只幼鸟意外地从巢中掉落,被紧急送往北京动物园。整个20世纪80年代,总计有6只朱鹮先后从洋县来到北京,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

之后几十年,国家在陕西、北京、浙江等地共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地,以加强对这一地球稀有物种的保护,使朱鹮摆脱了灭绝的危险,并开/g99AQNRhdRhGpIg0P8smA==始繁衍。时至今日,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1.1万余只,其中陕西境内7700余只(汉中境内6000余只)。而且这逐渐庞大的朱鹮种群,全是40多年前中科院刘荫增等人在洋县姚家沟找到的那7只朱鹮的后代。

洋县人民40多年来坚持在朱鹮活动区禁止开矿、狩猎、伐木,禁用化肥、农药,高速公路避开朱鹮保护区,高铁也专门在汉中地域架设篷网,防止朱鹮栖落触电。引导农民保留天然湿地和冬水田,保护好朱鹮的觅食地,建立朱鹮保护站、救护饲养中心。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4万亩,疏通渠道30余公里,为朱鹮营造舒适的栖息环境。为了不让狗惊扰朱鹮,村民们普遍不养狗,林业部门还为每一只朱鹮佩戴脚环,为的是能够精准跟踪监测到朱鹮的飞行轨迹。

中国在朱鹮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朱鹮保护是世界上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中国对朱鹮的保护堪称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典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曾感慨地说过:“要在偌大的中国寻找一种已经失踪了20多年的罕见鸟类,犹如大海捞针!”这位科学家为挽救濒临灭绝的物种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如今老人定居在洋县,守护着我们的朱鹮之源,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刘荫增!

观察朱鹮与人共处的和谐氛围,也是来洋县观鸟的一大体验。朱鹮保护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人鸟和谐。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松树林,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山间农户人家做伴,这里是享受自然、感悟人生、返璞归真的绝佳去处。出于对朱鹮的保护,几十年来洋县人民种粮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养成了不惊扰轰赶的习惯,使它们成了洋县人的好朋友。很多朱鹮就栖身于村民的房屋或门前的树上,农家人进出、放牛、劳作,它们也不躲避,相安无事,其乐融融。可以想见,在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朱鹮与人类应该就是如此和谐共处的。

近年来,洋县不仅大力发展以油菜花为主的“美丽经济”,同时更为热情地打出神鸟朱鹮这张名片,召唤全国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春天去陕南赏油菜花、观朱鹮,已然成为一条国人的旅游热线,油菜花和朱鹮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让人陶醉其中。“一花一鸟”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人们赴洋县旅游的热情。

为了将油菜花的这份金色浪漫保持得更久一些、花色更绚烂,技术专家们运用科技的力量,使现在的油菜花不仅品种繁多、产量高、出油物质更健康,花色也有很多种,甚至连油菜花的花期也可以适量延长。

据消息,今年3月28日“奇旅汉中 鹮游花海”换季航线发布会上,多家航空公司将在汉中进一步增加运力投放,多条航线可直达全国12座城市,基本形成覆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连接新疆和云南的航空网络布局。同时,为了方便省内游客前往汉中踏青赏花,西安至汉中的高铁实现了“公交化”开行。从3月初开始,西安北至汉中加开多趟列车,沿途经停佛坪、洋县西等多个油菜花观花点,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到汉中。

油菜花的谐音是:有财发。

油菜花的花语是:你想要的以后都会有。

正值油菜花开茂盛,朱鹮结对繁育之际,让我们相约2024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前往汉中欣赏朱鹮与油菜花的春之交响吧!